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米、面這些主食是必不可少的。
但這幾年來,“想要瘦,一定要少吃主食!”“主食吃太多,是變胖、導致糖尿病的很大原因!”等說法越來越多。
那麼少吃主食對健康真的好嗎?這就帶你去了解一下。
01
主食吃太多、吃太少
都會影響壽命
2018年,一篇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綜合研究顯示: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影響壽命,使壽命縮短。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15428名年齡在45~64歲的志願者,然後對碳水化合物與死亡風險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死亡風險呈U型關係: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佔比在50%~55%的時候,死亡風險最低。
當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佔比小於40%或大於70%的時候,死亡風險都會增加。
總的來說,主食(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小於全天攝入總能量的40%或者大於全天攝入總能量70%,都會增加死亡風險,縮短壽命。
02
長期不吃主食有哪些危害?
我國常見的主食有糧穀類、薯類,雜豆類也常常作為主食的補充。
糧穀類:又可分為主糧和雜糧,主糧主要為稻米(南方)和小麥(北方),雜糧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蕎麥、燕麥等。
薯類:包括馬鈴薯(土豆)、番薯(地瓜)、木薯、山藥等。
雜豆類:主要有綠豆、紅小豆、芸豆、花豆、蠶豆等。
這些食物主要為人體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是身體中主要供能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每天我們通過碳水化合物來攝取的熱量應該佔 50%~55%,所以我們稱它為主食。
如果長期不攝入主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機體要維持血糖的穩定,就要通過脂肪或蛋白質來進行轉化,這樣會給機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說代謝紊亂。
並且,通過脂肪來給身體供能還會產生酮體,長期酮體的蓄積對身體會有不利影響。如果通過蛋白質來給身體供能,就會造成機體的瘦組織分解,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不良。
最重要的是,機體中還有一部分腦組織與紅細胞只能通過葡萄糖來供能,這個時候如果血糖不能保持穩定,會造成情緒低落、易怒、煩躁等情況,所以長期不吃主食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03
哪種主食對人體更健康?
穀類是我們的傳統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約70%~80%),是人體攝取能量、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的主要來源,但精製穀類(精白米麵)則由於加工丟失了大量的營養成分,營養價值明顯下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精製穀類不利於維持人體健康。其中就有研究結果表明,精製白米的攝入量過高,會使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增加55%。
與精製穀物相比,全穀物含有較豐富的膳食纖維,保留了更多的蛋白質、維生素 B1、鈣、鐵等礦物質和黃酮、多酚類等植物化學物。
增加全穀物攝入或者用全穀物替代精製穀物,可幫助降低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結腸癌的發生風險;增加燕麥攝入,對血脂異常有改善作用;增加薯類攝入,可幫助改善便秘。
由此可見,主食中增加全穀物和薯類及雜豆類攝入能獲得更多的健康效應。
04
主食這樣吃才健康
我們可以把主食的概念切換成碳水化合物,要儘量少攝入精製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飯、饅頭等。
巧搭配
雜糧、薯類、雜豆類食物血糖生成速度比較慢,同時又富含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膳食纖維、植物化學成分,是比較優質的主食選擇。
建議選擇主食時種類儘量多一點,做到粗細搭配,同時兼顧食物的多樣性。
算好量
我國膳食指南推薦蛋白質佔供能比的10%~15%,脂肪佔20%~30%,碳水化合物佔50%~65%。對於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對於主食攝入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20歲以下:蛋白質供能佔比15%,碳水化合物佔50%~55%,脂肪佔25%~30%;
20歲以後:逐漸增加碳水化合物,逐漸減少脂肪供能比,蛋白質變化不大;
晚年時(男性約60歲,女性約70歲):蛋白質供能佔10%~15%,脂肪供能佔20%~25%,碳水化合物供能佔60%~65%。
善烹調
全穀物和雜糧由於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口感往往不佳,對消化吸收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減退的老年人來說,要注意主食加工時的適口性,儘量選擇“粗糧細做”的烹飪方法,並採用少食多餐的進餐方式,防止過多地刺激胃腸道。
建議:大多數人的粗糧可以佔到所有主食的1/3~1/2,老年人可以下降到1/4左右。
1、烹調穀類食物時不宜加鹼,避免B族維生素被破壞。
2、少吃油條、炸薯條、炸饅頭等油炸谷薯類食物,不僅會增加額外的油脂攝入,還可能會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
3、淘米時不宜用力搓洗,並且淘洗次數不宜過多,以減少B族維生素的損失。
來源:人民網科普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