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譯者林文月逝世,享年90歲

《源氏物語》譯者林文月逝世,享年90歲

△點擊上圖有福利

知名學者、作家兼翻譯家林文月於美國西部時間5月26日在位於美國奧克蘭的家中逝世,享年90歲。其子郭思蔚在社交媒體發佈了母親離世的消息,“我們親愛的媽媽,今天早晨安詳地於加州奧克蘭家中展開一段新的旅程”,他還表示,希望母親此去永無苦痛,“還可與故親團聚,更能和您嫻熟的陶(淵明)、謝(靈運)、紫式、和泉飲觴論文”。

林文月1933年出生於上海,其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愛國詩人、史學家、《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1926年至1927年間,連橫還曾寓居於杭州,在北山街葛嶺路17號的瑪瑙寺內研究整理文史資料,並留下“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詩句。如今連橫紀念館就建在瑪瑙寺內。

14歲時,林文月跟隨家人從上海搬到了臺灣。20歲報考大學時,看到全班四十多個女生幾乎都填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外文系,她毅然選擇了中文系,師從文學大家臺靜農,專攻中國古典文學,發表過關於曹氏父子、陶謝、山水、官體、田園、遊仙等詩型的精闢論述。

圖源林文月所著的《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

林文月不僅僅是六朝文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更是中日比較文學領域的開拓者,曾翻譯多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包括《源氏物語》《和泉式部日記》《枕草子》等。其中她花了六年時間翻譯的《源氏物語》,迄今仍是最為經典的中譯本之一。

《源氏物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被譽為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也是日本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以平安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光源氏及其父親桐壺天皇和後代夕霧、薰、匂宮等人與眾多女性錯綜複雜的情感故事,描繪出一幅宏大的人生與歷史畫卷。紫式部以細緻之筆,逼真寫下人在各種情境下變化莫定的心理狀態;以客觀之眼,詳盡記下她所觀察到的宮廷四時行事和自然景物,以供後人體認與追念平安時代風貌。

據林文月自己透露,當年翻譯《源氏物語》的原由,是因為她在研究“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時發現,沒有《長恨歌》,就沒有《源氏物語》,“這部日本最偉大的名著受到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故事開始就引用了《長恨歌》中的語句,把桐壺天皇對桐壺更衣的寵幸比作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關係。”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林文月試著把第一帖《桐壺》翻譯出來,結果優美的文字被出版社直接看中,邀她翻譯全書。林文月耗時六年時間,終於翻譯出了長達1352頁、共計100萬字的中文版《源氏物語》。

除翻譯作品外,林文月在學術領域曾出版《澄輝集》《謝靈運及其詩》等研究著述,同時在散文創作上也頗有建樹,歷時三十餘年創作《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遙遠》等抒情作品集。

此外,她還是一位美食家,且精擅廚藝,據說家裡客廳總是高堂滿座,做菜更是做到如學問一般,出版過《飲膳札記》,將水晶蝦仁、蔥烤鯽魚、鑲冬菇……一道道美食寫成了優雅的學問。

林文月的編輯有鹿文化創辦人許悔之曾這樣高度評價她:“林文月老師一生,人美、心美、文章譯筆應世風範都美,是一位宛若六朝風華人物的人,就像她的研究專業:陶謝與六朝文學。”

林文月去世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捨:

111波力海苔:天吶!當時看《他們在島嶼寫作:讀中文系的人》,非常喜歡林文月先生。她身上有種波瀾不驚的氣質,給當時特別蕪雜、荒亂的我以平靜,以信心。

弗朗小索瓦:林文月先生也走了,很懷念她素樸而典雅的文字,總是能使人自然而然安靜下來。同時想到,他們那一代人,一位一位老去,真令人心酸。[蠟燭] 

江山之野望:她的老師臺靜農曾引南朝文人徐陵《玉臺新詠序》對她的形容:“其佳麗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余光中曾形容她以“一支敏感而溫柔的筆,與事態人情、風景況物,做不倦的傾心交談”。洛夫也說,“溫柔是什麼?溫柔就是林文月”。劉紹銘、董橋、鄭樹森、蔣芸等幾位先生笑稱他們都是“望月派”,月指的是林文月先生,皎皎無暇,迢迢遙望,是純粹的仰慕,明月直入,無心可猜。

小貓也曾在洞庭湖邊思考人生:林文月是我初中生活的一個符號,抄了好多次的《枕草子》。把清少納言寫下的春夏秋冬帶到我面前。《源氏物語》,覺得比豐子愷譯的更美一些。感謝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士浸潤過我的生活,從今天之後,她重新回到六朝瑰麗無邊的文學中去。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宋贇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