跳至主要內容

中醫堂堂課《金爐集》春分005周敦頤《愛蓮說》(中)當官不為民辦事,不如回家田裡種紅薯。||學堂日報05.27
005周敦頤《愛蓮說》
周敦頤還有教學方面,一些風采。他年老的上司州長李初平,聽到周敦頤很有學問,就要拜他為師,就像現在的領導,要拜下屬為師,這是破天荒的!很多下屬看到領導,都在想官大一級壓死人,相反領導敬重周敦頤,周敦頤知道,這位領導是武官,識的字不多,說:做學問一不論年紀,二不論文武,就特別給李初平開了補習。
李初平成為周敦頤的入室弟子,從中可見周敦頤的人品跟學問。後來李初平過世了,他為了報答李初平以上司身份,還向自己學習,特別擔當起安葬李初平的重任,而且幫故交照顧幼子,這種民間傳為美談。
大家在周敦頤任職結束以後,發現他的家裡,只有一隻破箱子,破箱子裡,就幾件破衣服跟舊書,至於那些俸祿,想不到他左手拿來,右手就拿去助學!所以許多人,看到這種清廉行動,當場都落淚了。黃庭堅稱讚,周敦頤是胸襟灑落,如光風霽月;王安石求見周敦頤,聽完周敦頤的講論,他晚上睡不著覺,吃也不知道味道,認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學者。
周敦頤有一首非常出名的絕情詩,看似絕人情,卻更顯得品性高!家鄉人知道周敦頤要回來,紛紛都要趁他回來祭祖之餘,要周敦頤幫忙牽線攀關係,可以藉此上位。周敦頤也知道,這跟鄉親相見,鄉親們的目的,他就寫了一首詩《任所寄鄉關故舊》: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意思是自己還像以前那樣;‘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那種大魚大肉豐盛菜餚,觥籌交錯的現象,他並不喜歡,他拿起筷子,都是吃那些清瓜淡菜。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文案的事雖然非常多,但也不會感到沒有精力,因為為官清正,人生就贏得了,晚上一覺到天亮!‘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就是說以前的那些故交,鄉人問我現在怎麼樣,其實是跟在家鄉舂陵,剛出來是一樣的,初心從來沒有變過。這首詩,使得鄉人明白,不搞這些官場應酬,所以就堵塞了,那些想尋覓捷徑升官的洞。周敦頤在自己的草廬裡,寫下一首聯:
能吃飽穿暖,就是大富貴;能夠安康寧靜,那是無價金子,難以買到。這首聯,就在廬山腳下的愛蓮堂,我們去廬山,到愛蓮堂,一定要學習。他對身外之物,沒有過高要求,在他看來吃飽穿暖,就已經大富貴了,這是欲往下比!只要能夠身心康寧,那比多少財寶都重要!這種心態,是任何時代,都有莫大意義的!同時有濟物之志,德往上比!
周敦頤一生,酷愛山水,幾乎到一處做官,就要遊一處山水。他甚至到廣東做官時,遊遍廣東的山山水水,所以才有到梅州,他肯定也來過揭陽五經富。他到梅州的時候,就經過象山腳下,因此當地人就把那條溪,改名為‘周溪’。一個人有名氣以後,當地的山水,都跟他姓,意思是山水也見賢思齊!所以他寫了一句話:
‘到官處處尋勝蹟’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要尋找那裡的名盛佳境,因為古代當官,都是三年任職,到時間就調到別處;‘平生闢愛林泉處’他平生有個癖好,到山林泉源的地方去;‘名利縈人未許閒’那些名利縈繞如韁索,能夠讓人閒不了,他不願意被名利沾,他願意迴歸山林田下;‘聞有山林即去尋’只要聽到有名山大川,就要去尋找,像徐霞客那樣去走。
‘雖然不是洞中境’雖然自己,不能夠到洞中的秘境;‘且異人間名利心’那也跟人間追求名聞利養的心,已經不一樣了!就像我們現在,到龍水瑤的上游,耕田鋤地,雖然不至於像什麼秘境,但是已經跟紅塵俗世不一樣了。所以,黃庭堅說:聞茂叔之餘風,可以律貪。‘茂叔’是周敦頤的名字,‘餘風’就是他留下來的清風,聽聞茂叔的風骨,可以讓貪念都得到節律、自律,戒之啊,聽到茂叔的一些小事光輝,就可以去掉自己內在的貪心,這樣的人,可以視之為宗師!
所以老師傳授你知識,幫你答疑解惑;宗師讓你擁有好品格!而且他是沒有行業拘束的,無論哪個行業,官場、商場、政場、藝術界、集團結構的組織,一旦壯大以後,就會腐敗,就容易出現貪贓枉法!而周敦頤,就是廉政作風,因此學周,是團隊組織,保持清澈的一種方式!後世道學理學家,公認周敦頤,是孔孟千年後,第一個傳承人!皇帝賜號給他是‘元’,元就是開始,代表第一的,凡字號有‘元’的,就是開始、開創。元亨利貞,元為首也!開先河之理宗!
周敦頤教弟子,一沒有分別年老年少,二沒有論門檻,三沒有固定講堂。他有一次看到一個書院,在監獄旁邊,他說天子到孔廟,都要整衣樹冠恭敬肅穆,如今的孔廟,被建在監獄旁邊,這是對聖賢的褻瀆!他立馬自己身體力行,選擇一處山水,用了一個月來搬,結果鄉民聞之,傾巢而動!用了一個兩個月,就在另外山清水秀的山腳處,建了一座孔廟。這就是周風!所以,後人在各地,都建了濂溪祠。
周敦頤很喜歡為家鄉、附近的學堂作學記,勸勉青年學子,要學以致用。周敦頤有一次,教學生二程,程問師:為什麼老師您的窗前,草長這麼高,都不除掉?周答:欲以觀天地生生之機。用來觀察天地生生不息,生機勃勃的樣子,所以後世有一個典故‘綠滿窗前草不除’就是從這裡來的。而今我們龍江邊鋪石頭路,不封死石頭縫,留小草透氣,也是一種養生!
周敦頤很崇尚自然,他說:你看運糧車,開過的地方,有袋子漏掉的糧食,一下就被鳥兒撿吃了;如果你故意在路上,撒糧食的時候,那些鳥兒好久都不來吃。這件事情,看似一個現象,講的卻是很深刻的道理跟觀察,萬物都有天地造化跟靈氣,從鳥吃米可以看出。所以,人如果太多機心,他就跟大自然不相應!嗜慾深者天機淺!
像我們在龍水瑤,鳶飛於天,魚躍於淵,聽到那些鳥在高呼,我說鳥極其歡樂!好久都沒有碰到天地氤氳了。周敦頤有一句,很能表達他心願的話:
‘丈夫才略逢時展’雄才大略的丈夫,逢到這個時代來舒展;‘倉廩皆無亟富民’如果自己的倉庫裡沒有米,也不要緊,只要人民富裕!
周敦頤還有這樣一個習慣,大家看看,大家當官了,都想著要用一些辦法來立項,做點事賺些錢。但是周敦頤當官,只帶書!反正處理完公事,就是讀書,人家問他:為什麼不去撈點外快?周敦頤說:十萬火急在讀書。也就是說,百千俗務皆虛影!
讀書這事情,十萬火急啊!讀書時間都不夠,就沒有想做其他事情的念想,所以在官本位俗氣重的時候,周敦頤悠閒得像淤泥中的蓮花!他不是為了做官而做官,他是為百姓做好事,做官是為了行志!王安石跟曾鞏,為了一個問題辯論的時候,他們最後都說,我們要讓周敦頤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