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幫助孩子在學校、體育場上及課堂上得到比他人預料還多的成就。
1
樂觀的孩子vs悲觀的孩子,
有什麼區別?
其實悲觀與樂觀主要的區別,在於“認知”,即遇到同一件事,因為不同認知和信念,而會產生不同的“解釋”和行為。
舉一個例子,父母為“誰負責接送孩子去興趣班”而吵架,樂觀和悲觀的孩子分別會產生怎樣的“解釋”和行為呢?
悲觀的孩子,看到父母為送自己去上興趣班而吵得不可開交,他心想:
“每一次都是因為我,我總是讓他們吵架,如果他們離婚,就是我的錯,我是世界上最壞的壞小孩。”
“哎呀,今天爸爸媽媽因為接送我的事情吵架了。爸爸要準備開會資料,媽媽也很忙,這次他們都很焦慮沒人送我,我就不該提起這件事。這次我得自己提前搭公交車去得了。”
“我被當選班幹部只是因為我這兩次成績好,所以大家覺得我還不錯。下次考得不好的話,我就會失去所有人的喜歡。”(偶然性)
“我被當選班幹部是因為我本身性格就挺不錯的,其他小朋友都喜歡和我在一起玩。”(永久性)
2
是什麼導致了
孩子的樂觀與悲觀?
3
悲觀的孩子,能如何改變?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採用“永久性”“擴大化”“內部歸因”來解釋事情,該怎麼辦?
1.干預孩子的解釋風格,使用“ABC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 · 塞利格曼曾提出過用“ABC”模式鍛鍊我們的解釋風格。
A是“事件”(Activating events),是客觀存在的。B是“信念”(Beliefs),即你對事情的“解釋”。C是結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即情緒和行為的後果。
A是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可能已經給你帶來了焦慮等壞情緒。而B,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卻是可以改變的。通過改變B,就可以改變C,即最終的感受。
你可以問孩子一件最近不順利的事,問問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比如孩子說,一次小組組隊,最好的朋友沒有選擇跟他一起,他的看法是,“他可能再也不會跟我玩了。”“看來我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他再也不會跟我玩了。”是一種永久性的解釋。“我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是一種擴大化的解釋。
你可以辨別出他的這種永久性、擴大化的解釋,看他是怪自己的性格,還是怪某種特定的行為。
如果他是怪自己的性格,你可以指出來,“你怎麼可以這麼說自己?”
並且舉一個你對這個問題的“暫時性”的看法,比如:“是不是今天你們吵架了?”
孩子可能會因此想起一些什麼,比如:“可能是我之前問他借的書一直沒還。”或者“我要去問問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這樣,可以幫他把原因外化而非自我攻擊。
“你上次沒有考好,你朋友不是一樣和你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嗎。就算沒考好,也不能掩蓋你整個人的其他優點。”
“難道別人叫你去做什麼,你都要去做,都要去笑臉相迎?神仙都做不到!你只需選擇性地幫助那些你覺得需要幫助的人就可以了。”
“你可以嘗試做到完美,但不必一定要做到完美,結果重要,快樂也很重要。而且,能做到完美除了能力,還與時間是否充足,你是否感興趣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