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結石病的“旺季”,尤其是氣候溼熱的南方地區,尤其高發。
尿路結石主要是指晶體物質(鈣、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機基質在泌尿系統的異常聚集,腎結石與輸尿管結石是尿路結石中最常見的類型。
本期,固生堂的林煥然醫生以問答與總結的形式,給大家講解如何在生活中預防結石的產生,並推薦一些防石排石的小妙招。
答:與3個原因有關:
①與夏天天氣熱,人體大量出汗,尿液濃度高,尿垢沉積後就容易形成結石。因此夏天一些特殊職業人群,如戶外工作者、司機等就容易發生結石的問題。
②夏天人們喜歡喝碳酸飲料和礦物質飲料等,喝多了也會導致體內結石的形成。
③飲食結構不合理,生活習慣不良的人群。飲食中食用太多了含有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豆類、茶葉、葡萄等,生活習慣方面不喜歡喝水的人。
答:結石的典型症狀為腰部或上腹部持續鈍痛或陣發劇烈絞痛,常放射至同側下腹部或外陰。
腎結石有時無症狀,有時僅有少許腰痛/脹和少許小腹痛/脹,有時則為長期背部腎區的隱痛,有時還表現為尿頻、急、痛等類似尿道感染症狀。
因而對於症狀不典型的,經常規治療未見效果的,我們可以通過腎、輸尿管彩超檢查確定有無結石影響,以改進治療方案從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答:①與急性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病變相鑑別,以上疾病疼痛在右上腹,向肩背放射,尿路結石則向下放射,發作時有時小便可見血尿;
②與急性闌尾炎鑑別,該病為轉移性持續右下腹痛伴局部的壓痛和反跳痛;
③卵巢囊腫扭轉、宮外孕均為下腹劇痛,後者有停經史,二者尿常規檢查均無明顯異常,而尿路結石發生劇痛者多有肉眼可見的血尿。通過彩超檢查,可快速鑑別以上諸多疾病。
答:尿路結石的臨床症狀因結石大小、部位、引起梗阻的程度及有無繼發感染等而異。
若已出現腎積水則說明已有梗阻,容易造成梗阻性腎損害,此種情況雖有時未見明顯症狀,但需及時治療解除梗阻。
對於無症狀無梗阻結石,則可用調節飲食運動的方式自我處理,有時候結石的排出過程伴隨有疼痛症狀,則需要對症處理。
答:中醫對此病症,無論是發作期疼痛的緩解、結石的促排出,或是輕症無症狀期的排石與預防皆有確切效果。
但對於巨大結石(>1cm)、鹿角狀結石此類易造成梗阻性腎損害與合併感染,並且難短時間排出的結石,應採取中西結合的方式以減輕治療痛苦、縮斷治療時間、減少嚴重併發症的出現。
同時不管體外碎石還是手術碎石取石,皆有一定損害,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應用中醫藥可達更佳治療體驗和效果。
答:尿路結石的食膳預防,關鍵在於辨證,主要方式有二種:
①中醫調理體質,搭配膳食方,需搭脈看舌辨證處理。
②依據尿液性質去調整飲食,針對此種方式,患者須檢查尿沉渣:尿沉渣為草酸鈣結晶者應少吃菠菜、蘋果、番茄、土豆、可可、巧可力、油菜、海帶、蝦皮、牛奶、奶酪等,尿沉渣多尿酸鹽者應少食用動物內臟、海產品、咖啡、豆角、花生、酒等。
答:是,但不全是。
喝水有講究,水喝多亦會導致代謝異常,如"水中毒",頻繁排小便於中醫來講,乃是決瀆過頻,極損肺腎之氣,易導致少氣、腰痠、頭暈等情況。
因而我們控制好每日小便7-8次,每次小便量多且清澈,如此便可以有預防結石復發的效果而不傷身。此外適當運動、減少肥膩重口味的飲食也相當重要。
金錢草50克、雞胗2只。二者洗淨,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以小火慢煮1小時,喝湯吃雞胗。
【功用】化石通淋、清熱健胃,攻補兼施不傷正氣。
下面分享兩個案例,均屬於尿路結石疼痛而服用利尿藥、止痛藥未解決者,強調緩急理氣法治療結石的重要性、舒適性、高效性。
案例一:
中年男性,左輸尿管擴張,見結石3*6mm,經服金錢草顆粒出現疼痛加重,此是典型的梗阻而利尿造成疼痛加重,據證予木瓜芍藥靈仙方,重緩急理氣,藥服下後便覺痛緩,再服次日脹痛皆去。
(按住右邊進度條,下滑查看圖片詳情↓↓)
案例二:
中年男性,腰痠痛經醫院檢查發現腎結石,經治療疼痛已去,遺留腰部腎區酸脹近1周,服利尿藥未效,據證投菟絲茵陳厚朴方,酸脹盡去。
(按住右邊進度條,下滑查看圖片詳情↓↓)
想了解更多結石或內科方面的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一起交流
醫生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執業中醫師,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師承李可古中醫學術流派,還原中醫理論底層邏輯,藥簡而力宏,方活且效實,擅長純中醫手段解決內外婦兒常見疾病,對疑難雜症、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亦頗有心得。
擅長
內科:感冒、咳喘、胸悶胸痛、偏頭痛、胃痛腹痛、鼻炎咽炎、遺尿遺精、貧血、甲亢、痛風、糖尿病、高血壓病等;
皮膚科:痤瘡、黃褐斑、溼疹、帶狀皰疹、蕁麻疹等;
婦科:痛經、月經及白帶異常、盆腔炎、更年期諸證、多囊卵、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
亞健康:疲勞綜合徵、脫髮白髮、肺結節、高脂血症等。
出診時間&地點
固生堂廣州五山分院
週一上下午,週四、週六全天
地址:天河區天河北路900號高科大廈二樓(華師地鐵站B口旁)
固生堂廣州東山分院
週三全天,週日下午
地址:越秀區中山一路48號(楊箕地鐵站E1口步行210米)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