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簡稱《綱要》)的使用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簡明扼要的歷史線索和高度概括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具有生動歷史場景和多維度歷史視角的課堂教學。對於高中學生來說,也迫切需要與教材配套的課外讀物,以滿足對重要歷史知識的延伸閱讀。周靖、羅明主編的《中外歷史一百講》(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1月版,簡稱《一百講》)就是為適應當前中學歷史教學需求而編寫的一部獨具特色的歷史讀本。現就筆者的閱讀感受略談兩點本書的特色。
特色之一
基於《綱要》的歷史線索
拓展歷史知識的維度
《綱要》作為高中歷史的基本教材,按照課標設定的主題模塊,以簡潔的敘事構建了中外通史的歷史線索。限於篇幅和體例,《綱要》雖然提供了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但難以展現這些知識點的豐富內容和具體的歷史場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圍繞教材的核心知識補充必要的史事,拓展知識的維度,使學生對宏觀歷史進程的認知從抽象進入具體,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瞭解從單維走向立體,從而達成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百講》的作者都是富有教學經驗的歷史教師,深諳教材敘事向教學敘事的轉化之道。他們立足《綱要》的邏輯結構,在每個單元的課目中選擇若干與主題模塊的核心問題相關的知識點(也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補充史料,拓展視角,提煉出一百個聚焦於核心概念的“歷史話題”,並用通曉流暢的文字編寫了這部可與《綱要》配套,既可作為教學參考,又是別具閱讀趣味的歷史讀本。
在閱讀《一百講》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的問題意識。教學中的問題來自教材,又不限於教材。一百個“歷史話題”的提煉和敘述,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對《綱要》旨意的把握和教材使用中的心得,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對史學領域前沿信息的敏感和教研實踐中積累的學術涵養。
例如,第一篇開頭兩講“從良渚看中國”和“上古歷史是怎麼知道的”涉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元問題”和上古史研究的新成果。通過這兩講補充的相關知識,《綱要》第1課概述的上古史線索中蘊含的核心問題被聚焦和凸顯,考古發現的新成果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認識拓展了上古史學習的知識維度,尤其是教師的問題關懷和傳遞的學術信息可以使這一課的教學進入一個新境界。
誠如作者所言,良渚古城的發現和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並非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良渚文化中還有許多謎團有待解開。若以此延伸,近期引人關注的三星堆文化也是類似的“歷史之謎”。所以,不斷有新發現的早期文明(中外皆然)是一個開放的“歷史話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以探究的精神持續關注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的新進展,使教材提供的既有知識與動態的學術信息相結合,通過拓展知識的維度更好地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不僅開篇如此,通覽全書,我們可以看到,以問題意識引領“歷史話題”正是《一百講》的寫作範式。從一百個“歷史話題”的標題就可看出作者的問題關懷所在,而這些問題大多是《綱要》歷史線索中的核心知識點,或是從核心知識引申的關鍵性問題。囿於《綱要》的體例和篇幅,它們在教材的敘事中往往被簡化處理,或者隱而不彰,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闡發和補充。就此而言,《一百講》為提升《綱要》的教學水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範例。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特色之二
基於《綱要》的單元主題
深化歷史認知的層次
《綱要》的單元設置依據課標確定的主題模塊,但受編寫體例限制,有些單元的歷史主題未能在標題上明確顯示,在課文內容上單元主題也需要進一步具體展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單元主題作深入的分析,抓住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補充和延伸必要的知識點,以深化對主題的認知。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對歷史主題的認知層次和思考深度將決定教材的使用效果和學生的思維水平。
《一百講》在單元主題的把握和闡發上做了很大努力,通過每個單元模塊下“歷史話題”的選擇,使構成單元主題的歷史信息得到更明確的顯示,而這些話題的敘述視角和理論觀念又展現了作者研讀史料的功力和理解單元主題達到的深度。
例如,第十一篇“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教材的敘事相當宏觀又很簡略,其蘊含的主題“文明產生的前提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徵”需要從“人與自然”的角度深入分析農業、畜牧業的發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並由此進一步考察不同地域環境對多元地域文明形成的影響。關於這一主題歷來有不同的認識,釐清思想史的線索有助於深化對主題的認知,避免絕對化的“文明多元論”和片面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幫助學生確立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
鑑於此,《一百講》在上述主題下專設“人與自然環境:先賢這麼說”一講,按思想史的脈絡,介紹從“軸心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到“啟蒙時代”的孟德斯鳩,再到唯物史觀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使學生能夠系統地瞭解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文明多元特徵的認識,以及唯物史觀在人與自然關係、多元文明起源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作者引用了思想史上的經典文獻,並通過解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抓住“生產方式”這一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作了辯證的思考,深化了對單元主題的認識。作者認為,在早期文明階段,自然環境對生產方式和文明類型的影響特別明顯,這是理解多元文明起源的一個基本的角度。但是,如果離開人的生產活動,將氣候和土地因素直接與不同文明的差異聯繫起來,顯然忽略了人類文明的上層建築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也混淆了作為自然存在的早期人類與文明社會的本質區別。這也就是孟德斯鳩等人所持“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片面性所在。通過釐清思想史的線索,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也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單元的主題。當然,如果將思想史層面的認知運用於課堂教學,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史料和歷史情境的創設,但是否具備這樣的認知深度,則會在教學活動的思想性以及單元主題的把握上表現出程度的差異。
《一百講》還在有些單元主題的闡釋上擴展了主題內涵,補充了必要的認知維度。例如,第十三篇“走向整體的世界”,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時期,以新航路的開闢為標誌,古代社會分散的地域文明逐漸建立全球聯繫,走向整體的世界。在這一主題下,《綱要》的敘事集中在“全球航路的開闢”和“全球聯繫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兩課。如果僅僅從教材給定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單元主題的闡釋會偏重於地域文明間外部聯繫格局的突破性發展,而難以顧及地域文明突破性發展的內在變量——西歐社會的轉型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鑑於此,《一百講》在這一單元主題下增加了教材內容外的一講“全球商貿套利體系的形成”,介紹西歐國家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如何由資本力量推動突破古代區域性貿易體系,建構起大西洋為中心的全球貿易體系,並因此而從亞歐大陸的邊緣地區走向世界的中心。雖然這一講還沒有涉及西歐社會內部轉型的具體內容(在《綱要》體例中這部分內容主要在下一個單元展開),但通過引用馬克思的論述“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點出了西歐為中心的全球商貿套利體系的動力來自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是資本擴張的必然趨勢,也是資本積累的外部條件。同時,通過“資本”這一核心概念,也就能解釋西歐何以率先開闢新航路,以及如何憑藉正在形成的“現代性”的優勢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角,最終主導了近代的世界歷史進程。經過這一講的知識補充,單元主題擴展了內涵和闡釋維度,使教材內容中隱含的主題線索得以顯示,也為下一單元的主題鏈接做了鋪墊。
以上所舉幾例,只是展現《一百講》編撰特色的眾多亮點之二三。總體上看,《一百講》成功地搭建了連接《綱要》和課堂教學的知識橋樑,為教材向教學的轉化提供了來自教學實踐的經驗和學術導向的思考。誠如徐藍教授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編寫者對每一個史事所撰寫的斷想,都能將自己的議論貫穿其中,……將自己的學習、教學與研究心得落於筆尖,呈現紙上,讓我們在生動流暢的敘述中,看到了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及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一條主線。”因此“這部著作會成為教師和學生都喜愛的、開卷有益的讀本。”據悉,本書的編者正在籌劃撰寫《一百講》的續編,即基於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教材的新《一百講》,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好消息,希望新《一百講》早日付梓,使高中歷史教學得到新的助力,也使廣大讀者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外歷史綱要》編寫組成員)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外歷史綱要》主編徐藍作序導讀、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餘偉民、歷史教學名師李惠軍傾情推薦,既適合對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也可作為高中歷史學習的拓展讀本。
編者簡介
羅 明,上海市正高級教師,上海市高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副主持人,上海市靜安區高中歷史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市北中學歷史教研組組長,主編《高中歷史怎樣教》等著作。
編輯推薦
-
基於《中外歷史綱要》的拓展,總主編徐藍教授作序導讀、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餘偉民、歷史教學名師李惠軍傾情推薦 -
上海市歷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適宜大眾閱讀和高中學習的歷史讀本 -
一百個歷史片斷,一百個關鍵問題,多角度創新解讀,精準把握核心要義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