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這種「擰巴」的表現,正是許多年輕人當下的真實寫照。似乎表面上一切安好,但其內心早已精疲力竭。
在一份名為「2022新生代員工職場現狀調研報告」中,44.7%的受訪職場人被「人際關係複雜、同事相處不夠融洽」所傷害,25.7%的被「高強度工作」所消耗,18%的嘗過「被老員工排擠」的滋味。
更有23.3%的職場新人表示,自己已經成為「職場工具人」,完全找不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職場環境和年齡帶來的焦慮與疲憊,已經成為壓垮打工人的沉重包袱。
人還沒到辦公室,手機微信群裡已經收到無數個工作通知,釘釘或企業微信一遍遍響個不停。
9點開部門會,11點半和廣州客戶確定需求,下午3點和其他部門同事溝通方案,明天去北京出差……
看著滿屏幕的工作計劃,縱使心中有萬般不滿,也只能違心地打出「收到」。
晚上回到家時已經接近10點,點一份外賣匆忙吃完,洗個澡後還要打開電腦提交今天的工作日報,順帶準備明天的工作計劃。
電腦一關已經凌晨1點,一天就這麼結束了,幾個小時過後即將進入到下一個循環。
是的,對於大部分打工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
一方面,隨著工作強度的不斷加大,很多打工人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甲狀腺結節、胃潰瘍、脂肪肝、慢性胃炎等疾病慢慢「出現」在體檢單上;
另一方面,大環境的不確定性,行業的不景氣,優化、裁員和降薪等危機,時刻折磨著那些脆弱的神經。生怕自己因為哪裡做的不好,而被公司優化掉。
家境普通,存款也沒有多少,年齡越大,勇氣越小,怎麼敢裸辭呢?
這種狀態的職場人就像是一個垃圾桶,白天上班積累垃圾,晚上回到家裡自己騰空。然後每天重複這個循環,直到患上「職業倦怠」症。
不過,這種「不想上班」與「懶惰」無關。它在1974年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洛伊登貝格爾首次提出,用來指代那些對面過度工作時,所產生的身體情緒與極度疲勞。
「情緒衰竭」:對工作完全失去興趣與熱情,感覺自己的情緒和耐心都已經被工作消耗殆盡。
「去人格化」:對同事、對公司都非常冷淡,並刻意保持距離。你們不把我當人,我也不把你們當人。
「成就感低落」:嚴重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簡單來說,就是「我沒興趣、我不想幹、我也幹不了」。
整日的超負荷工作,不僅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內容,還要做一些不屬於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
事情做了許多,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的經濟回報,甚至連足夠的情緒回報都沒有。
對工作中所需要的資源無法掌控,也沒有足夠的權力要求別人以自己認可的方式開展工作。
由於工作分配和利益問題,與同事或領導存在長期難以調和的矛盾和衝突,並導致雙方的人際關係出現間隙。
種種原因綜合在一起,也就導致了「職場倦怠」的出現。這種倦怠不僅出現在職場老人中,在新人中也非常常見。
職場老人更容易受到「人際關係衝突」和「缺乏掌控力方面」的折磨,而職場新人則更容易遭遇「工作強度大」和「回報不匹配」的問題。
許多文章都對「職場倦怠」做過分析,也給出過一些解決的方法。
但這些方法大多停留在「自我剖析」或者「反思理解」上,即你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去努力適應社會、適應職場,或者說一些「世界上不會有邁不過去的坎」,「要相信自己」之類的雞湯文學。
實際上,解決「職場倦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暫時遠離衝突中心,去尋找能夠放鬆的自由空間。
和朋友喝酒蹦迪是一種放鬆,去異國他鄉旅遊也是一種放鬆,但這些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開銷。
如今,選擇獨處的年輕人越來越對,對於他們來說,更值得推崇的,是在家裡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放鬆空間。
如果喜歡遊戲,可以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電競房間,裡面有最舒適的座椅,最合適的光線,最酷炫的設備。晚上下班來上兩局遊戲,然後安穩的睡去,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如果你喜歡閱讀,可以打造一個特別的閱讀角落,這裡光線柔和,牆上掛著壁畫,真皮的座椅傳來舒適的觸感,桌子上的咖啡還冒著熱氣。
閱讀燈灑下柔和的光線,照亮書本上的每一寸地方。這些文字會帶你逃離煩惱,去你所有想要去的地方。
如果你喜歡電視綜藝,可以選擇一款自己最喜歡的沙發,放置在客廳的適當位置,再選上一臺色彩清晰的電視,每天下班後在這裡窩上許久,享受屬於自己的獨處時光。
打造客廳的「身體聖殿」,ROOMY如覓的品味與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