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軍區是建國後非常重要的一個軍區之一,它地處西北守衛著中國的邊境,這裡有青青草原,也有荒涼的沙漠,這裡也埋葬著無數的忠魂,在建國後先後有數任司令、政委來到這裡任職,他們走著先輩們的足跡,追憶那些紅色的歷史。很少有人知道,在蘭州軍區成立之後,這裡曾換了三位司令員,他們個個都是開國名將,但是政委卻始終不動,那麼這些將領都是誰呢?
1955年,中央軍委對各大軍區進行了調整,西北軍區經過多次改編之後被改為蘭州軍區,這裡與中亞多國接壤,包含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新疆等地區,這裡可以說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也是西北的軍事重地。在軍區成立之後由張達志、皮定均等人擔任過司令員,冼恆漢、劉瀾濤等人擔任過政委,每一任軍區司令調動時,一般政委都隨之更換,但在蕭華擔任政委後卻改變了這個規律。
蕭華是1928年就參加過舉國暴動的革命少年,那一年他才12歲,他的父母都是黨員,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小時候就為地下黨組織傳送情報,從小就立下了“剷除列強”的志向,這也是他為何這麼小就參加革命的原因。之後他在革命幹部訓練班學習,他聰明好學、文采出眾,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他一直從事政治工作,以政委的身份經歷了各個時期的戰爭。
1955年時蕭華被授予開國上將,曾擔任軍委副秘書長、軍事科學院政委等職,1977年時他被調到蘭州軍區擔任政委,這是他的“老本行”工作,並且有數十年的政治經驗,他做起來也是得心應手,中央軍委把這個重任賦予給他,也表示出了高度的信任。同時令他非常高興的是,與他一起來到軍區的司令員是他的老戰友,他就是韓先楚。
韓先楚年長蕭華三歲,但他卻曾是蕭華的部下,只因蕭華參加革命較早,當蕭華已經是師級幹部時,韓先楚剛是連級幹部,但這並不影響韓先楚是後起之秀的美名。韓先楚可是連彭老總的命令都敢違抗的將領,當然他並不是冒然違抗軍令,而是懂得抓住戰機,這就需要一定的膽識和魄力,可韓先楚做到了,並且立了大功。
許將軍曾誇韓先楚是有勇有謀之人,就連敵人對他都佩服不已,甚至稱他為“旋風司令”,可見他高超的指揮作戰能力。在解放戰場上和後來的攻打海南島上,韓先楚屢立奇功而成為了名耀眼的將星,在1955年大授銜時與蕭華同樣是開國上將,足見他不凡的戰績。而這次韓先楚調到蘭州軍區,兩位老戰友再次搭檔,合作起來也是非常愉快,韓先楚仍然謙虛地尊稱蕭華為“老首長”。
後來韓先楚調走之後,鄧公欽點杜義德為司令員,繼續與蕭華做搭檔,之所以沒有調走蕭華,是因為蘭州軍區政委的重任一時間沒有其他合適人選可以擔任,蕭華就繼續留任下來。杜義德是與蕭華同一時期成長起來的革命將領,他參加革命之後靠著一身本事拿下了軍功,之後職務慢慢升遷,也是一位經歷過炮火洗禮的名將,在1955年授予開國中將。
西北這樣重要的戰略要地,必須要有一位作戰經驗豐富、並且擁有一定膽識的將領才能擔當起司令員的重任,顯然杜義德是繼韓先楚之後的不二人選,鄧公慧眼識才派杜義德到蘭州軍區任職。起初杜義德還有些思想包袱,因為他沒有蕭華資歷深,擔心工作上會發生誤會,可蕭華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非常歡迎他的到來,那就是特意到北京接杜義德上任。
1982年,杜義德被調走,蘭州軍區又換了司令員,政委蕭華仍然沒有變動,而這次的司令員則是開國中將鄭維山。之所以派鄭維山到這裡任職,是他有豐富的西北戰場經驗,在這裡他曾與“馬家軍”血拼,為了奪取勝利果實,他再熟悉不過這裡的一草一木,而且他也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他擔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也是經過多方甄選而做出的決定。
這四位將軍在戰爭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國後的和平年代裡,他們又走到了一起,先後一起駐守西北邊境,為了民族團結、為了和平事業、為了保衛祖國繼續發揮他們的餘熱。他們都是戎馬一生的優秀將領,不論何時何代都不會忘記他們所付出的功勞,他們優異的戰績註定會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