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BA”看鄉村文化振興的底層邏輯

從“村BA”看鄉村文化振興的底層邏輯

民族歌舞來助陣,手工藝品作獎勵,趕著民俗辦比賽,熱鬧場面興名氣……被媒體稱為“世界級體驗”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檯盤村“村BA”,對當地村民來說,是幾代人堅持守護、傳承結出的鄉土文化碩果;對於社會各界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深入剖析的鄉村發展樣本。“村BA”這種基層活動為何有看頭?從中能提取出怎樣的文化振興密碼? 

▲ “村BA”現場  張羅 攝

01

火得有理:順勢而為

從2022年貴州省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火出圈被稱為“村BA”,到今年臺盤村“村BA”驚豔全網,鄉村盡展風采,最有魅力的是這股“土味兒”,最高興的是基層百姓。

有籃球必打、有場地必練、有球賽必看,打籃球是檯盤村男女老少的共同愛好。籃球已是這個偏遠小山鄉的獨特代名詞,連接著幾代人的情感,是村民最為認同的文化符號。

今年的“村BA”冠軍爭奪戰場上比拼激烈,場下上萬名觀眾把球場圍得滿滿當當。整場“村BA”,文化元素是亮點。村民吃著火鍋看球、喝著米酒助興,啦啦隊身著民族服飾,“氛圍組”跳的都是苗族傳統歌舞,作為冠軍獎品的苗族銀飾更是屢登熱搜榜。“這款飾有蝶、牛、鳥、魚等圖案紋樣的苗族銀帽,是我們當地非遺傳承人手工製作的,以鏤、刻、錘、纏等傳統技藝精打細磨,重達1000克左右。”“村BA”相關負責人表示,臺江鱘魚、木龍舟、麻鴨、繡片等獎品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

除此之外,“村BA”的強勁吸引力還來自一道“硬槓槓”:從比賽規則制定、球員資格審查到賽場氣氛烘托、頒獎環節設置,都由當地群眾組織。村民自發完成、自主進行的活動“土到根兒上”了,但這也正是基層文化活動的底氣和優勢所在。

▲ “村BA”球場壁畫  受訪者供圖

02

火得有招:借勢發力

如果說“村BA”的出圈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麼“村BA”帶動當地文旅發展的巨大IP效應則是事在人為的借勢發力。得益於互聯網傳播、多視角呈現和名人互動,過去是檯盤村村民閒暇娛樂的籃球運動,現在成為全網關注的文化現象。

據記載,檯盤村舉辦籃球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每年“六月六”吃新節時,村民在農忙過後,會為預祝糧食豐收舉辦各種活動,籃球賽則是其中最受群眾歡迎的一項。2022年夏天,198支球隊出戰檯盤村“村BA”,現場無人機航拍,全新視角讓現場更具視覺衝擊力,火熱氛圍通過互聯網迅速感染了全國網友。此後,“嬢嬢打球”等對外人來說新奇的場景廣泛傳播,掀起網絡熱議,連籃球運動員姚明、馬布裡等也表示震撼,姚明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想去貴州“村BA”現場。

隨著“村BA”越來越火,有不少公司主動上門合作,提出以冠名為條件出資贊助。但當地村幹部和參與活動組織的年輕人一致認為,“村BA”是群眾的盛會,不是生意,籃球場要一直面向村民露天開放,不收任何門票,不做商業外租。

在貴州鄉村文化振興專業委員會主任王生榮看來,品牌化不等於商業化,這是兩個概念。基層活動可以主動借力傳播、借勢發力,但要高度重視村民文化權益,避免經濟驅動破壞群眾基礎。“政府一旦挖掘出群眾文化需求,首先應該著力在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品牌建設以及宣傳推廣等方面發揮作用,而不是干涉群眾自發的組織形式,要轉變常規和傳統的單向送文化思維,逐漸以資源補位達成供需對位。”王生榮還認為,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發揮群眾智慧力量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引導村民在審美方式和藝術手段等方面,對傳統的文化形態進行適度創新,提升鄉村文化品質,讓傳承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成為現代人表達情感的媒介,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康潔認為,鄉土文化本身就具有強大動能和個性特色,基層不缺文化資源,群眾更不缺文化熱情,只要有合適的舞臺、有創意的結合點,就能燃起當地百姓的激情,觸發人們對本村本地文化的認同,進而產生自辦文化活動、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行動。比如,河南的“鄉村文化合作社”就是致力於將散落鄉間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採取政府引導、新鄉賢返鄉創業、文化能人帶動、跨界深度融合等模式,實現從“一盤沙”到“一團火”的發展。

▲ 河南“文化大叔”志願服務團隊   受訪者供圖

03

火得有道:守勢靠“村”

基層文化活動堅持姓“村”、保持公共屬性是長效發展的關鍵。要讓群眾買賬,就得把發言權、評判權交給群眾。

“村BA”映射出的鄉村文化振興的底層邏輯,尤其是包括基層文化活動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方法和思路的變化,值得深思。

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兆泉認為,首先要注重初心與本源,初心是以人民為中心,本源則是立足區域文化底蘊和特有人文生態環境。要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鼓勵農民以自我組織、自我教育等方式,讓精神文明建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鄉村文化振興更具鄉土味兒;再者,要注重傳統與時尚,樹立守正創新的理念,推動本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新元素、賦予新色彩,讓新生機成為新鄉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問需與問計。群眾不僅是精神文化的享受者,更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者,所以,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問群眾的需求,更要向群眾請教,尋找實現需求的路徑。”李兆泉還提出,要注重點單與服務,在送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種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工作者的角色在變,政府職能也在變,在引領風尚的同時要更加強化服務意識,要入心入情,引發農民群眾的共鳴,連接人民群眾的共情,形成合力建設的共識。

實踐證明,鄉村文化振興的“根”與“魂”在民間。在基層文化工作日益深入、基層文化活動數量激增的今天,農民群眾高漲的積極性、創造性背後都有一份摯愛與榮耀,向心力由此增強,建設和美宜居鄉村的主人翁意識也由此展現。以“村BA”為例,鄉村文化活動要辦得合民意,還要順民心,更要從群眾發自內心的喜愛中尋找靈感,讓鄉土文化自然嵌入其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