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讀 | 世族、士族?!

概念解讀 | 世族、士族?!

▲玄武

士族與世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同等概念,但是從歷史演變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是西漢中後期~東漢時期世族延續發展的結果,即世族是士族的淵源。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使經學(即“注經之學”,是指對儒家經典作出訓解)盛行。由於察舉各科(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直言極諫、孝弟力田、明經、明法、明陰陽災異、勇猛知兵法)都包括經學內容,被舉者要熟習經學,“經明行修”的士人通過察舉進入仕途,即“經術苟明,其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這就是說,西漢中後期,明習經學的士人在很大程度上致身通顯,成為官僚士大夫。比如韋賢、韋玄成父子以明經入仕,先後官至丞相。東漢後期,在官僚士大夫階層中出現了一些專攻一經(“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之中的某一經)的家族,其成員承繼家學,通過經學入仕,逐步成為累世公卿的家族,抑或是“世仕州郡”的“冠族”“大姓”。比如“汝南袁氏”,從袁安起,繼承家學,研習《孟氏易》(西漢今文《易》學之一支),以孝廉舉官,後逐步升任司徒、司空,其子袁敞任司空、孫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與袁隗分別擔任司空及太傅,成為與“弘農楊氏”(以歐陽《尚書》為家學)並稱東漢“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

盤舞

西漢中後期~東漢時期,經學成為士人入仕的基本手段,從而使一些官僚士大夫及其家族通過傳習儒經,逐步網羅家族成員和門生,成為經學世家,進而通經入仕成為官宦世家。這就是說,經學成為世族家“業”(家族以“通經”為標榜,經學之中的某一門成為某個家族的家學)傳承的重要內容。北朝顏之推指出,“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執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從察舉選官來看,其明顯必然包括對為官者“德”的要求。所謂“德”,是指家族傳世為官為人的道德標準。比如金日磾家族以“忠孝”著稱,即“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廷,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班固《漢書·霍光傳》)事實上,世族中個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主要是受到家族門風(“德”“業”)薰陶所致,因而對於世代相傳的家世門第的重視超過了對於個人“德”“才”與“名望”的重視。這就是說,重視家世門第是世族延續演變的重要特徵。東漢末年~魏晉初期世族勢力有所消長,即某些家族利用契機延續和鞏固地位,通過立功一躍而進為勢族,即魏晉政權之中掌握實權的公侯與當途者。勢族也包括利用戰功成為權勢階層的寒微之人。這就是說,無論是世族,還是寒微之人,只要擁有權勢,即是勢族。綜上所述,所謂“世族”,是指西漢中後期~東漢時期累世為官、德業相勸的大家族。

▼擊鼓

事實上,世族、勢族是沒有制度予以保障的,而士族則是有所保障的。一是西晉初年“戶調式”法令。戶調式包括戶調製,佔田、課田制,蔭族、蔭客制。其中,佔田、蔭客特權根據官品等級有所不同,即一品官佔田50頃,每低一品,減田5頃,至九品官可佔田10頃;一二品官可蔭佃客50戶,三品10戶,四品7戶,五品5戶,六品3戶,七品2戶,八九品1戶;另可蔭1~3人為衣食客,造成了顯貴廣佔田地、佃客和奴婢的結果。蔭族特權根據官品等級的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這就是確定了士之為族,士族之名也由此開始出現。這就是說,戶調式保證當朝各級官僚貴族的政治經濟特權,而蔭族制則保證“士人子孫”這種特權的延續。二是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是東漢時期世族發展成為魏晉門閥士族的橋樑,保證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即保證當朝顯貴的世襲特權,因而也就是魏晉顯貴家族最有資格成為士族。其中關鍵有二:其一,中正一職主要由世族出身的中央現職官員擔任,即把選官權交給世族官僚集團;其二,家世門第成為品第士人的主要標準。“德”“才”與“家世”是中正考察和品評士人的標準,也是吏部選官和黜陟官吏的依據。其中,“德”“才”是軟指標,可因人而異;而門第則是硬指標,庶族必然被排斥在外。西晉永嘉七年(313)頒佈“二品系資”詔書,即強調評定二品必須具備的家世門第條件,亦即使定品屈從於家世門第,使高品與勢族聯結。顯然,受益的是當朝顯貴的家族子弟。這就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局面,使士族成為世代相承的官僚貴胄。

▼儀仗

對於皇權政治而言,給予勢族政治經濟特權,使之成為皇權的屏藩,但是由勢族而逐步形成和延續的士族反過來又依靠政治經濟特權侵蝕中央與地方的實權,這對於皇權來講又是一個逐步嚴重的威脅。這就是說,給予勢族優容政策的初始目的是強化皇權,但結果卻是逐步形成的門閥士族勢力非但沒有加強皇權,反而是越發地平行於皇權,甚至是超越於皇權,最終使皇權政治演變為門閥政治。這是一種政治權力動態平衡的政治格局,即首要是皇權與門閥士族必須保持平衡,同時門閥士族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儘管執政的門閥士族控制中樞,專制朝政,同時門閥士族專兵,都督軍政合一,甚至是門閥士族的貴族化,即家族政治地位通過九品中正制獲得幾近世襲的特權——中正定品已由“二品系資”演變為“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主要是壟斷“清華貴重”的官職。這就是說,在政治上,士族壟斷了仕途。在經濟上,士族擁有大量的田產,佔有眾多的部曲佃客,享有免除賦役、蔭庇佃客宗親等特權。在思想文化上,士族多以儒家倫理道德裝潢門面,講究門風和禮法,即強調“德”。事實上,為維護士族特權,一是在婚姻方面,實行嚴格的門閥婚姻,規定士族不得與庶族通婚,並且士族內部不同等級也不通婚。二是士族一般不與庶族交往,服輿有別,甚至連士族內部不同等級也不交往、不共坐。三是士族重視譜牒(國家設立譜局,私家修譜也蔚然成風),以標明士人身份,以防止庶族假冒,是吏部選舉的基本依據。西晉是士族勢力形成時期,東晉時進入鼎盛階段,到南朝則漸趨沒落,最終在侯景之亂中消亡殆盡。北朝政權為鞏固統治,將各地士族名門拉入政權,甚至北魏朝廷以法律形式規定士族等級,根據等級享受政治經濟特權。然而,北朝士族也較快衰落,最終在河陰之變中遭到沉重打擊。綜上所述,所謂“士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世族、勢族發展而來的基於門第、閥閱而享有政治經濟特權的大家族。

                        

參考文獻:

[1]田廷柱.隋唐士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2,5-8.

[2]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205-206.

[3]瞿林東,何本方,陳琳國,郭小凌.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M].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78.

[4]張晉藩(主編).中華法學大辭典(法律史學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386.

[5]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01.

[6]張愛波.西晉“世族”、“勢族”及“士族”之考辨[J].北方論叢,2006(05):82-85.

[7]陳琳國,侯旭東(主編).中國大通史7 魏晉南北朝(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10-1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