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交戰雙方的大規模運動戰就基本宣告結束。
因美方始終相信自己的軍事實力足以保證自己侵佔更多土地,因而談判總是談談停停,沒有結果。
雙方軍隊圍繞著局部土地的爭奪,不斷進行規模不等的攻防戰,陸陸續續打了一年多。
到1952年秋,隨著蘇聯援助的軍事裝備和物資逐步運抵朝鮮前線,新中國的經濟恢復速度也快於預期,因而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實力不斷得到增強,雙方的實際控制線不斷小範圍向南延伸。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深知,此時再想對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攻擊性戰役已經不現實了,但又不能放任對手不斷向南蠶食。
於是,他決定選擇一個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地段,發動一場小規模的攻擊行動,以攻佔一點土地、提振美軍士氣和韓國人的信心為主要目的。
經過反覆開會研究,克拉克最終批准了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將軍的提議——把攻擊目標定為“三角形山”。
所謂的“三角形山”,其實是兩道分別為東北-西南方向和東南-西北方向的山樑,這兩道山樑相交,構成了一個倒三角形。
從五聖山到上甘嶺,再到“三角形山”,都被中國人民志願軍佔領,對“聯合國軍”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
因此,“聯合國軍”決定以一場營級規模的戰鬥,一舉攻克作為前沿陣地的“三角形山”,改善本方陣地的不利地位。
範佛里特對此次戰鬥非常有信心,他認為,大概兩到三個營的兵力用五到六天時間就能完成此次戰鬥任務,預計傷亡為二百人左右。
範佛里特的信心是有根據的——戰鬥開始前,在“三角形山”陣地上,總共只有志願軍第十五軍的兩個連 (其中一個為加強連) 據守,總兵力大約400人。
而“聯合國軍”投入3000多人,七八倍的兵力優勢,再加上絕對優勢的炮火和志願軍所沒有的空中支援,五六天之內拿下這個只有3.7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應該問題不大。
但範佛里特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場小戰鬥居然最後會演變成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場著名的慘烈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點,天還沒亮,上甘嶺的平靜突然被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給打破了。
“聯合國軍”集中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的超強火力,對“三角形山”的志願軍陣地發起了極其恐怖的轟擊。
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就承受了四萬多發炮彈和上百枚炸彈的攻擊!
意味著在人類的戰爭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猛烈的火力輸出!
意味著整個“三角形山”陣地變成了“海洋”,守衛陣地的志願軍戰士被震得猶如在“海浪”中顛簸,甚至有戰士在這樣的震動中內臟被震到出血,當場犧牲!
如此恐怖的彈藥消耗量,後來被美國人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範佛里特彈藥量”。
在範佛里特看來,如此炮擊之後,山頭上基本上不會有活人存在了。
5點,“聯合國軍”的炮擊終於結束,3000多名美軍和韓軍步兵開始向山頭髮起攻擊。
但美國人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們爬上了山樑、接近志願軍陣地時,居然遭到了猛烈的射擊!
原來,志願軍早就針對美軍的強大火力摸索出了一個躲避炮火、保存實力的戰術——挖坑道。
志願軍在山樑的反斜面挖出了許多坑道,美軍炮擊開始時,絕大部分人都躲在坑道里,只留極少數人在地表陣地上作為觀察哨。
因此美軍瘋狂的炮擊,並沒有對志願軍造成特別嚴重的損失。
但十五軍軍長秦基偉,一時之間無法判斷出美軍真正的攻擊方向。
因為範佛里特為了掩蓋真實作戰目的,在綿延數十公里的戰線上同時發起了攻擊。
加上上甘嶺前線的電話線全部被美軍炮火炸斷,通訊斷絕,秦基偉更加無法搞清楚前線的情況。
因此,他在作戰開始之初錯誤判斷了美軍的攻擊方向,沒有及時向上甘嶺方向增派援軍。
這就決定了上甘嶺的守衛者們在這一天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
在上甘嶺右翼的597.9高地上,志願軍以一個加強連 (約240人) 面對美軍兩個營 (2000多人) 的攻擊。
儘管拼盡全力,但還是寡不敵眾,失去了2號和7號陣地。
不過也造成了美軍傷亡近半,範佛里特不得不將這兩個營撤下來整補,這就給了志願軍以喘息之機。
志願軍一個連 (約160人) 面對1000韓軍的攻擊。
到下午,全連打得只剩二十多人,被迫放棄大部分地表陣地,退入坑道堅守。
關鍵時刻,志願軍通信班長牛保才不惜用身體當導體,接通了電流,用自己的生命為守衛者們贏得了寶貴的三分鐘通信時間。
就是這三分鐘,使得後方的指揮員們獲悉了上甘嶺激戰的信息。
秦基偉馬上下令,組織部隊向上甘嶺增援,並對被敵人佔領的地表陣地展開反攻。
同時下令,把軍直屬的炮兵部隊全部向上甘嶺方向轉移,力圖為守衛部隊提供儘可能多的炮火支援。
範佛里特又調來兩個團+四個營,總計12000人的生力軍,繼續猛攻“三角形山”。
由於戰場實在過於狹窄,這麼多的兵力根本無法展開,“聯合國軍”只能以一個營甚至一個連的單位逐次投入兵力,攻擊部隊被打殘了就撤下來整補,再換上新的部隊上去繼續打。
這種殘酷至極的戰術,被在場的美國戰地記者稱為“血腥而愚蠢的角鬥士表演”。
到10月18日,志願軍投入的兵力已達近5000人,雖然兵力仍然處於劣勢,但憑藉地形上的優勢,仍然能和優勢的敵人殺得你來我往。
“聯合國軍”雖然以重大傷亡佔領了597.9高地的全部地表陣地,但根本就站不穩腳跟。
10月19日夜間,十五軍的直屬炮兵已全部部署到位。
秦基偉一聲令下,兩個炮兵團及一個火箭炮團的數十門火炮全部開火,已經被美軍炮火炸得面目全非的上甘嶺又遭到了志願軍炮火的“洗地”。
短促的炮擊結束後,志願軍以連、排為單位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展開了反擊行動。
守衛537.7高地的韓國軍隊早已疲憊不堪,傷亡慘重,在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之下迅速潰敗,537.7高地被勝利奪回!
反攻597.9高地的中心任務是要攻佔主峰所在的3號陣地。
反擊部隊在連續奪取了其他幾處陣地後,在攻擊9號陣地時遇到了很大困難。
美軍的一個地堡位置十分隱蔽,炮火和手榴彈都無法摧毀,只能把爆破筒直接扔進地堡進行爆破。
關鍵時刻,已經身負重傷的戰士龍世昌猛撲上去,用胸膛頂住了爆破筒,最後和美軍地堡同歸於盡!
9號陣地拿下了,但一個加強連的反擊部隊已經只剩下16個人。
危急關頭,通訊員黃繼光站了出來,和其他兩人組成爆破小組,連續炸掉了三個地堡。
但到最後一個地堡時,炸藥已用完,黃繼光也已身負重傷。
這位英雄選擇了我們都熟知的舉動——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美軍的機槍口,為剩下的十幾個戰友贏得了寶貴的幾秒鐘,最後端掉了這個地堡。
但天剛剛亮,志願軍還沒來得及構築好工事,美軍的火力突襲又開始了。
三十架B-26轟炸機飛來,朝597.9高地扔下了大量凝固汽油彈。
同時,美軍300多門火炮一起開火,整個高地上頓時變成一片火海。
志願軍無法立足,只得又退入了坑道工事,地表陣地再次得而復失!
範佛里特這是憋著一口氣非要拿下上甘嶺不可,所以美軍會在這塊彈丸之地無限地投入兵力和火力。
如果自己不想放棄上甘嶺,那這場仗就只能不斷打下去了。
而現在的問題是,十五軍經過一週的血戰,傷亡已高達三分之一,近4000人。
從中南海到白宮,再到克里姆林宮,到全世界各國媒體,都在關注著這塊彈丸之地的得失。
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場戰鬥 (現在也許該稱為戰役了) 真正的意義,不是兩個山頭的得失,而是中美兩國軍隊意志和勇氣的硬碰硬的較量。
10月21日開始,上甘嶺之戰進入了最殘酷的坑道爭奪戰階段。
美軍在佔領地表陣地後,深知不把坑道里的志願軍消滅掉,陣地依然佔不穩。
迫擊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氣彈、硫磺彈燻;用巨石塊堵洞口;用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通氣口;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
美軍對597.9高地周圍五公里之內的地域進行了火力封鎖,任何人員或車輛都無法穿過這片“死亡之地”。
後方的志願軍運輸人員傷亡高達90%,卻依然很難將補給運進坑道。
坑道內的志願軍想趁天黑爬出坑道找水,但美軍的照明彈徹夜發射。
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就用自己的私房錢,在平壤採購了2萬多個蘋果。
15軍黨委定下指標,誰送進坑道一筐蘋果,記二等功一次。
是彈藥員胡景才滾進坑道前,隨手在地上抓起一個,塞到懷裡,帶進坑道的。
指揮員、戰鬥員、傷員,一人啃一小口,都不捨得多吃。
戰士們除了夜間襲擊地表陣地上的“聯合國軍”,通過繳獲物資來稍微解決一下本方的補給困難……就是靠意志同極度的飢渴作鬥爭。
軍長秦基偉也沒閒著,一邊繼續想辦法往坑道里輸送物資,一邊抽調兵力和裝備,準備再次發起反攻。
鑑於十五軍損失很大,第三兵團司令員王近山 (《亮劍》李雲龍原型) ,將十二軍的一個師調給十五軍,同時調動兵團預備隊作為十五軍的二線預備部隊;將兵團所屬的重炮部隊也給了十五軍,以增強十五軍的火力輸出。
10月30日中午12時,十五軍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重迫擊炮一起對準597.9高地,發出了怒吼。
炮擊足足持續了四個多小時,發射炮彈達三萬多發,堪稱我軍建軍以來最為猛烈的一次炮擊!
守衛597.9高地的700多韓軍傷亡慘重,很快被反擊上來的志願軍步兵全殲,上甘嶺地表陣地再次回到志願軍手中。
第二天,他又調來3000多韓軍和1000多埃塞俄比亞軍,對597.9高地再次發起反突擊。
一天內,韓軍傷亡1500多人,埃塞俄比亞軍傷亡400多人。
11月1日,調撥給十五軍的十二軍的一個師到達戰場,大大增強了守衛陣地的力量。
戰鬥到11月8日,志願軍對597.9高地的佔領基本上已經穩固。
11月14日,十二軍組織一個團的兵力對537.7高地發動了反擊作戰。
守衛高地的韓軍在美軍炮火支援下堅守了三天,仍然控制住著537.7高地的6號陣地。
11月18日,十二軍又調來一個團生力軍進行反擊,好不容易奪下了6號陣地,結果韓軍馬上又調來援軍進行反擊,6號陣地失而復得。
11月20日,十二軍再次調來預備隊進行反擊,血戰之後終於再次收復6號陣地。
6號陣地打到只剩戰士高守餘一人,斃傷韓軍120多人,一直堅持到後援部隊到達。
11月25日,範佛里特終於公開承認“聯合國軍在三角形山的軍事行動已經宣告失敗”。
他原本只打算用2個營兵力,最後用了40000多人;
原本只打算200人傷亡,最後付出了20000人的傷亡。
沒有水,藥品和繃帶也無法運入坑道,他們的傷口無法清洗,不斷髮炎化膿,引起高燒。
為了不影響戰友們的士氣,傷員們強忍著疼痛,不吭一聲。
有的傷員直到犧牲還死死咬著棉被,也沒有呻吟……
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比上甘嶺戰役更能詮釋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1956年,電影《上甘嶺》拍出來,王近山看到一半,淚流滿面,中途退場。
參考文獻:
《抗美援朝戰爭史》
《遠東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