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這幾天咱們的文章主題是溫病,小編也特意選擇了溼溫這方面的文章。因為溼溫在溫病中是特別難治的疾病,這個難治不是疑難,而是需要辨證細微,用方需要靈活變動。今天的這篇文章,屬於咱們溫病專題溼溫的收尾。一般認為,治療溼溫必用三仁湯,但吳老先生治溼溫卻說不使用三仁湯,為什麼呢?期待大家的思考。(編輯/居業)
久病重症,方中每一兩味藥的進退加減,都頗具分寸,非深於臨床者不易體會其中甘苦。這篇是臨證經驗豐富的醫者寫出來的關於溼溫的乾貨滿滿的文章。
簡介:吳承忠,1901~卒年不詳,字篆丹,號適廬。 自1927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一直從事中醫臨床,為景德鎮名醫,於溫病證治常有創新獨到之處。 |
1、溼溫的症狀
溼溫有一定的典型症狀,其演變過程也有一定的規律性,病期大概一月左右。若重症,體力恢復有延至兩、三個月者。
《溫病條辨》(卷一第43條)雲: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愈,名曰溼溫。”
所云午後身熱,有否午前身熱呢?尚欠明顯。溼溫特點,發熱雖有起伏,但總是日夜不退。結合我的經驗,補充一點,即:悠燒日夜不退,午後身熱較甚,初起常泛幹惡,或咯痰涎。至於胸悶不飢,舌膩不渴,頭重肢酸,神情沉悶,在溼溫症中亦幾為必具症狀。
2、溼溫的飲食護理
依照西醫看法和護理,溼溫症相類於腸傷寒,只宜流汁飲食,確合病機。但一般說來,溼溫患者流汁食都不想吃,稍有油膩的流汁食,也不很相宜。可用粳米微微炒香,煎半濃汁,濾淨米渣,少量頻飲,如逢夏季或加鮮荷葉露或鮮藿香露衝入少許,頗有醒胃作用。
3、溼溫的治療
我的治法,不得用三仁湯,初期常用溫膽湯加減,邪在氣分時,則佐以甘露消毒丹。
用溫膽湯如患者出現脘腹滿悶或泛惡頻頻,則除去甘草,因甘味壅滯之故。
倘日夜嘔惡不止,肺胃不和,佐蘇葉0.3克、川連1.2克,投之立效(此兩味用法見《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病篇》)。
小編請大家思考:
溼溫使用三仁湯,是吳鞠通總結葉天士的經驗,幾乎已成治療溼溫的固定用方了。但吳承忠先生有家學師傳,對溼溫病的治療別開生面,使用溫膽湯加減治療,結合本文後面內容,你覺得道理在哪裡?期待留言思考。
4、辨治溼溫的經驗總結
我承家學,治溫病最重視辨舌論症,於吳坤安察舌辨證法略有心得。在溼溫的輕重演變過程中,舌苔的厚薄、消長、膩潤、粗糙,大有線索可尋。
因溼溫的發熱,是一個特定類型,比之燒積豬糞爛禾草,火炎之不暢,水澆之不熄,鬱悶氤氳,煙霧繚繞。治法既不宜火劫,也不宜涼潤,宜挑透之,疏利之,宜動藥不宜靜藥。
初步治療,我提出“芳香化濁淡滲祛溼”的八字方法。
擬用方藥如:廣藿香、佩蘭葉、黃鬱金、石菖蒲、南李仁、炒枳殼、法半夏、連翹殼、飛滑石、野茯苓、白通草等,並視其兼症加減,如便瀉加厚朴、陳皮,溺赤加木通、山梔,內熱加黃芩,泛惡加竹茹等。
但溼溫病程長,中後階段內陷變症亦多,《經緯》、《條辨》論之綦詳,茲不多贅。
倘或發斑發疹,神昏譫語,輕則至寶丹,重則紫雪丹,而紫雪丹尤為特效藥,在數十年臨床經驗中幾有非此難以挽回重症急症之感。徐靈胎說得好, “熱邪入經走髒,非此不可。”
倘或最後階段溼去化熱,傷陰動液,此時可與風溫證養陰救液同法。
6、白㾦與水珠
溼溫症常有一種白㾦,大概出現發病後兩週左右,在胸腔腹部者為多。除白如枯骨者病情危險要參用甘養氣陰外,其餘多屬病邪漸透之徵,治法從症為主,不必顧慮其白㾦。
更有一種形如水珠的白㾦,好發頭額部,小如粟米,觸之僅有水痕,捫之或全消失。我臨症近四十年中,只見過數人,也是病邪漸透現象,治法與疹㾦同。
-
溫病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
溫病臨床中,該抓住哪些治病的“關鍵詞”,從而一擊中的?
-
溼溫、溼熱、溫熱、溫毒,怎麼辨清?用何方效如桴鼓?
上述疑惑在靈蘭會員課《鬱熱與虛實:抓關鍵破解溫病謎題》中都會得到解答!在本課中,範英志老師為大家詳細解讀溫病學,用兩個關鍵詞和四個模型,幫助大家學透溫病,規避治病誤區,提高溫病水平!僅需¥69
↓長按識別二維碼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