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交匯處的這座文化名鎮,藏著許多故事

“三水”交匯處的這座文化名鎮,藏著許多故事
本 文 約 3400 字
閱 讀 需 要 9 分 鍾

萬里長江猶如一條巨龍,穿越半個中國,一路奔騰向東到達上海,在吳淞口接納了最後了一條支流——黃浦江,之後便匯入了東海。就在這個“三水”交匯的水域,坐落著一座千年古鎮——高橋鎮,它也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鎮”。2010年,高橋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泥刀、菜刀、剪刀、繡花針,“三刀一針”從這裡發祥,高橋絨繡從繡孃的巧手間走向國際的大舞臺,從這裡走出的營造工匠修建了眾多上海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建築。上海最早開放的海濱天然浴場也在這裡建成。高橋的千年歷史孕育了許多知名人物,也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資源,可以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藏古鎮。

浦東新區地圖,其中最上端綠色部分為高橋行政建制鎮的範圍,紅色方框內為高橋古鎮。本文一般以“高橋”指代今高橋行政建制鎮,“高橋鎮”指代高橋古鎮。

千年古鎮

高橋鎮,古稱清溪,又別稱江東,位於浦東新區北端,長江、黃浦江交匯處,毗鄰吳淞口,是浦東的歷史名鎮。這片土地由江水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自唐代開始逐漸成陸,宋代以後先後隸屬於崑山、嘉定、寶山等縣,1928年劃入上海市。

清乾隆元年(1736)上海地圖,標綠色的即為高橋鎮,當時隸屬於寶山縣

高橋有著近千年的人文歷史。域內最古老的建築順濟庵,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此外還有與靜安、龍華、玉佛齊名的法昌寺,建於南宋淳煦十六年(1189)。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清浦寨,護守長江之口。明永樂十年(1412),在高橋臨海處築土山,高三十丈,方各百丈,建烽堠,晝舉煙,夜明火,為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船隊指航。永樂帝將其命名為“寶山”,並親筆撰文,刻石立碑稱“寶山御碑”,此碑現還留存於高橋中學的校園之中。有人認為這座寶山是中國最早的航海燈塔。有研究者認為,寶山縣的名稱即來源於這座人工土山。明萬曆十年,山坍入海。

高橋中學內的永樂御碑亭和御碑(複製品)

明代,在今高橋鎮以北二里許的清浦鎮開始繁榮。清浦鎮形成於宋代,據史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該鎮已是“市居稠密,商賈亦繁,寺屹中央,三庵鼎峙,峨坊矗立,冠蓋暄聞,名人接跡,成弘時亦一都之會也。”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開始侵擾大陸,登陸高橋地區,盤踞於法昌寺,搶掠火燒了清浦鎮,致使市面冷落,加上浜港淤塞,市船不通,商人商鋪沿清浦港向南遷徙,高橋鎮遂興。

明清時期高橋鎮歷史推演圖

嘉靖年以後,高橋鎮自北行頭(今北市梢)開始傍清浦港沿河建北街,再沿高橋界浜(高橋港)建成東街和西街,形成北、東、西丁字形的三條對面長街。由此高橋鎮形成了“二港三街”的基本格局。

1921年《寶山縣續志》中關於高橋的記載(上海市檔案館藏)

由於高橋界浜直通黃浦區,加之上海開埠後,中外商人都集中到了上海市區,高橋鄉民也由此不去寶山,而集中去上海做工經商。這也促進了高橋的繁榮和發展。在三條老街的交會處就是唐家橋,成為古鎮的“金三角”,這裡行人摩肩接踵,街上車水馬龍。1932年,上海最早開放的海濱天然浴場在高橋建成,加上有市輪渡可直通上海,高橋由此成為上海近郊的一處旅遊勝地。

1930年代,上海市高橋海濱浴場

由於高橋扼守吳淞口,因此成為一處軍事要地,1662年太平軍進軍上海和1949年上海解放戰役,高橋都是重要的軍事目標。

高橋烈士陵園,為紀念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犧牲在浦東地區的烈士而興建

人傑地靈
高橋先民大都來自中原,隨宋室南渡而來此定居。最早的是黃氏家族,他們子孫繁衍,對高橋貢獻最早也最多。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其祖籍就在高橋。他們在此耕讀開發,有種植業、養殖業,又有江海漁鹽之利,推動了高橋社會的發展。元代還有開通上海海運之先的張瑄。

高橋絨繡館,原為黃氏民居,為黃氏家族所有

宋末元初,有河南籍揚州太守沈都遠,到高橋定居,住清浦裡,為沈氏始遷祖。到明代沈都遠的七世孫沈輔時,沈氏家族出現了“一門三進士,一門三御史,一族五牌坊”的盛事。沈輔夫妻事父母至孝,得朝廷賜建“雙孝坊”,又因急公好義,捐糧救災,得賜“尚義坊”;其子孫沈炤任監察御史時與當朝宦官劉瑾作堅決的鬥爭,得賜“進士坊”;還有沈灼、瀋陽的“繡衣坊”和“給諫坊”,繡衣和給諫是監察官的官名。所以沈氏家族被後人譽為:二十一世名門望族,六百年南渡名家。

1940年代,豎立在豫園荷花池中的李平書銅像

明代以來,高橋湧現了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明末有孫元化學習西方火炮抗擊清軍,清代有沈徵佺編著高橋第一部鄉志《江東志》。清末有李平書成為上海辛亥革命的元勳,就任上海民政總長,成為上海市政建設的先驅者,1946年由黃炎培等人在上海豫園九曲橋前立銅像以志紀念。還有清末開辦上海招商局的朱其昂。

部分出自高橋營造匠人之手的外灘建築——左上:匯中飯店,右上:亞細亞大樓,左下:有利銀行大樓,右下:怡和洋行大樓

高橋是浦東“三刀一針”(泥刀、菜刀、剪刀和繡花針)的發源地。在眾多的泥木工中產生了一批大國工匠如王松雲、鍾惠山,周端庭、謝秉衡等一大批愛國愛鄉的著名營造商,他們營建了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三分之一的建築,以及諸如外白渡橋、上海工部局大廈等優秀歷史建築也出自他們之手。

文化璀璨

高橋的鄉土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唐宋時它是漁鹽之鄉,從長江口到杭州灣的十幾個鹽場,最北邊的清浦鹽場就在高橋境內。元明時它是沙船之鄉,高橋先民善於駕船馭海,開拓海運。明清時它是紡織之鄉,高橋土布遠銷直至東北。民國時它是營造之鄉,上海和本鄉的許多優秀歷史建築,很多出於高橋工匠之手。解放前後是絨繡之鄉,這裡產的絨繡產品暢銷國內外。此外,高橋鬆餅和高橋絨繡是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批古樹名木散落在高橋的鎮域之中。

無論是清浦鎮還是高橋鎮都是因港興鎮的。特別是北街邊上的小浜(即清浦港)之上有五座古石橋。沿河商鋪和居民,他們的用水、飲水和貨物運轉都依靠這條潮來潮去的小浜。遠遠望去一排排枕河人家和一座座小橋流水,展現了江南水鄉的綺妮風光,而高橋的百姓們也將清浦港視為高橋的母親河。
浦東最北部的三岔港,現已建成濱江森林公園,那裡不僅可以欣賞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更有三水合一(黃浦江、長江和東海),江海交融,水天一色,驚濤拍岸的磅礴景色。在三岔港東面,叫炮臺浜。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為扼守長江建有炮臺一座,營房十二間。1840年鴉片戰爭時重建,置火炮20餘門,與吳淞口西炮臺遙遙相對,成為抗英戰爭的重要陣地。1949年7月24日,一次特大的颱風潮災,高橋海塘決口,上海市長陳毅來到現場,指揮搶修,成為抗災搶險的重要紀念地。
總結高橋的文化景點可以用:一山(寶山)、一城(老寶山城)、一碑(永樂碑)、二港(清浦港和高橋港)、三街(北、東、西三條對面長街)、四個古園林(餘園、胡苑、承園和印園)、七座古石橋(小浜上的成德、廣德、鎮安、中興、和衍慶五座小石橋和界浜上萬壽和三祝兩座大石橋)來概括。清代詩人程上選所著的《清溪三十二詠》描繪了高橋著名的文物景點,由於歷史原因有很多已經消失了,但還有很多遺蹟可尋,如高橋鎮上就有60餘幢歷史建築還可以整修、觀賞、觸摸。
高橋古鎮擁有三種文化:老街上的明清街坊是江南文化,鎮上的民國建築是海派文化,鎮北的高橋解放軍烈士陵園則是紅色文化。古鎮上的歷史建築,都是不可多得文化資源,只要加以梳理,保護利用,就可以傳承古鎮的傳統文化,成為以史育人的生動鄉土教材。

一個千年古鎮,不能丟掉她的歷史文化和風貌。如今上海市政府已出臺了《高橋老街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和《高橋名鎮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名符其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既有歷史底蘊,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高橋古鎮,將屹立在上海浦東,矗立在世界的東方,歡迎世界各地的客人來這裡訪古追今。

《上海市高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