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好友各出5000元,租下上海老洋房,微改造入住

4個好友各出5000元,租下上海老洋房,微改造入住

91年的山西姑娘袁願、93年的湖北女孩聶璇,既是創業合夥人,也是住在樓上樓下的室友。袁願的男友Eugene、室友Moe,還有2只貓和她們一起,租住在上海市中心。
一群好友以合租共居的方式,實現了市中心複式洋房的居住。房租23500,人均5000+,距離網紅街武康路、安福路10多分鐘走程,被愛人、喜歡事物和街區包圍。
憑著室內設計師的功底,她們用低成本的改造,將人均五千多的出租房改成了朋友們羨慕不已的“夢中情房”。
2022年9月,一條拜訪了他們位於市中心的家,和她們聊一聊租房策略和改造經驗,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和租期裡,依然享有好的居住品質。以下是袁願、聶璇的自述。

夏天的家

第一次看房時看到的銀杏樹
我們是2021年11月第一次看到這個房子,從延安西路進來,先經過一排老公房,其中夾了一棵很高的銀杏樹,金燦燦的,非常漂亮。
沿著老公房小區的主弄,走到了盡頭,轉彎就看到了我們現在的家所在的樓棟,北歐式的外觀,大片的紅色瓦和綠色的塗刷混搭在一起,藏在這些老公房的後面,很是跳脫。
 ▲
從二樓上到三樓的小中庭,是整個房子的“中央車站”,往上可以到小閣樓,左走為廚房和洗手間,右走為兩個女生的臥室,前行是玄關和樓梯,後退是客廳
室內也很神奇,總共是兩層,主體是在三層,往上一層,是尖屋頂閣樓。
我們家的房門是從二樓開始的,先走過一段樓梯,然後才到我們住的這一層,等於多了一道私屬的玄關和走道,走道那裡還有一扇窗戶,打開三層所有的窗戶,就能形成很好的對流。
上:三樓 下:小閣樓臥室
三樓有兩間臥室、客廳、廚房和洗手間,適合兩個女生共享。小閣樓的臥室帶單獨的洗手間,適合一對情侶。最重要的是,也在我們的預算裡,23500,人均不到6000。
年輕人從不同的地方到上海來打拼,合租既能節省開支,也能互相照應。
 
小閣樓臥室套房外的尖頂空間,是公共空間
整棟樓的斜屋頂坡度很大,三樓和小閣樓,就充滿了各種不規則的斜角空間,閣樓的斜角最大,一開始很不適應,現在習慣了還挺喜歡。
室內還有各種奇怪的下凹空間,在家裡行走,就是各種蹦上蹦下。
中介後來跟我們說這個房子因為尖角空間太多,勸退了很多來看房的,大部分人會覺得這麼多斜角“不好用”。
可能我們自己是室內設計師的原因,就覺得這些不規則的空間很有趣,差不多當場就定了,當時就想立馬搬進來。
上:兩位室友和朋友日常看展,下:四位室友一起參加騎行活動
這離網紅街武康路、安福路都是步行十多分鐘的距離。離這些網紅街區近,是因為我們是室內設計師,項目基本都在市區,工作室和家都在市中心,方便自己和同事們跑工地、看現場,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時時和最新的商業動態、文化潮流、展覽同步,讓我們自己的設計和思維時時更新,而不能閉門創作。
所以雖然可能同樣的預算,在市郊可能租到更好的房子,但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成本,不單單是金錢,還有時間、精力,甚至街區氛圍,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上世紀20年代,郭標從瑞士建築師手上買下房子,與家人居於此,花園所在的位置在上世紀80年代加建了老公房,已不復存在
搬進來之後,才知道這裡原來是利西路19號,最初是一位瑞士建築師羅德(Charles Luthy)的房子,當時他的鄰居利西路17號的主人,就是鄔達克。

後來他把房子賣給了民國時永安百貨的郭標,從郭家在自家花園裡拍的這張老照片,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候的生活方式。

疫情期間,鄰居拍下的袁願和聶璇在陽臺的活動
在正式住進來之前,我們花了2周,對空間進行改造。同時,也在租期上和房東爭取了最長的租期,4年。
花了差不多2個月的租金,把房子調整到我們都覺得滿意的狀態。

必要的硬裝小改動

硬裝上,多是一些移花接木的小改造,讓空間更通透。比如把臥室之間的老木門移到了洗手間。
考慮到日常生活舒適性,我們換了新的智能馬桶、臺盆。
廚房改造前後對比圖
原本廚房的操作檯非常小,我們撤掉了原本的餐桌,沿著牆面做了一整長條的操作檯,雖然這些改造,我們帶不走,但是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所以還是非常值得的投入。
尤其疫情在家生活2個多月,一個好用的廚房,真的關鍵。改造費用分攤進4年的租期之中,其實還可以。
聶璇的臥室,除了衣櫃,其他全部為重新購置
臥室換上了比較舒適的床架和床墊,保證睡眠質量,才能更好應對每一天。
客廳,重新佈置了沙發和地毯
此外,我們在客廳添置了比較多的大傢俱,簡潔的大長桌、沙發組合,地面鋪了地毯。這幾樣我們把費用控制得較低,和房子空間搭配好看、基本舒適就可以了。因為這些是易耗品,未來搬走的時候,打算把它們留在房子裡。
因為一直租房,我們基本會從生活品質相關的剛需、是不是方便搬家、使用壽命和週期、價格等幾個維度,來綜合配置房子裡的設施和傢俱。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我們平時買東西,如果是比較貴的,也會傾向於買輕量的、更適合搬家的物件。

低成本的高級感營造

這些硬裝改造和大件添置完成後,就是軟裝的細節搭配了。
因為一直租房,我們也很喜歡舊物循環的永續生活方式,所以日常喜歡用低價、甚至會用一些鄰居們淘汰的物品,讓家裡氛圍感十足。

二手市集淘回的畫冊,10塊一張,宜家的畫框比畫貴
各地旅行時買回的紀念,裱起來
我們搬進來以後,在家裡佈置了很多的掛畫,看起來很有儀式感,其實大部分的畫都是很便宜的。
有從二手市集淘回來的,10塊錢一張。去瀨戶內海藝術祭旅行的時候,看到好看的海報,花了100塊買的,往行李箱一卷,旅行的記憶也打包回來了。平時沒事在家的時候,我也會支起畫架畫一畫,讓自己靜心。加了個宜家的畫框, 而且方便移動和調整。
家裡的畫多數是這樣不大貴的畫,也有一些設計師或者小眾藝術家的作品,不是名貴的作品,但是我們自己喜歡,也會花些錢買回來,算是初階收藏。

袁願的“信手塗抹”,和二手市場淘回來的球拍、凳子擺在一起

 ▲
客廳一角有個四四方方下凹深達1米多的空間,袁願常常跳下去在此辦公
家裡斜角、邊角的地方比較多,又不方便人站立,我們就順勢擺了一些舊凳子當架子,和畫作、綠植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氛圍。
這些凳子年頭久了,造型和細節都比較樸實,都沒辦法真的坐人了,但是放個畫或者綠植,承重綽綽有餘。
凳子有的從二手傢俱商店用很低的價格幾十塊或者幾百塊買來,甚至鄰居們要扔掉的椅子,我們拿回來,也算是舊物新生了。

高低錯落的燈具和綠植

家中的氣根植物,或垂掛,或擺在二手市場淘回來的舊凳子上
空間的氛圍感,另外兩個利器,就是綠植和燈具了。
綠植是我們自己喜歡,燈具的話,也是多年租房的經驗積累了。
房子之前的客廳,只有一路電路連著的一盞大燈,一打開,大片強光,非常沒有層次,如果要改造,成本和工程量就太大了。
各種不同的燈,負責各自小小一塊的照明
我們就化零為整,在客廳里布置了各種大小不同的燈,一盞大的落地燈,負責沙發區域的照明。餐桌上沿用了本來的電路,佈置了宜家的吊燈,斜屋頂的角落,擺了綠植和畫作的地方,就放小地燈,光向上打,像是畫廊裡的小射燈。
它們各自分區照明,在空間裡形成大大小小、方向不同的光源,再輔助我們自己喜歡的蠟燭,就很有感覺。
燈的選擇上比較兩極化,大部分都是便宜的燈,壞了或者留在屋子裡也不大心疼的那種,主要會根據空間需求進行搭配和購置。
大中小的綠植,錯落點綴在淺色的牆和沙發之中,緊挨最高的的綠植的,是Flos的中古設計師款燈
另外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喜歡的設計師款,是投入比較多的。因為燈具可以打包搬走,有些燈甚至值得一輩子帶著,我們家最貴的燈,是一座1980年代產的意大利Flos落地燈,從中古店買的,花了6000多。
綠植的佈置邏輯,其實跟燈具一樣,就是高低錯落,大、中、小相間,形成層次感。
整個客廳只放了一株兩米多高的綠植,去調節整個空間的比例,同時配一些中等的一米多高的植物,還有一些小型的植物來做一些輔助和點綴 。
小植物點綴在各個利用率不高的邊角
靠近陽臺的角落,因為層高足夠,從空中吊下來垂感好、向四周散開的蕨類植物,地面的龜背竹也是氣根植物,茂盛的氣根垂下來,組合起來,就像在熱帶雨林一樣。
斜屋頂也放了散開的蕨類,反正人也不大過去,就索性舒展一些。

客廳斜屋頂有一個小天窗,我們則佈置了適合直曬的線型的多肉,它們再茂盛,也不會堵住採光,小小一桌聚在那裡,也有它們的氣質。

四位室友

在家談工作,也要預約
我們一起創業4年了,白天在工作室一起工作,晚上回家又對著,慢慢摸索出了適合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居住和工作之外,我們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所以尊重對方的時間安排、保有界限感就很重要。在家裡碰到了,突然抓著對方討論工作的事情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職業狀態下的兩位合夥人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會在項目開始的時候,確定大致的工作進度安排,也會確定需要討論的幾個節點,屆時提前跟對方約時間。在正式討論前,把各自需要準備的工作做好,做到高效合理地開會。
生活中交集也會有,有都想去看的展覽,一起去的旅行目的地,也會約著一起去,但是這樣的一起行動都是靈活的,主要是合拍第一。
疫情期間一起做飯、打遊戲
所以今年上海疫情期間,反而是我們4個人,第一次這麼整整齊齊聚在一起。這時合租的好處還挺明顯的。首先公共空間夠多夠大,在家裡活動也不會太憋屈。

疫情期間,在小閣樓外的一個戶外露臺露營
空間裡有貓、有植物,有自己的戶外陽臺,很療愈,不管外面風大雨大,我們就住在自己的小城堡裡。
四個人在家辦公,也漸漸摸索出各自喜歡的一個角落。需要獨處的時候,比如要開電話會議,擔心吵到其他人,就回各自的臥室。
此外,小閣樓、客廳、陽臺,都可以待著, 在客廳或者小閣樓,看到誰抱著電腦,也是一個信號,這個時候就不會上前去打擾。

位女室友的瑜伽課

團購的時候可以群策群力、各顯神通,心情不好的時候有人傾訴。我們三個女孩子都練瑜伽,在家一起上課,解鎖高階動作比如頭倒立的時候,其他人還能保護她不受傷。
會做手衝咖啡的moe
我們室友阿Moe是在咖啡品牌工作,疫情隔離期間大家都沒有咖啡的時候,我們家每天起來衝一壺手衝,特別奢侈。
聶璇解鎖的各式烘焙
我們倆,一個擅長做中餐,一個擅長做西式輕餐。所以那時候也各種解鎖廚藝,千辛萬苦地買到了酒,就歡天喜地湊一起晚餐,邊喝酒邊看電影。
擼貓、看電影,隨時小聚
我們都是從畢業工作就一直合租,儘管如今的租金預算,也允許我們獨住出去,但是這麼多年適應合租,我們還蠻喜歡幾個年輕人一起生活的狀態,不僅可以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包容,也可以讓自己的思路更加開闊。
生病的時候有人照顧,晚上加班的時候有人給留門,或者未知會的晚歸,會收到室友的關懷短信,就讓人很有安全感。
在陽臺小酌
共居,其實是一種打開自己的狀態,跟室友的關係是一種比較微妙的親密狀態。如何妥善地處理空間裡的人際關係,尊重各自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修行和學習。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在意的點都不大一樣,最重要的是坦誠說出自己在意的事情,儘量取得室友的理解和尊重,我們幾個本身就是性格比較大條,不那麼敏感也不大計較,合租也繼續強化了這樣的性格特徵。
朋友來家吃飯,“終於可以外賣了”
此外,關於共用區域多、生活習慣不同的共居矛盾,其實找阿姨上門打掃衛生,就能解決合租80%的痛點,也是一樣算賬,每週2次,每個人每月多一點的開銷,節省下來的精力和時間,讓我們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值當。
適當讓渡自我,獲取等同甚至超過這些“犧牲”的生活,喜相慶、病相扶、寂寞相陪,也算是自己選擇的“親人”,一起對抗世界的無常,真的是十分幸運的事情了吧。

合租&鄰里相處tips:

1、無論是和朋友還是陌生人合租,建議預留2個月的磨合期,因為關係改變了,在這期間,可以訂立合租公約,把自己在意的生活事項都提前說清,或發生了沒有提前約定好的事情,及時地告知對方,不要積累雞毛蒜皮和情緒,這非常重要;
2、包容和接納,讓渡一部分的自我,是合租重要的心理準備;
3、請專業的家政人士上門服務,專職處理家務,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合租摩擦,每週上門1-2次;
4、和鄰居相處好很重要,搬新家時,儘量和鄰居們問個好、打個招呼,最好帶著小禮物上門。


CAST

編輯|遊威玲   責編|陳子文


3個花藝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