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周北京,15位藝術家作品現身798戶外空間(福利贈票)

畫廊周北京,15位藝術家作品現身798戶外空間(福利贈票)

第七屆畫廊周北京於5月26日開幕,公眾開放日至6月4日。本屆畫廊周攜手海內外40餘家參展機構共同呈現年度主題“易見”(Visibility)。並延續畫廊周北京一以貫之、兼容幷蓄的項目框架,以主單元為根基,聚焦北京本地當代藝術生態。通過藝訪單元開拓視野,匯聚全球當代藝術精粹。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公共單元部分由獨立策展人陳立領銜策劃,由15位藝術家以雕塑、裝置、影像和表演等不同媒介進行創作,在798園區的各大核心戶外場域,為大眾呈現了一場既有學術視角,又別具藝術感知的體驗與互動。

DECO與策展人陳立及本次5位攜新作參展的國內藝術家一起來到798,針對策展主題“琢面”和創作思路進行深入溝通。經過三年的沉寂後,藝術家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創作熱情和表達慾望。圍繞著主題和自身創作脈絡,在公共場域下探討著作品與場地、與公眾的互動體驗。

畫廊周北京2023,公共單元策展人及國內委託藝術家群像;從左往右依次為藝術家張移北、李怒、王光樂、袁可如、夏喬伊和策展人陳立。

在本次展覽的主題擬定上,陳立延續了自己長期探索的地緣政治、身份與主體的複雜性問題。試圖用當代藝術、公共藝術融合的形式回應當下時代中主體身份的焦慮。面對日益複雜和不確定的時代背景,我們如何處理現實的外部環境與自身內部的張力,從而以可見的形式抵達事物的本質。

作為疫情開放後的大型藝術項目,包括藝術家在內的所有藝術工作者們,都對現實的緊張,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以及處理複雜力量之間的博弈關係,抱有極強的表達欲。這自然成為展覽的核心方向與作品的出發點。

陳立 

策展人

陳立引用了卡爾維諾著作中的兩個形象,一個是火焰,一個是結晶體,兩者都代表著一種最完美的秩序。火焰代表著“喧囂中的秩序”,有一種湧動中的張力。結晶體是一種內部的“自我組織的系統”,有一種穩定的力量。由此,衍生出公共單元的展覽主題《琢面》。

這是一個隱喻性的詞彙,想象一顆原石,經過理想的切割和不斷雕琢、打磨後,最終透過陽光的折射,將其內部和外部的光澤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個過程充斥著內部、外部之間的複雜張力,蘊含著一種此消彼長、抵抗溶解的動態平衡。

位於798藝術中心廣場的大屏幕上將循環播放藝術家陳丹笛子的單品錄像作品《房間》、藝術家馮冰伊的三通道錄像作品《那個跳進火山的哲學家》、藝術家劉野夫的單頻高清錄像作品《廣告,提案1,3,5》、藝術家馬秋莎的單頻錄像作品《火星》、藝術家童文敏的單頻錄像作品《芭蕉林》和藝術家袁可如的單頻錄像作品《電影課》。

左圖為藝術家李濤創作於2021年的雕塑裝置作品《少一塊板子的架子》,右圖為陶輝創作於2017年的裝置作品《無題(風杯)》。

藝術家陳哲創作於2022年的雕塑作品《觀星者》位於798藝術中心廣場

展覽以輕質的能動、隱喻的演繹、秩序的裂縫為框架,15位藝術家的作品混合了雕塑、裝置、影像和表演等多重媒介,橫跨物質性與精神性,共同闡釋著可見與不可見、公共與個體、有序與無序之間相互分離又交叉的遊移關係。繼而構建觀者在心智上的線索,闡明現實危機與個體焦慮。

區別於室內空間的藝術展覽,處於戶外環境中的藝術作品在觀看方式、體驗維度、敘事性等層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化。策展人與每位藝術家共同商討作品的呈現形式及選址,以便在一個更適合的場域內傳達作品的意圖。

這一藝術介入的方式,也打開了場地的更多可能。公共空間下的開放氛圍,讓作品承載的信息更具普適價值。原本空曠的廣場只是一個迅速通過的交通空間,因為藝術品的存在,人們願意更多的停留、觀賞,走入、體驗。充分釋放了開放場域中藝術作品的天然優勢,在創意與現實間著力實現當代藝術的多元價值,營造廣場中的新聚集方式。

李怒 

《隱喻的象徵物》 

雕塑裝置作品

2023

📍798藝術區 包豪斯廣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東側)



途經包豪斯廣場,一個巨大的鐵紅色碗型雕塑躍然眼前。一張平整的鋼板經過持續反覆的敲擊後,形成了現在的造型。外部強加的力量在鋼板表面留下了明顯的痕跡,與材料內部向外延展的抵抗力量不斷制約、回應,兩股不可見的力量彼此作用後,藉由材料的韌性自然形成了曲面空間。10米直徑的超大尺度極具視覺的壓迫性,像一個倒置的天空穹幕,分隔出鮮明的邊界。

《隱喻的象徵物》雕塑裝置位於街道背面有一個梅花形的入口,可以進入裝置內部,走進感受外部和內部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

藝術家李怒在創作之初便關注到“包豪斯廣場”上常進行滑板運動,裝置剛落地,便成為了滑板玩家的“新場地”。

走進內部,身體不自覺地沿著弧面行走、攀爬,彷彿迴歸母體包裹下的溫暖與安全,自由探索著每個角落。站在4把椅子標記的地點,聲音的傳遞有了迴音壁似的放大效果,恰似對現實的吶喊與反抗。自外而內,每個人都成為了“劇場雕塑”中的一景,在物質、身體和精神之間,彼此分離、融合,上演唯一而獨特的一幕。

藝術家李怒將它定義為“劇場雕塑”。在雕塑之外,它更是一個造物的劇場。走進空間內部,位於四把椅子的位置,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迴音壁現象”。

王光樂

《白盒子》 

互動裝置作品

2023

📍798藝術區 復興廣場

如今,“白盒子”已經成為畫廊和美術館的代稱,內部圍合的虛空間構建了一種中性立場,營造出一個抽離於現實的空間。藝術家王光樂巧妙地提取了白盒子中的負空間,並將其變成實體置於戶外廣場。以“分有”(源自柏拉圖理念論:現實事物只是對理念的分有)的同質化切割方式,讓流動、交叉、分離的曲線路徑穿梭其中。

藝術家將一個白盒子形態的立方置於戶外公共空間,如同填築了畫廊與美術館的內部空間,使其以負形的姿態顯現於公共。

當人們帶著好奇走進這座“迷宮”,只能露出隱約的部分視線,既期待又迷茫的心境淹沒在大面積的白色牆體中。這或許是藝術家想要傳遞的化學反應,置身於藝術品中,沉浸式地行走,試圖找到出口,卻又流連這漫無目的悠哉。行為、心理上的不確定,像極了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感受。至此,於藝術迷宮中遨遊的體驗似乎也多了一層隱喻。

藝術的價值有一部分源自於它們提供的片刻抽離感,在現實世界構築一種非常規的再觀察、再審視的場域,不止於虛無主義的觀賞,而是帶著尖銳而敏感的視角重新感知世界。我們與自身、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常常撲朔迷離,藝術家通過不同媒介的特質進行傳遞,讓那些日常中不可見、不易被感知的微弱關係、輕質而靈動的氣質變得可見、可感、可知。

Lawrence Weiner

《一為多收益/二為表演好/三下準備齊&四就朝前跑

大型戶外參與式作品

1991/2008

📍798藝術區 愛馬思廣場

Lawrence Weiner一貫鍾愛公共藝術,出於對藝術普及的堅定信念,他在許多城市空間留下了大量作品。韋納擅長於用文字作為表達觀念的媒介,他使用最普通的字體描繪出單詞、有關聯的圖形和詩一樣的短句。《一為多收益 / 二為表演好 / 三下準備齊 & 四就朝前跑》創作於1991年,本次在798呈現的形式使用了在世界各地都流行的民間遊戲——跳房子為主要元素,頗具趣味性和互動性。

與畫廊周北京同期,韋納的個展將於裡森畫廊北京空間呈現 (2023年5月27日至10月14日),這是繼2008年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個展「以邀光」之後,藝術家再度於中國推出個展。

格子兩旁和周圍的文字都伴隨中文翻譯,觀眾可以從第一視角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去感受作品。當觀眾沿著格子跳躍並閱讀地上的文字時,每個人心中的感受和思考都會不同。“幫助觀眾更多地認知自己與所處世界的關係”,也是韋納所追求的藝術存在的意義。

夏喬伊 

《太陽蝶》

雕塑裝置作品

2023

📍北京798 電子廣場



人類與自然、太陽、大氣的關係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但往往被我們所忽視。藝術家夏喬伊在科學家亞歷山大·奇熱夫斯基提出的太陽黑子與歷史進程的關係論中獲得啟發。用八片縫有世界地圖的天幕製成“蝴蝶”投影地圖,圍合成一個半開放的裝置安放於798電子廣場。他將太陽黑子活動與人類社會中發生的大流行病、戰爭和革命找到對應地點,在天幕地圖上以三稜鏡作為標記。

夏喬伊將工業織物、服裝輔料和稜鏡縫合成一件複合裝置。作品由八片縫有世界地圖的天幕組成,並以蝴蝶的形狀排列在廣場上。

每當陽光穿透天幕上的稜鏡,地面上就投影下彩虹光斑,與篷下避暑的人們相互交織、疊加、碰撞。每一道彩虹都象徵著歷史中的一次“秩序”與“暴力”的轉換,人們像在唯一“庇護所”中,以世界公民的視角看待地球。不禁想起“蝴蝶效應”,一場戰爭、一個病毒,一場革命運動都將牽動全球。

張移北

《任憑》

雕塑裝置作品

2023

📍798藝術中心廣場

還記得工地上常見的水泥管嗎?藝術家張移北以此為原型,一個以線性結構示人,一個鏤空,一個完全封閉,三個同樣大小,但材質、密度、塑形方式都不同的圓柱放置於地面上,並被鋼索連接著。吊車隨機吊起其中一個物體,其餘兩個也被拉動,共同懸浮於半空中。由於密度和重量的不同,三個物體在吊起的過程中自發組織起新的形態。

一個水泥管和兩個同等大小、但材質、密度和塑形方式不同的物體放置在地面上,並被鋼索連接。當吊車隨機吊起其中一個物體時,餘下的物件都被拉動,共同懸置於半空中。

彼此牽動、拉扯,好似生活中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複雜張力。不可見的外界力量的干預,被有形的物體組合呈現出來。懸吊在半空中的姿態,逐漸從不穩定變得穩定,彼此力量的對抗逐漸平衡。不同的材料屬性就像不同人的特質,這些特質間互相摩擦便產生了情感關係,《任憑》闡釋了這種微妙的關係和影響。

《任憑》外界力量的強勢干預,物體看似無差異的形態和彼此的拉扯,指涉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複雜張力。通過部分拉動整體凸顯了一種內部的角力。

袁可如

《柔軟的沉積》

現場表演

2023

📍798藝術中心廣場

袁可如的創作一直圍繞著影像,這一次她用皮膚的概念與工業材料硅藻土、屏幕影像、現場流動的表演相結合,將人與肌膚的隱秘關係轉換成影像的語境來闡釋。

5月27日表演現場,袁可如把身體的控制與自然生物屬性作為出發點,將隱秘或被壓抑的信息以一種遊牧式的組織結構呈現在該表演作品中。

硅藻具有人體皮膚的吸水、透氣性,表演現場的地面上鋪著硅藻土製成的地毯,上面繪製著地理圖像。演員以身體行為模擬地質勘探,同時把地毯裁剪分享給現場觀眾。50分鐘的表演被實時影像記錄下來,呈現在現場屏幕上。

另一個屏幕輪播著影像作品《電影課》,每播放一次,圖像都會失真一些,就像皮膚在不健康的狀態下表現出的病理反應。最終,藉由硅藻地毯與影像的消解,完成了藝術表演與觀眾的互動。一層一層的結構與關係,闡釋著被壓抑的信息,隱秘的情緒、記憶逐漸顯現。

在袁可如的影像作品《電影課》中,瑜伽老師在電影院裡進⾏瑜伽訓練, 在座位、階梯以及⼤銀幕之間尋找⼒量、平衡和呼吸的關係, 在彼此和自我之間形成⼀种放映和觀看。

回望展覽的主題,事物的可見正是因為不去銼平、甚至去銳化它們之間的差異,才能在琢面折射出其本質。15位藝術家以物質性與精神性共同闡釋著這些難以辨明的現實危機與個體焦慮,在公共開放的場域下激活、開啟觀眾的多樣感知通道。這也是作品的意義所在,存在於觀眾自身的消解與重構之中,彷彿一場藝術家、作品、觀眾之間的遊戲。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幻/燈: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光影圖像

2023.04.29-08.13

美凱龍藝術中心

袁中天:無門一窗唯光

2023.05.19-09.03

胡偉:誘餌

2023.04.29-08.13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

弗朗索瓦·莫爾萊 & 赫蘇斯·拉斐爾·索托:歐普與動態


2023.05.27-10.08


A26藝術空間 

第五集‍

李怒:拳擊手莫扎特‍

‍‍2023.05.19-07.23

空白空間 呈現

歐陽春:空谷幽蘭


2023.5.26-6.28


空白空間(順義)

翟倞:我不理解的,就是我理解的

2023.5.27-7.7

上下滑動或點擊圖片查看完整機構名單

看完本篇,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你覺得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DECO將選出5位精彩留言,贈送畫廊周北京2023展覽通票。憑此票可於畫廊週期間(5.25-6.4),免費參觀以上名單中40餘場美術館與畫廊展覽。

攝影 | 林半野 造型 | Kevin Ma

文 | 林楠 策劃 | Kevin Ma 編輯 | Tian

部分圖片來源 | 各參展藝術家,Lisson Gallery, Yang Hao,Matthew Tamaro, BANK/MABSOCIETY, Louis Vuitton. Sun Shi,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美凱龍藝術中心,A26空間,空白空間,畫廊周北京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

開幕即巔峰,這個藝術新地標值得打卡

中國首個涉外商店,再現“北京浪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