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反酸、燒心的經歷?
和朋友家人小聚,喝了兩口酒,立馬胸口火辣辣地疼,一整天嘴裡都反酸水……這到底是胃有問題,還是心臟有問題?
事實上,酒剛入口,還沒有來得及吸收,馬上就心疼,這種心痛,大多不是源自心臟。而是來自食道!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問題。
研究顯示,全世界約10個人裡,就有1個人患有此病,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反流性食管炎也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
正常情況下,食物經過吞嚥後,通過食管的緩慢蠕動前進,此時食管下端括約肌就像一道閥門打開,等食物進入胃部後,閥門再次收縮閉合,防止胃內容物反流。
而如果這道「閥門」功能失調,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刺激食管,就會引起食管粘膜的炎性病變,俗稱“燒心病”。
此病常常發生於飯後,因為食管括約肌張力減弱或胃內壓力高於食管而引起。胃內容物長期反覆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管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該病經常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食道裂孔疝等病並存,但也可單獨存在。
反流性食管炎,按嚴重程度可以分為A-D四個等級,逐級加重:
A級:食管黏膜損傷在5mm以內;
B級:食管黏膜的糜爛>5mm;
C級:黏膜糜爛較多,糜爛之間存在融合;
D級:食管環周黏膜也出現糜爛表現。
臨床上胸骨後燒灼感或疼痛為該病的主要症狀,症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大多患者同時伴有反酸、嚥下困難等症狀。
嚴重食管炎者可出現食管粘膜糜爛出血,長期或大量出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除此之外,反流的胃液尚可侵蝕咽部、聲帶和氣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臨床上稱之Delahunty綜合徵。
胃液反流和吸入呼吸道尚可致吸入性肺炎。
近年來的研究已表明反流性食管炎與部分反覆發作的哮喘、咳嗽、夜間呼吸暫停、心絞痛樣胸痛有關。
另外,反反覆覆發作的反流性食管炎,還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1.超重肥胖
過度肥胖的人腹壓增大,就容易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腹壓增大,也是孕婦容易出現反酸的原因。
2.年齡增長
由於年齡增長導致食管下端括約肌鬆弛,引發胃食管反流。在我國,反流性食管炎多見於30歲以上人群,50-70歲發病率更高。
3.不良飲食習慣
抽菸、喝酒、暴飲暴食、飲食油膩,或頻繁進食刺激性食物如濃咖啡等,都會刺激括約肌引起反流,從而導致反流性食管炎。
4.情緒不調、壓力過大
正如很多人說的那樣,胃是一種情緒器官。勞累、精神緊張、生氣都與此病關係較大。
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HP感染)、熬夜、催吐等都會導致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風險增加。
根據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狀不同,一般可將其歸屬於中醫學“吐酸”、“吞酸”、“反酸”、“反胃”、“嘈雜”、“嘔吐”、“噎膈”等範疇。
其病位主要在食管,屬脾絡胃,聯繫肝膽,上可及咽喉,下連及脘。
病機以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調,胃氣上逆,痰、氣、火、食、瘀互結於食管為關鍵。主要與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情志失調、久病體虛等有關。
1. 脾胃虛寒證:吐酸時作,兼吐清水,口淡喜暖,脘悶食少,少氣懶言,肢倦不溫,大便時溏,舌淡苔白,脈沉弱或遲緩。治以溫中散寒,和胃制酸。方以吳茱萸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肝胃鬱熱證:吐酸時作,胃脘灼熱,口苦而臭,心煩易怒,兩脅脹悶,舌紅,脈弦。治以清熱疏肝,和胃治酸。方以左金丸加味。
3.溼阻於胃證:吐酸時作,喜唾涎沫,時時欲吐,胸脘痞悶,噯氣則舒,不思飲食,舌淡紅,苔白滑,脈弦細或濡滑。治以化溼和胃,理氣解鬱。方以越鞠丸加減。
4.氣滯血瘀證:胸骨後脹滿刺痛,噯氣時作,病程日久,舌質紫暗,脈細澀。治以行氣化瘀,寬中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減。
5.痰氣交阻證:咽中不適,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飲食自感發噎,舌苔薄白,脈滑。治以理氣解鬱,化痰散結。方以半夏厚朴湯加減。
6.肝胃陰虛證:吞嚥乾澀不利,形體瘦弱、口乾、胃脘灼熱、心煩失眠、納少、舌紅、苔少、脈細數。治以養血柔肝,滋陰和胃。方以麥門冬湯加減。
7.痰瘀互結證:吞嚥食物如梗,胸骨下燒灼刺痛,甚則食入即吐,飲水難下,大便乾結,舌質暗,苔黃膩,脈滑。治以化痰散結,活血通絡。方以通幽湯加減。
我們知道,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抑制胃酸(如雷貝拉唑、法莫替丁等)、促進胃動力(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甚至手術等,但是臨床實踐發現有些患者雖常年用藥,仍未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或者有的患者雖然臨時治療好轉,但過一段時間後又再次復發,這些情況可能與其體質有關。
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此時我們的祖國醫學就體現出其獨到的優勢啦!通過準確的辯證論治,合理調整藥方,從本質上改善患者體質,改變痰凝、血瘀、陰虛、氣滯等各種病理因素,通過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化痰消瘀等方法,有效促進胃氣順降,控制胃酸分泌,消除胃食管反流症狀。
同時各項研究證實,我們的很多中草藥在消除食管炎症、促進食管粘膜修復、抑酸護胃、防止癌前病變等方面都有著明確的治療作用。
想了解更多胃腸健康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一起交流
魏睦新
主任醫師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教授,醫學博士。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西醫結合學系主任。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老中醫專家 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獲江蘇省名中醫稱號。西醫消化病學博導,中醫內科學碩導。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日本國立生理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HiPep研究所終身研究員,韓國統合醫學研究國家計劃成員。出生於中醫藥世家,師從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終身教授貝叔英先生。兼任《世界華人消化雜誌》編委《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編委。
獲國家中華級科技進步獎一項(排名第一)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近30篇發表於國外權威刊物,論文最高SCI影響因子12.5)。第一主編出版醫學專著62部。代表著作有:《中西醫結合診治胃癌前病變基礎與臨床》、《胃腸動力中藥的基礎與臨床》等。
擅長
胃癌前期病變的中醫藥逆轉(含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又稱不典型增生等)、腸易激綜合徵(頑固性便秘、腹瀉、腹痛),腸癌前期病變(腸息肉,病理管狀腺瘤伴有上皮內瘤變)的中醫治療。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