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讓思想有形:第七屆畫廊周北京觀展指南|贈票福利

藝術,讓思想有形:第七屆畫廊周北京觀展指南|贈票福利

採寫 | 尹清露

編輯 | 黃月

七屆畫廊周北京本月25日迎來開幕,展期持續至6月4日。以798藝術區的畫廊為據點,本屆畫廊周輻射至草場地藝術區、順義、國貿等地,主單元將會推出20個本土藝術家與7個國際藝術家個展,以海外交流為目標的藝訪單元則覆蓋了13個國內外參展畫廊。
在界面文化此前的採訪中,畫廊周北京總監王一妃提到,疫情管控措施放開後,2023年的公共單元將擴大規模。這契合了本屆畫廊周的主題“易見(visibility)”,這一概念來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意為將思想視覺化,使萬物可見。

畫廊周北京2023外景。圖片來源:畫廊周北京

本屆畫廊周公共單元展覽“琢面”的概念同樣受卡爾維諾啟發。在討論文學結構時,他以火焰和結晶體指代事物的兩種完美卻又相反的秩序,也代表著公共與私人、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張力。“琢面”意為不去挫平、甚至有意銳化差異的表面,讓事物更多被凸顯和看見。
“易見”“琢面”的概念也在啟發觀眾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藝術作品作為可見之“物”,傳遞的往往是無形的精神,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藝術如何闡述當下的種種現實危機?


從個人回憶到家國曆史

在畫廊周主單元中,馬秋莎在北京公社舉辦的個展“琉璃廠東街52號”十分特別。馬秋莎是出生於北京的80後藝術家,小時候經常流連於“古玩一條街”琉璃廠,在此次展覽中,她收集了從世界各地迴流古玩拍賣場與店鋪的現成品,以及藝術家本人的家傳物品、照片與個人肖像,將之匯聚在一個虛構的古玩店櫥窗裡。

馬秋莎《琉璃廠東街52號》
2021-2023
綜合材料
400 x 360 x 60 cm


北京公社總監呂靜靜表示,部分現成品生產於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出口創匯時期,國家當時鼓勵企業生產文旅產品出口,外國人將之作為具有東方色彩的裝飾品擺放在家裡。展品中的琉璃花瓶是模仿清代樣式,呈現出一種身份的扮演,真假難辨。另一件意在扮演的作品,是一隻印有馬秋莎本人穿晚清服裝照片的銅鏡,鏡子是照見自我之物,銅是有祭祀特性的貴重材料,但鏡子反射出的身份卻顯然是虛假的。
這些物件編織出一個充滿錯位的場域,個體、家族身份與歷史遊移在記憶與現實的交錯之中,既包含著強烈的私人情感,也具有集體的政治性。從尋常人家的工藝品變成殖民時期的文化獵奇,再到工業化生產,物的流動也反映出了個人與社會情景的轉變。  

馬秋莎《琉璃廠東街52號》(局部)2021-2023
綜合材料
400 x 360 x 60 cm

另一名從兒時記憶探索普遍性的藝術家是來自四川通江的餘果,他的個展《山脈之間》正在CLC畫廊展出,該展覽榮獲了本次畫廊周的“最佳展覽獎”。
餘果出身於美院油畫系,前期作品以繪畫居多,後期延伸至錄像與寫作。餘果告訴界面文化,繪畫有本體論的侷限,影像則沒有這類侷限和負擔,可以自由加入其他元素,但無論是何種媒介,他創作的主題都與人在地理空間的遷移相關。
比如繪畫作品呈現的多是來自川西的農民工或快遞員,影像作品《從山脈到海岸》則結合了拍攝與手繪動畫,既回憶了他童年第一次出遠門的經歷,也勾勒出一條改革開放後從西南山區到南部沿海的人口流動之路。餘果說:“私人回憶裡有許多被忽略的東西,但我覺得它們具有連接性,是每個人都有的普遍經驗。”時長近一個小時的影像作品《群山》來自他在新疆為期兩個月的駐地項目,餘果稱之為“論文電影”,他試圖拼貼的是漢語語境對於邊疆的塑造過程。

《從山脈到海岸》
From Mountains to Coast, 2022
Single audio 4K Digital video , color , 00:30:00 

去中心化設想:從人類世到“有靈世”

畫廊周的模式來自德國柏林,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展覽模式,即通過委員會的民主協商挑選出參展畫廊,並在特定的時間段內集結城市中主要畫廊的展覽。王一妃介紹,雖然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當頂級畫廊通過博覽會逐漸拓展海外市場,更多優秀的畫廊和藝術家喪失了發展機會,所以,為他們建立起一項全球性的藝術活動就變得極為迫切。
與這種展覽模式相呼應的是,今年畫廊周的許多作品也提出了去中心化的願景。現代汽車文化中心從2017年起設立現代藍年度藝術大獎,今年的主題便是“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獲獎展覽是名為“動物農場模擬器”的群展,展覽設置了農場車間、農場實驗室、農場合作社、農場放映廳四個板塊,以此想象一個人類與不同物種互生共建的實驗場域。作品大多融合了現有的科學技術,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與議題性,也展望著從人類世邁向“有靈世”的可能。

“動物農場模擬器”展覽海報

作品《粉紅雞計劃》告訴觀眾,每年有600億隻雞被宰殺和食用,埋藏於地球岩層的雞骨已經成為人類世的主要標誌。以此為背景,藝術家提出用胭脂蟲的粉紅色素改造雞的基因,這會將人類的地質痕跡染成粉色。這一作品體現出對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的追問——用雞肉餵飽更多人是一種正義,但對於雞來說又是否正義?《MYBIO玩偶》也思考了相似的倫理問題,藝術家埃利奧·卡卡瓦萊設想了這樣的未來:人們為了建器官銀行而養寵物豬,為了保證豬日常的健康快樂,卡卡瓦萊為它們設計了12件精美的玩具——這些玩具代表著溫馨還是殘忍?

粉紅雞計劃,2017
Nonhuman Nonsense Studio
混合媒介

MYBIO玩偶,2005
埃利奧·卡卡瓦萊
Elio Caccavale
綜合材料

策展人李崢與陳江虹在採訪中提到,展覽不想向觀眾傳達一個明確的價值觀,而是希望能啟發觀眾自行觀察和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展覽主題是動物農場——農場如同微型社會,具有實驗和模擬的性質,也有伊甸園的意味。李崢認為,農場裡的動物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卻往往被忽視,讓大眾感受它們的視角十分重要。
“我們希望觀展也是去中心化的,不同觀眾能有不同的收穫。它可以啟發科學家的研究或者藝術家的創作,兒童可以獲得自然教育,對於社會公民來說,他們也能在被工作爭奪精力之餘產生對生存與存在的思考。”
去中心化意味著人類只是眾多物種之一,不再居於地球舞臺中央,而對於藝術家姜淼來說,它還可以被提升至宇宙的層次,讓人意識到自己滄海一粟般的渺小。在白石畫廊北京空間的開幕大展“我愛中國”中,各位代理藝術家均為展覽創作了一幅作品,姜淼的木板丙烯繪畫《天眼.2022.10.16.》表達的就是一種對於生命的敬畏。
姜淼在採訪中提到,“天眼”系列承載著東方哲學的理念,它橫看是人眼,豎看是神眼,人的感官為三維空間而生,比如畫家需要畫出眼睛這樣的具象物來進行視覺引導,但是思維卻屬於高維。藝術作品雖然是物質性的,但是它可以讓人接近神明,像開天眼那樣獲得開悟與精神啟迪。

《天眼.2022.10.16.》2022
190x120cm
木板丙烯刀刻 

姜淼認為,藝術家的職能所在是將接收到的靈感變成物質傳播給觀眾,觀眾再經由此去引發其他行業的改變,形成一個完整而健康的業態。文明的初始是一件藝術品,古人接收到藝術的信號併產生了《河圖洛書》和太極圖,周文王再去解讀太極圖,沿著這些看畫的人的觀點,文明就發展到了現在。“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回歸到那張畫呢?藝術傳遞的是最古老的信息,這種信息相對來說最為準確。如此來看,寫實與抽象繪畫的判定也是可以討論的,或許寫實繪畫反而最假,抽象的點線面才最為寫實。”

| 界面文化 x 第七屆畫廊周北京 |

福利贈票 |

福利內容:

第七屆畫廊周北京展覽通票2張。5月30日至6月4日,一票暢遊40餘個當代藝術展覽。

參與方式:

1.關注界面文化微信公眾號(ID: BooksAndFun)。

2. 請按照以下格式向界面文化的公眾號後臺發送申請消息:“姓名+手機號碼+申請理由”,請務必將所有信息整合成一條消息發送至後臺。

3. 我們歡迎大家在朋友圈轉發本文以及在文末留言評論,如有轉發,可將截圖傳至後臺,在報名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我們會優先選擇轉發消息的小夥伴。

4. 申請截止日期為5月31日。我們將抽選2名幸運讀者,每人贈送1張畫廊周通票,獲得贈票的觀眾可於5月30日-6月4日期間憑姓名與手機號於798藝術中心一樓前臺兌換實體票。

以上就是今天的讀者福利

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活動等你來玩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尹清露,編輯:黃月、徐魯青,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