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從來如此便對麼?”
這句話投資者憋好久了,看看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無論業績好壞,管理費都能“旱澇保收”,投資者忍無可忍又無可奈何。
天下苦秦久矣,死水終起微瀾。近日,招商銀行App理財產品專區一款正在募集的權益類公募產品宣稱,當該產品累計淨值低於1元時(即發生虧損),暫停收取固定管理費。
此舉能掀翻公募產品固定管理費的多年“行規”嗎?
你注意過這些“隱形費用”嗎?
大家買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等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最常聽到的是認購費、贖回費,現在因為互聯網渠道發達,許多投資者在手機上買賣往往是免認購費的,如果持有時間夠長,還能免除贖回費。因此,一些投資者就認為,買基金是“免費”的,其實不然,基金在日常運作過程中潛藏著許多的“隱形費用”,它們時常並不被提及,但確確實實讓投資者掏了腰包。
所謂的“隱形費用”通常包括管理費、銷售服務費、託管費等等,其中,基金管理費佔大頭。在行業內,私募基金的管理費最高,基本按2%的標準收取,股票型基金大部分是1.5%,混合型、指數型、債券型基金是在0.5%-1%之間,貨幣型基金最低,不高於0.33%。此次招商銀行App理財產品專區“卷”的正是管理費。
“相比認購費和贖回費,管理費很少被提及,但確確實實是投資者購買過程中的主要成本,只是這個成本被平攤在產品日常運行的淨值當中,所以投資者感覺不出來。”杭州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稱,“其實管理費這個概念很直白,投資者把錢買成基金產品,由基金經理代為打理,那麼勢必要付給基金經理一筆管理費,只不過基金業內的行規是無論基金賺不賺錢,行情好還是壞,基金管理費都是照收不誤的,這也是不少投資者主要詬病的點。”
以2022年為例,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去年受A股市場大幅波動影響,各類基金虧損達1.45萬億元,但四大費用合計仍達2146.01億元,不僅比2021年小幅增長,更是創出歷史新高。其中,管理費規模高達1442.43億元,佔比超過60%。對於屢屢被基金傷害的投資者來說,這顯然不合理。
管理費下降直接利好投資者
管理費是持有人支付給管理人的報酬費用,因此,管理費下降直接利好投資者,它是一種“讓利”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首先,基金管理費是基金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基金管理費率下降,基金公司的收入也會下降。
其次,基金管理費率下降,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也會下降,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例如,如果一隻基金的年管理費率下降了0.5個百分點,對於持有期為1年的投資者來說,可以節省相應的成本。
最後,基金管理費率下降,也有利於提升基金的競爭力,增加基金規模和市場份額。
雖然零管理費不等於免費買基金,但在競爭日漸激烈趨勢下,近年來基金行業也出現過多種管理費模式創新,並且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申贖費等其他費用也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
其中,浮動管理費率是業內認可度比較高的一種收費模式,一般是從某一個特定時點算起,基金收益率在不同區間內,收取的管理費費率不同。比如從1月1日開始算起,當產品收益率低於5%時,收取年化1%的管理費率;當產品超過5%後,收取年化2%的管理費率。
說的直白點就是“基金表現好,基金經理多收錢;基金表現差,基金經理少收錢或者不收錢。”對投資者而言,當然更公平。
業內人士補充道,在降費大趨勢下,基金公司的高質量發展要不斷提升盈利質量,為基民獲取持續超額收益。對基金經理而言,如果淨值變化和個人收入真正聯繫到一起,就可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方法,心態和目標,不然就很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林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