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貴陽一座大學宿舍樓裡,鏡頭中的女生,不是在溫習功課。
首先,女孩曬出的獎學金實際上是“國家勵志獎學金”。
這項獎學金是獎勵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成績良好即可獲得,所以並不代表她是學霸。
其次,孩子難免因為哭鬧、吃夜奶等情況,打擾到同寢室的舍友,大家嘴上不說,不代表心裡不介意。
再者,該女生還住在上鋪,讓嬰兒一起睡上面,恐不安全。
對於所謂“已婚已育應屆生”有優勢的言論,就更立不住了。
剛畢業還沒有工作經驗,就要分精力去養育孩子,確定用人單位青睞這樣的求職者?
面對種種問題,實在想不通學校、媒體怎麼會大肆宣傳鼓勵女生,在上大學的時候生孩子的?
難道為了提高生育率,就不考慮在現代社會中,女性要面對的生育壓力了嗎?
我們不是危言聳聽,已經有太多實際的案例擺在面前了。
幾年前,剛上大二的潔潔,偷偷瞞著家人在出租房生了一名6斤多男嬰,生產過程中,只有她和室友在手忙腳亂地接生。
生完孩子,潔潔次日下午便回校正常上課,因為年幼不知坐月子保養,也並未注意避風、忌冷水等問題。
半個月後,她突然出現渾身發冷並伴有發燒、抽搐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時,已陷入昏迷,不醒人事。
臨了,孩子沒了,孩子母親也要因遺棄致孩子死亡而面臨法律制裁。
照顧一個新生兒花費的精力,是不可預估的,白天不定時吃奶、晚上吃夜奶、定時換尿布,遇到孩子生病,幾乎要整夜跟著熬。
是啊,休學一年期滿,即便孩子不需要哺乳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早教、幼兒園、小學……無盡的操心。
尚在讀書的媽媽們,有“生”的能力,卻沒有“育”的能力。
因為養育孩子要具備的物質基礎、充足的時間精力以及一定的育兒經驗,都是一個大學生缺失的。
還是大三,便連生兩胎,女生自然成不了孩子的實際撫養人。
再者說,一個大學生剛畢業工作,就帶個孩子,工資連自己都養不活,父母又沒退休,自己和孩子爸爸還是兩個剛出學校的“孩子”。
當誰帶孩子、誰賺錢、誰做家務……一大堆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時,
這些大概率只會推到女生身上,女性的就職壓力便是雪上加霜。
女性在25歲之前生育,很少有機會趕上不生育的女性所獲得的收入,畢竟事業和家庭是無法兼顧的。
經常有人說,30歲前生孩子才健康,越早生越好,他們以所謂的“科學”來要挾女性生育。
其實大眾在討論“最佳生育年齡”時,只是一個概率上的“最佳”,以婦產科操作為基準的。
但婦產科學還指出,女性晚育有利於生殖系統健康,推遲初次性生活和初次生育,還能減少宮頸癌等發生幾率。
最重要的是,一個還在讀大學的學生,雖然身體機能好,但心理準備卻是幾乎完全空白的狀態。
別說生育,可能連兩性生活的安全都很難把控,一旦發生意外,對身體的損傷是不可逆的。
既然提早生子會面臨這麼多的風險,為何還會有人鋌而走險呢?
一方面,是她們對兩性生活的認知空白,沒有做足安全措施。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社會向女性施加了太多的生育壓力。
一般公司會擔心,女員工入職後生娃,要享受產假、哺乳假,產生諸多隱形成本。
為了更好地就職,才會有人要提前完成“生子KPI”。
再者,拋開工作因素,在世俗觀念裡,女性超過25歲未生育,也會被認為是大齡產婦。
可女性的人生價值,從來都不僅限於生育價值,更不應該被“什麼年紀生育”定義。
真心期待社會能對女性多一些寬容,別讓夾在“催生”和“壓力”下的群體繼續擴增,甚至向下蔓延到尚在讀大學的孩子們身上。
十年寒窗,終於考上了大學,正是青春飛揚、享受生命的時節,
不要讓過早生育給年輕的生命按下快進鍵,讓人生徒增那些不穩定因素。
殊不知,除了我們上述提到的生理、心理、學業上的壓力,過早生育還可能成為婚姻的隱患。
知乎裡關於“大學就結婚生子,早婚的你,現在還幸福嗎”話題評論區,很多人都奉勸大家不要衝動。
大學期間最好將學習放在首位,婚育放在第二階段,這樣在之後的人生,才能具備更多的選擇權和主動權。
相信,只要社會對女性生育給予更多寬容和自由,便能讓女性放下生育焦慮,認真慎重地思考“該不該生”、“何時生”……
讓生育能成為一種主動選擇,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人生進度KPI。
而想生孩子的唯一理由,是自己在心理和物質上已經完全準備好,要用愛迎接他來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