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極樂淨土》那麼上頭?

為什麼《極樂淨土》那麼上頭?

本 文 約 4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鍾

近日,隨著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4》的播出,日本歌曲《極樂淨土》的熱度飛速攀升。其實,早在7年前,《極樂淨土》就曾以其入耳的旋律、律動感強烈的舞步,吸引了一大批二次元粉絲,當年的熱度絲不亞於今日。

MARiA美依禮芽與她的初舞臺《極樂淨土》。旅遊/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4》片段


2016年4月,《極樂淨土》的歌舞視頻第一次被B站UP主搬運到了宅舞區,同年8月,其熱度已在全平臺井噴式爆發,產生了大量模仿和再創作視頻。可以說,《極樂淨土》對於二次元群體十分上頭,只要旋律一響,他們差不多會全體起立。


不過,我們以為一首《極樂淨土》就能代表二次元音樂的巔峰,那就大錯特錯了。二次元音樂題材廣泛、風格多變,包含治癒系、熱血系、戀愛系……那麼,這些二次元音樂為何能令人如此上頭?


音樂也有次元壁

什麼是二次元音樂?也許有人會一頭霧水,音樂為什麼還得分次元?
“二次元”概念最早起源於日本,指的是ACGN文化中對於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輕小說(Nove)等二維平面媒介及其所營造的虛擬世界及文化空間。二次元音樂是ACGN文化衍生出來的周邊領域,例如動漫的配樂、小說的同人歌曲、遊戲的主題曲等,與此相對的當然是現實世界中的三次元音樂。

雖然本質都是音樂,但二次元音樂界還有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一是聲優或歌手為動畫、遊戲演唱的音樂,我們所熟知的有花澤香菜的《戀愛循環》,它是小說《化物語》衍生TV動畫的插曲,還有萬物皆可“逮蝦虎”的飆車漂移配樂神曲《DejaVu》,它是動畫《頭文字D》主角藤原拓海每次準備超車時的插曲。

花澤香菜的演出現場。來源/騰訊視頻

二是虛擬歌姬演唱的歌曲(即電腦合成的音樂),最初大獲成功的是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她的設定是具有日本動漫風格的美少女,代表作是風靡一時的《甩蔥歌》。雖然虛擬歌姬是電腦合成的偶像,但在二次元世界所引領的風尚也足以媲美現實偶像。初音未來曾在2010年運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過個人演唱會。國內也有虛擬歌姬洛天依,她不僅上過2021年央視春晚,還參加過北京冬奧會文化節開幕式。

洛天依登上2021年央視春晚舞臺
二次元音樂目前還不算是一種獨立的音樂形式,它主要是從動漫、遊戲、小說等虛擬世界中吸取各種元素、匯合而成的全新音樂風格,這種概念不僅限於動畫裡的自帶音樂作品,甚至一些惡搞、改編、被網友重新作詞翻唱的動畫歌曲,都能被稱為二次元音樂。

二次元音樂進化史


毋庸置疑的是,二次元音樂誕生的搖籃是動漫作品。論給動漫配樂,早期的美國迪士尼動畫就以“音配畫”作為特點,甚至在1937年發行的世界第一部有劇情的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音樂與畫面的時長比例達1:1,可以說,電影劇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配樂來完成的,甚至每個角色形象都有自己專屬旋律,更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發行電影原聲音樂唱片的動畫作品。

打掃衛生的白雪公主。來源/1937年版《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劇照
不過,我們現在提到二次元音樂,卻很少把迪士尼動畫配樂納入其中,而是將日本作為二次元音樂的“老家”,這或許和日本發達的動漫產業與狂熱的御宅族有關
動畫短片配樂:初代二次元音樂的誕生

日本昭和初期,有聲唱片技術被引入到當時日本的無聲電影行業之中,日本的動畫作品也有了聲音。第一首日本動漫音樂出自1929年的短片《小黑貓》(黒ニャゴ),短片同名歌曲錄製在SP唱片上,通過唱片機播放和動畫畫面同步,其中的角色可以隨著音樂一起舞蹈,這首曲子也被視為現代流行動漫音樂的雛形,於1931年正式向公眾發行。

但是,《小黑貓》的創新性誕生並沒有催生日本動漫音樂的井噴式發展。1940年開始,日本開始在全國施行徵收消費稅的政策,音樂唱片的買賣負載著高昂的消費稅,但如果發行商將一首歌曲定位為童謠,就可以免於徵稅。所以,當時的日本動漫歌曲不像今天這樣包含片頭、片尾等主題曲,大多被視為劇情中動漫角色演唱的歌曲,也很少發行正式的原聲音樂唱片,而是大多被視為口口相傳的童謠。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動漫音樂在動畫歌曲和童謠二者之間存在著模糊界限。

1944年,日本上映了一部中長篇動畫電影《阿福的潛水艇》,從片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宣揚戰爭的動畫,由日本海軍部非官方贊助製作,還配上了一首主題曲《阿福部隊出擊歌》以及插曲《潛艇保護區》,這些動漫音樂都充滿了濃厚的軍歌氣息。後來,日本一些70、80年代的動漫,例如科幻動漫《宇宙戰艦大和號》裡彷彿軍歌一般的動漫配樂,都源於《阿福的潛水艇》。

動漫音樂的普及:從阿童木開始

1950年後,戰後時代的日本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人們對動漫的需求也水漲船高。但由於製作環境問題,60年代前,日本只能從美國等國引進動畫,國產動畫僅限於廣告、一次性劇場作品、短片。突破這種局面的是1963年播出的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鐵臂阿童木》。它創下了40%的最高收視率,連續播出整整四年。主題曲是上鷹田童聲合唱團演唱的《鐵臂阿童木》,這首音樂是每次阿童木活動時的進行曲,旋律歡快,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製作公司將主題曲和背景音樂製作成留聲機唱片對外發行,《鐵臂阿童木Vol.1》的銷量為120萬張,次年6月發行的《鐵臂阿童木Vol.2》也賣出了80萬張,動漫音樂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


70年代開始,日本動漫開始創作以青少年為主角的動漫,擴大粉絲群。1972年的超級機器人漫畫《魔神Z》的同名主題曲、1974年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主題曲《おしえて》、1975年的《時間飛船》系列片頭曲《タイムボカンの歌》、197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片頭曲《翔べ!ガンダム》等相繼出現。動漫音樂開始擺脫了低幼受眾的限制,逐漸走進成人觀眾的視野。

隨著動漫熱潮的擴大,以專業歌手為主的動漫音樂變得比合唱更加主流,還出現了主要演唱動漫歌曲的歌手,尤其是水木一郎(代表作《魔神Z》《宇宙海賊哈洛克船長》等)、子門真人(代表作《假面騎士》等)、佐佐木功(代表作《宇宙戰艦大和號》《銀河鐵道999》等)、堀江美都子(代表作《花仙子》《小甜甜》)等,他們演唱了許多早期動漫作品的主題曲,被一眾動漫迷稱為“二次元音樂歌手的先驅”。


二次元走進三次元:動漫音樂的商業化

1982年,日本索尼發佈了世界上第一臺CD播放器和CD軟件,CD等新音樂媒介的興起,推動了動漫音樂的成型發展,最早的二次元神曲也可以追溯到這個時候。1982年,一部名為《超時空要塞》的動漫出現了一首節奏感強烈的主題曲《僕らの戦場》。當時的日本年輕人對其十分狂熱。


日本製作方發現,動漫音樂帶來的經濟效益竟如此巨大,動漫音樂的銷量也更為商業主義重視,因此動畫歌曲的製作除了注重專業化外,還把“商業搭配”納入了營銷的考量之中。1983年,《貓眼三姐妹》破例沒有選用專業動漫音樂人,而是與當時日本流行音樂界的“頂流”杏裡合作,發表單曲《Cat's Eye》作為動漫主題曲。這首歌謠在日本獲得多個獎項,此後,動漫音樂在日本成為流行歌曲陣營中的一員,甚至開始優於流行歌曲。
《CAT'S EYE》收錄於《ANRI the BEST》專輯中。圖為《ANRI the BEST》專輯封面

後來,日本動漫邀請國內外一線歌手演唱主題曲的例子層出不窮,例如《海賊王》曾請安室奈美惠演唱的主題曲《Fight Together》、韓國男子組合東方神起演唱片頭曲《Share The World》,《犬夜叉》的片尾曲《Dearest》由濱崎步演唱,《妖精的尾巴》主題曲《Masayume Chasing》由韓國明星BOA演唱。

《海賊王》主題曲

這類音樂不僅能夠通過曲調與動漫情節、人物心理等有機結合,還可以通過最直白的歌詞來突出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理念與情感,這些融入流行音樂元素的動漫音樂,不僅豐富了動漫音樂的形式,也更容易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二次元音樂向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擴寬了二次元音樂的涵蓋面。
二次元不是非主流:新世紀的御宅族

進入90年代,曾經看《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的孩子長大了,順理成章地成為《銀河英雄傳說》《新世界福音戰士》等深夜時段播出的動漫的受眾。《名偵探柯南》《神奇寶貝》等全天動漫也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生受眾。

《名偵探柯南》主題曲

20世紀末,隨著豐富的動漫、網絡遊戲產業一起發展壯大的,還有日本的“宅文化”,這些“御宅族”沉迷於個人愛好,雖然與社會脫節,卻在虛擬世界中有一個“溫馨的家”。他們之中,有從小看動漫成長的成年人,也有一出生就浸潤在虛擬世界文化之中的Z世代,他們願意為了自己的愛好、為二次元文化的衍生品——音樂進行消費。

21世紀來臨之際,二次元音樂的發展催生了量身定製的業務開發,這體現在聲優登上前臺的機會增加,水木奈奈、平野綾、田村由香裡、茅原稔、川田麻美、伊藤加奈子、坂本真綾等聲優,不僅聲音甜美,而且外形出色,成為二次元界中知名的偶像系聲優。

與此同時,專門以御宅族為潛在受眾的歌手也隨之誕生,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就是一例。在日本視頻網站niconico中,一批能力卓群、堪比專業歌手的翻唱歌手“唱見”也湧現出來,推動二次元歌曲的多元化。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各國代表隊入場牌的畫風采用了動漫對話框模式。來源/東京奧運會開幕式

據統計,日本2010年以來的動漫音樂登上NHK紅白歌會的次數遠遠超過過去的總和。2021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式還將《勇者鬥惡龍》《最終幻想》《傳說系列》《怪物獵人》《王國之心》《時空之輪》等遊戲主題曲作為運動員入場曲目。二次元音樂逐漸成為日本音樂產業的支柱,這表明它已經走出了非主流文化領域,進入大眾主流文化領域,有著強勁的市場潛力。

二次元音樂裡的“耳蟲”


近年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日本二次元音樂界就會出現一首“出圈神曲”,從2008年《火影忍者疾風傳》主題曲《青鳥》,到2016年日本音樂團體GARNiDELiA的《極樂淨土》,再到2019年動漫《鬼滅之刃》的片頭曲《紅蓮華》,這些歌曲都有相似的特徵:節奏輕快,開頭旋律很高昂,歌曲基調活力向上,能使人瞬間燃起激情。人們聽完後忍不住腦內循環播放,甚至午夜夢迴也不能倖免,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耳蟲效應”(earworm)

《極樂淨土》MV

什麼樣的音樂容易產生“耳蟲效應”呢?和我們做校園體操一樣,節拍在耳蟲效應的發揮中起著重要作用。《極樂淨土》就採用了4/4拍的節拍,這種節拍有著類似於“動次打次”的動律感,搭配上高昂的電音伴奏,讓人一聽就不自主地跟隨節拍抖腿。

二次元音樂中的“空耳”也是讓人上頭的重要因素。空耳(そらみみ)源自日本,本意是幻聽,在流行文化中衍生為對聲音的再詮釋行為。尤其在二次元文化中,“空耳”更發展為人們刻意地將聽到的語言,以另一種語言的諧音表達出來,達到惡搞或一語雙關的搞笑目的。動畫《幹物妹!小埋》一開場就充滿了“有木有WiFi?有木有WiFi?”的彈幕(這是片頭曲第一句歌詞“UMR hai! UMR hai!”的諧音)。《鬼滅之刃》片頭曲《紅蓮華》在空耳下直接從“熱血漫”變身“美食漫”:“豬油骨,拿來滷”,“煮了袋,速食麵”。校園動畫《在下坂本,有何貴幹?》的片頭曲,甚至可以音譯為一整首流暢的中文歌……

也許正是因為二次元音樂與主流音樂的風格存在不少差異,人們總習慣於給兩者加上一道“次元壁”進行區分。實際上,無論是二次元還是三次元,針對某一人群趣味創作的優秀音樂作品,總是能久久縈繞於聽眾心間,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啟發。

END
作者 | 關禾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彥文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