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本草綱目》中的醫案——咳嗽
時珍咳嗽
【出處】
《本草綱目•卷13•黃芩•發明》
【原文】
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譯文】
李時珍二十歲時,因患感冒,咳嗽了很長時間,且違反了病症應當遵守的禁忌,病症發展為骨蒸發熱,皮膚髮熱如同用火燎過,每日吐痰一碗左右,夏天煩躁口渴,臥不安眠,茶飯不思,兩手寸、關、尺的脈象浮洪。遍服柴胡、麥冬、荊瀝等藥,一個多月後病情更加嚴重,都以為必死無疑。父親李言聞偶然想到李東垣治療肺熱所致的皮膚髮熱如同用火燎過,煩躁口渴喜飲而白天較甚的病,是氣分有熱。應該用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熱。於是按照藥方用黃芩一兩,水二鍾,煎取一鍾,一次服完。第二日身熱退盡,且咳嗽吐痰皆愈。用藥切中病證的要害,效果非常明顯。醫道中的美妙之處,就像上面所述的那樣。
【解讀】
此為痰熱蘊肺之證。李時珍因患感冒,咳嗽既久,邪氣入裡化熱,熱邪煎灼津液成痰,肺為貯痰之器,故咳吐大量痰涎;肺主皮毛,痰熱之邪客於肺中,故膚如火燎。病經月餘,邪氣已經入裡,六脈浮洪,乃痰熱壅盛之表現。柴胡解表退熱,麥冬養陰潤肺,荊瀝除風熱、化痰涎,均非所治,故無效可言。黃芩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溼,善清肺臟之溼熱,重劑使用,使痰熱得祛,則熱退咳止。
痰飲咳嗽
【出處】
《本草綱目•卷46•蚌•附方》
【原文】
痰飲咳嗽:用真蚌粉新瓦炒紅,入青黛少許,用淡齏(jī)水滴麻油數點,調服二錢。《類編》雲:徽宗時,李防禦為入內醫官時,有寵妃病痰漱,終夕不寐,面浮如盤。徽宗呼李治之,詔令供狀,三日不效當誅。李憂惶技窮,與妻泣別。忽聞外叫賣:咳嗽藥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市一帖視之,其色淺碧。恐藥性獷悍,並二服自試之,無他。乃取三帖為一,入內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曉面消。內侍走報,天顏大喜,賜金帛直萬緡(mín)。李恐索方,乃尋訪前賣藥人,飲以酒,厚價求之,則此方也。雲自少時從軍,見主帥有此方,剽得以度餘生耳。
【譯文】
痰飲咳嗽:取真蚌粉放在新瓦上炒紅,加入少量青黛,用淡齏水滴入麻油數點,調服二錢。《類編》記載:宋徽宗時,李防禦擔任宮內的醫官,有一受寵的妃子病痰飲咳嗽,日夜不能睡覺,面部浮腫如盤。宋徽宗叫來李防禦,讓他治療,並頒下聖旨告訴他,三日無效,罪當誅殺。李防禦方法用盡也沒有效,憂愁惶恐,與妻子流淚告別。忽然聽見屋外叫賣聲:咳嗽藥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防禦買來一帖察視,藥物呈淺碧色。他擔心藥性峻猛,親自取二帖作為一次量服用,沒有感覺到不適。於是取三帖作為一次量,送入宮內給患病的妃子服用。妃子當天晚上咳嗽即止,第二日拂曉面部浮腫消失。太監奔往相告,宋徽宗大喜,賜給李防禦黃金、絲綢,價值一萬貫銅錢。李防禦擔心宋徽宗向他索要藥方,於是尋找到那個賣藥人,請他喝酒,並出很高的價錢向他購買藥方,即是此方。賣藥人說他年少時投身軍旅,看見主帥有這個藥方,剽竊得到,晚年則貨賣此藥以度餘生。
【解讀】
以藥測證,宋徽宗寵妃的咳嗽當為肝火犯肺所致。妃子久居深宮,情懷幽怨,肝氣鬱結而化火,木火刑金犯肺,發為咳嗽。此種咳嗽陣發連連,呈連續性,咳引胸脅,影響睡眠,故日夜不寐;肝肺之火炎於上,故面部浮腫如盤。治宜清肝火、降肺氣。方中海蛤殼鹹寒,入肺、胃經,功擅清肺熱而化痰清火;青黛鹹寒,歸肝、肺、胃經,功能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兩藥共用,共奏清肝利肺、降逆止咳之功。
本方名為黛蛤散,為治療肝火犯肺之代表方劑。筆者臨床凡見咳引胸脅、脈弦者,即使用此方,恆收良效。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本草綱目〉醫案譯註 》,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徐榮鵬。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