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戴幘,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5月27日晚,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秦漢單元的明星文物——擊鼓說唱俑,穿越兩千年,“活”在國博的劇場上。
在全國掀起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熱潮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出品首部原創文物活化舞臺劇《盛世歡歌》。同學們演繹的俳優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形態逼真,贏得陣陣喝彩。一個小時的演出,帶觀眾們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東漢,經歷了一段那個時代黎民百姓的跌宕人生。
演出片段
演出現場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20年全面啟動實施館藏文物活化工程。
“通過館校合作,跨界融合開發文物活化舞臺劇是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向,《盛世歡歌》是我們文物舞臺活化的首次嘗試。”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活化工程領導小組負責人說。博物館是收藏展示文化菁華的特殊場域,今人和古人進行著跨越時空、跨越文明的精神交流。所謂讓文物從歷史中醒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本質是今人的智慧創造、理解、復活古人的智慧創造。《盛世歡歌》活態創演的特色,恰恰在於“融”和“趣”。既有古老與年輕的交融,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有文博與教育的交融,以及各種藝術手法的交融。同時,抓住了說唱俑最大的本領——有趣喜樂,無論個人經歷如何起伏,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把快樂帶給觀眾。
本劇也是中國傳媒大學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大文化戰略的孵化項目。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主創們充分發揮雙一流科研和學科力量,將“90後”甚至“Z時代”的年輕群體對文物的熱愛與專業相結合,把藝術創作的敏銳觸角伸向兩千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錦江之畔的俳優。全劇以靜靜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為底色,以漢代的擊鼓說唱俑為切入點,通過三個單元故事、四個場景、數十年光景,生動再現生活在漢代社會底層的俳優人的生命起伏,於跌宕境遇和悲歡離合中謳歌卑微卻樂觀的靈魂。
演出片段
演出劇照
擊鼓說唱俑代表中華文化最早的說唱形式,折射出曲藝和戲曲最初的形態。舞臺劇《盛世歡歌》表現形式多元,在“新古典主義”色彩中,讓沉睡千年的擊鼓說唱俑在當代舞臺上甦醒,讓館藏文物在舞臺“活起來”“潮起來”“傳下去”。據主創人員介紹,這次兩個機構跨界聯合創作,是一次胸懷和創意的對接;是一次新時代文藝領域的守正創新和傳承發展;是一次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集成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深度創新。
著力還原的人物服飾、來自經典古籍中的故事靈感,讓觀眾在觀演過程中沉浸在遙遠的中國故事中。舞臺上時而眼花繚亂的市井百戲,時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辯,時而幽默的對白,時而高昂的唱詞,引發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叫好聲。傳統的雜耍、說唱、戲曲等表演藝術與現代話劇、歌劇、音樂、舞蹈、相聲、說唱等藝術融合,將東漢說唱藝術中的詼諧和其蘊含的樂觀精神,通過年輕演員傳承、復活、展現給觀眾,讓靜謐兩千年的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舞臺活起來。
今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將立足豐富館藏,發掘其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和時代價值,聯合藝術院團、高等院校等深度融合創新,推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物活化舞臺劇,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
《盛世歡歌》海報
【專家點評】
國博首部原創文物活化舞臺劇《盛世歡歌》自立項至搬上舞臺,從文物遴選、創作研討、劇本大綱評審,得到了博物館內外專家的支持與幫助。這部劇怎麼樣?來聽聽專家的點評:
表演耳目一新,形式多樣,用現代的表現形式講好了中國故事,適合做國際交流。
——唐靈依 中國戲劇家協會對外聯絡處
本劇對戲劇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探索,充滿青春活力與充沛的創造力,喚起人們對青春的回憶與想象。
——傅維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
演員功力紮實,風格自然,表演到位,是年輕演員之中的典範。
——楊乾武 北京戲劇家協會
作品完成度很高,國博與中傳戲影學院合作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演員們顏值養眼,表演亮眼,賦予古老文物的故事以現代感,其中說唱與音樂的部分藝術表現形式十分貼近現代觀眾,互動性強,建議將單曲作為亮點進行宣推。
——林蔚然 北京演藝集團《新劇本》雜誌
本劇結合多種表現形式,調動了演員多方面的能力,置景十分巧妙,分區與調度讓舞臺場面更加豐滿,結合恰到好處。建議國博與傳媒大學繼續展開深度合作,開發更多文物進行舞臺劇創作。
——董芳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定妝照一組】
【觀眾反響】
“舞臺劇整體效果特別棒,運用了很多時尚的音樂元素,讓兩千年前的說唱俑與今天的音樂,特別是‘說唱’,跨時空呼應,很難得!孩子得很開心!”
——帶娃觀看演出的李女士
“與預想中的有所不同!現代化的舞美,融入說唱、節奏布魯斯等新潮風格的插曲編配,讓劇目呈現出一種新鮮感。作為本劇靈感來源的“擊鼓說唱俑”讓人很感興趣,下次來國博要去展廳裡好好欣賞一下。”
——與閨蜜一起觀看演出的Lu女士
【排練花絮】
【國博珍藏雲欣賞】
東漢 擊鼓說唱俑
擊鼓說唱俑
東漢
高 56 釐米
195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此俑頭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丞相田蚡“愛倡優巧匠之屬”。桓寬《鹽鐵論·散不足》雲:“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這些均可為證。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也不乏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均顯示了俳優表演在當時的盛行。
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說唱表演。這件陶俑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東漢墓中先後出土多件形象類似的擊鼓說唱俑,這說明當時蜀地說唱表演頗為流行。
摘自《中華文明——古代中國基本陳列》
相關閱讀:
編輯 | 吳 比 李秀娜
攝影 | 餘冠辰 陳 拓 王 超
視頻 | 仇 正 石 頭 李 軼
王瑞瑤 武 燾 王 超
審校 | 康 巖 楊 曼 張 震
終審 | 賀佔哲 劉 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