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讓柴胡成為降藥的秘訣| 朱良春用藥經驗

朱良春:讓柴胡成為降藥的秘訣| 朱良春用藥經驗

朱良春
柴胡主升,前人書中屢言之,如張潔古《醫學啟源》雲: “柴胡,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引胃氣上升,以發散發熱。”自其高足李東垣有補中益氣湯之制,藉柴胡生髮之氣,與參、芪、術同用,振清陽而舉下陷,故後世強調柴胡為升藥者多,對於柴胡又為降藥則論者甚鮮。
《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知其有疏通腸胃的功能,雖未明指其可以通便,亦可於言外得其旨矣。柴胡的通便作用,可從小柴胡湯的適應證中受到啟發。
《傷寒論》謂:“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無己為本條作了下列的註解:“陽明病,腹滿不大便,舌上苔黃者,為邪熱入腑,可下;若脅下鞕滿,雖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在表裡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方有執釋本方之機制謂:“上焦通,鞕滿開也;津液下,大便行也……胃和則身和汗出而病解。”要之,小柴胡湯所主之便秘,絕非燥屎內結,乃三焦氣機不行,津液無以下輸所致之“不大便”,小柴胡湯能樞轉少陽,疏通三焦,俾氣機調暢,津液得下,而大便自通矣。若用柴胡劑以通熱結津幹之燥屎,殊非所宜。
柴胡能升能降,李東垣早已有說:“欲上升則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生用梢。”根升梢降,這是藥物效用的一般規律。朱老認為,柴胡的能升能降作用,並不在東垣所說的生用、制用、用根、用梢上(何況現時藥房已無根梢之分),唯在其用量之大小上。用於升提,一般用量為3〜10g;用於下降,一般用量為20〜30g,以上均指湯劑用量
據朱老經驗,大量柴胡的應用,一是外感熱病(感冒、瘧疾、肺炎、腸傷寒等)過程中,既非表證之可汗而發之,又非裡證之可清可下,而見寒熱往來,或發熱持續不退,胸脅苦滿,大便不通,用之清熱通便;二是雜病中常見之肝氣鬱滯,脅肋脹滿,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用之助其疏洩,即前人所謂“於頑土中疏理滯氣”之意,以上證候,雖有外感、內傷之別,但其舌上必有白苔,且多較垢膩,方可任柴胡之疏達,此為辨證之眼目,不可忽之。如血壓偏高,而舌質紅絳者,不宜應用。
【病案舉例】    
孫某某,男,38歲,工人。5日前飲食不節,復感外邪,頭痛肢楚,惡寒發熱,得汗寒解,而發熱不挫,T 39.2°C,朝輕暮重,胸脅苦滿,大便不解者已3日。舌苔白黃而垢膩,脈弦數。可予和解導滯法。
  
 柴胡、青蒿子、晚蠶沙、一枝黃花各15g,全瓜蔞20g,炒黃芩、雞蘇散、萊菔子各10g。2劑。
藥後得暢便,熱即挫解,休息2日而復。
此外,對心動過緩、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溼疹、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玫瑰糠疹)、特發性浮腫,在辨治方中加用柴胡,多能提高療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