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的症狀,這篇文章出現得太及時了,寶爸寶媽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
週一跟大家說了,DD跟我出差時生病了。
剛開始是有點流鼻涕、咳嗽,我並沒有在意。
結果週六晚上DD開始就發燒,整個身體從腳心到腦瓜頂,都噌噌地冒著熱氣。
雖然出差在外,手上沒有體溫計,但憑當媽的手感,溫度應該不會低於38.5℃。
趕巧了這次我還沒帶退燒藥,因為想著這回又不是深山老林,也不是荒野水邊,只要有村鎮的地方,必然三步一個小藥店,五步一個大藥房。
但是我猜中了藥店的數量,卻錯估了鄉村藥店的藥物儲備。
你敢信,我跑遍了全村4個藥店,才買到了一瓶泰諾?
每家店進門我都單刀直入:有沒有美林或泰諾?
然後,就種種原因:斷貨啦!太貴啦!然後我就被推銷其他退燒藥。
我一看,都是成分複雜的感冒藥。
有清熱解毒的,有止咳化痰的,有消炎的……
我說,我就想要單一的、只退燒的!
但對方好像單方面關閉了信號接收,一個勁地說,這個也可以退燒,balabla……
直到最後一個藥店,我找到了唯一一瓶泰諾。
其實,不止是DD,我們出差前,幼兒園的小朋友就有近三分一的在咳嗽、發熱。
但,DD這次病得不一般,我對孩子發燒就夠淡定了,但這次也坐不住了。
DD週六開始燒,幾乎每次都飆到39度以上,最高的一天夜裡39.7,到今天已經燒了5天。
每天上午沒事兒,下午開始燒、晚上繼續燒。
39度以上的高燒,常見2-4天,超過就不太正常了。
而且他還伴隨著嚴重咳嗽、流鼻涕、身體深處有痰咳不出的症狀。
昨天,C爸帶DD去檢查,確診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我一聽,這病咱不熟啊,趕緊抓C爸來給咱們科普一篇。
正所謂,養兒100歲,長憂九十九。
光說娃生病這茬,就夠父母折騰幾番了。
這不,最近醫院就診的孩子,又多了,每天八點前就排滿了帶娃看病的家長。
這次大多孩子不是甲流,也不是新冠(話說,你們二陽後還去醫院嗎?),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C媽乍一聽,很有一股子陌生感,以為又是什麼新型病毒。
但其實,呼吸道合胞病毒並不是啥新疾病,從1956年從黑猩猩呼吸道中分離出來,被發現至今已經有60餘年。
幾乎每年有幾個月,它都會出來“搞事情”。
在北方,它的高發期在冬春季(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
在南方,它的流行高峰在雨季。
在呼吸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簡稱RSV)是常見的呼吸道病毒的一種。幾乎每個孩子在2歲前都感染過。
它是世界範圍內,引起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因為感染後缺乏永久性免疫,所以存在反覆感染的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感染後也會再得,甚至是同一個流行期再次感染。
RSV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主要有2種傳播途徑:
一是孩子直接接觸了附著在物體上的病毒,然後沒洗手摸了嘴巴、鼻子或眼睛,從而被感染。
二是一些較大的飛沫或氣溶膠也可以進行傳播。
也就是說,周圍有一個患者打噴嚏或咳嗽,你和孩子就可能被傳染上。
RSV具有潛伏期,一般是4-6天后才會逐漸顯現出症狀。
大多人感染後,症狀通常和感冒類似,多為鼻塞、流涕、咳嗽、喉嚨痛和發熱等,很多也就當普通感冒對待了。
但對於2歲以下,特別是12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或是早產的嬰幼兒,由於呼吸系統發育並不健全,感染RSV後的症狀會更嚴重,風險也會更大。更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比如毛細支氣管炎、肺炎,更有甚者會出現呼吸衰竭等嚴重情況。
RSV算是導致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的常見病因,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但媽媽們也不用過度恐慌,任何一種疾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RSV也一樣。
早期與普通感冒一樣,隨著病毒逐漸侵入下呼吸道,症狀也會逐漸加重。
RSV感染後的大致病程如下:
1-3天:流鼻涕、咳嗽、發熱等上呼吸道症狀;
3-4天:咳嗽加重,咽喉不適、流鼻涕等;
4-8天:侵入下呼吸道,咳嗽、喘息加重,出現呼吸急促、困難等;
8-14天:症狀逐漸減輕,進入恢復期。
對於小嬰兒來說,表現可能為精神萎靡、活動減少、厭奶、容易哭鬧等。
注:各年齡段感染RSV的症狀和表現都會有些差異。
而且RSV的感染症狀與新冠、流感都比較類似,其實個人還是挺難分辨的。我們需要做好病程檢測,出現情況及時就醫。
對於大部分兒童或成人來說,它屬於自限性疾病,也不會留啥後遺症。
症狀不嚴重的話,我們主要進行對症治療即可,比如:
-
發熱,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燒;
-
咳嗽、咽喉不適,多補充液體,一歲以上可喝點蜂蜜水;
-
鼻塞、流涕,則用生理鹽水洗鼻。
但要注意多觀察孩子的狀態,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發熱:小於3月齡的孩子發熱;或連續發熱超過3天
脫水:臉頰凹陷,尿液減少。
呼吸頻率過快:
-
小於2個月嬰兒>60次/分
-
2-12個月嬰兒>50次/分
-
1-3歲> 40次/分
如果呼吸頻率超過這個次數,孩子肯定是呼吸困難,需及時就醫。
可以等寶寶睡著平靜之後數呼吸(注意是體溫正常時,高熱時呼吸頻率大都增快)。
呼吸困難:
寶寶鎖骨上窩、橫膈膜和上腹部,呼吸時出現明顯凹陷。
寶寶開始大口呼吸,鼻翼煽動(鼻孔開閉很大),並且伴有喘聲、哨音。
嘴唇、牙齦或指甲變藍。
溫馨提示:如果孩子很小,或者你拿不準病情,感到非常不安,不用猶豫,及時去醫院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尤其是,看上去可以吊打一切症狀的感冒藥:
首先,目前並沒有任何針對感冒有抗病毒作用的藥。
而現在很多所謂的感冒藥,並不是治療感冒,而是緩解表面症狀,治標不治本。
其次,感冒藥大都是複方藥,所謂複方,就是成分不止一種,而是含有多種有效成分。
不止是多服用的成分對孩子來說是多餘的,主要是不同的藥物,裡面相同的有效成分很容易造成相同藥物疊加過量。
就拿大家熟悉的“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舉例:
仔細看成分,可以清楚的看到每袋含有"對乙酰氨基酚"125毫克,如果寶寶發燒時,同時給他服用“退燒藥+感冒藥”,就容易出現“對乙酰氨基酚”服用過量。
對於嬰幼兒來講,退燒藥的服用劑量是相當嚴格的,因為過量服用退燒藥容易導致肝腎功能受損。
最後,常見感冒藥中可以緩解症狀的成分中很多是不建議、甚至禁止用於兒童的。
這些成分單拿出來看你可能很陌生,但是他們存在於的感冒藥,你一定不陌生。
還拿上面那個感冒藥舉例:
商品名中的“那敏”就是馬來酸氯苯那敏(組胺類緩解鼻塞),類似的還有很多,一般通過商品名就可以辨認:
▲ 含抗組胺藥和減充血藥的感冒藥商品名通常有“偽麻”“那敏”等字
▲含金剛烷胺成分的藥物通常有“烷胺”二字。
所以,看看複方感冒藥中的成分,你就知道它們絕大多數其實都不適合孩子,副作用遠大於治療效果!
兩害相權取其輕,跟這些比起來,緩解症狀真的不是那麼必要!
具體每個成分的副作用,之前解釋過:
6歲以下孩子,鼻塞不需要用藥、咳嗽不需要用藥;發燒可以用藥、確定是流感可以用藥。
有朋友可能要問:既然這次是合胞病毒,那吃抗病毒的藥物呢?
一般也不推薦。
-
奧司他韋針對的是流感病毒,對呼吸道合胞病毒並不對症。
-
利巴韋林,副作用風險更大,不推薦常規使用。
再來看消炎藥。
C爸周圍也有好多朋友,自己或孩子有個嗓子紅腫,眼疼肚子疼等都會來點“消炎藥”。比如阿莫西林、頭孢、青黴素等。
這些其實大部分都是抗生素。
2013年調查發現,我國居民80%會在感冒時服用抗生素。
而抗生素,屬於抗菌類藥物,只對細菌性感染有用,對於生活中更常見的病毒性感冒和流感並不管用。
(雖然有說法叫病菌,但細菌和病毒,並不是一個品種,這點都知道吧)
而且,濫用抗生素還會讓體內的細菌接觸抗生素的機會增加,那些抗生素殺不死的細菌很容易產生耐藥性,慢慢吃藥不行必須打針、打針不行必須輸液!
所以,孩子生病,雖然心急,但也切不可濫用藥!
那有什麼預防手段呢?
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國內目前也沒有疫苗供孩子們接種。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預防,防大於治。
勤洗手、人多戴口罩、多開窗通風,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