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之一。
本書選取最能體現《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100個問題進行闡釋,每一個問題基本上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對該問題的闡釋,二是闡釋所依據的相關經典。內容上分為概念正名、陰陽之道、氣血陰陽、法於陰陽、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百病生於氣10個部分。實為學習中醫、學習《黃帝內經》不可或缺的案頭書籍。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黃帝內經》中大量篇幅研究天上的六氣,地上的五行,這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天地之氣乖戾,輕則疾風暴雨,重則河川暴溢,地動山搖,萬物災病。所以中醫理論要研究天地之氣的代表——五運六氣的正常與異常。在古人看來,天氣影響地氣而地氣不能從根本上影響天氣。天之六氣正常的功能,初春之氣是風溫,功能是生,夏暑熱的功能是長,長夏溼氣的功能是濡潤大地生化萬物,秋天燥氣的特點功能是乾燥寒涼,功能是收,冬天寒氣的功能是堅勁,以使萬物深藏以待春生。這是六氣的平常之氣,常氣不叫邪氣,不會產生災病。但是六氣有太過與不及,太過不及都能造成災病。《素問•五運行大論》:“故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溼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燥氣亢盛會造成則土地乾結;,暑熱氣亢盛會造成則大地灼熱,焦枯草木;風氣亢盛會造成則萬物飄搖振動,甚至倒伏折損;溼氣亢盛造成則土地泥濘不堪,不能生長萬物;寒氣亢盛會造成則天冰地裂;相,火暑氣亢盛會造成河流乾涸,則土地堅結。冬天冰雪凜冽,萬物不能順應自然規律深藏於內就會產生病害,古人總結謂“寒傷形,形傷腫。”寒氣傷害人的形體,形體受傷嚴重會腫起。《素問•舉痛論》篇“舉痛”即“卒痛”,論述形體受寒猝然而痛的症狀及病機。黃帝說:善於論述自然界四時六氣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一定能把自然規律運用到人體的五臟六腑;古可以鑑今,善於談論古代事情,一定能把有益的經驗合於今天,如此才能不惑於道而掌握精微的技術。人的五臟突然疼作痛,是什麼邪氣造成的呢?岐伯說:五臟出營血行經脈之內,在脈外衛陽的溫煦下由三陰經外出合三陽經,再由三陽經合三陰經入內流注不休。寒邪侵犯人體由三陽經逐漸內犯侵,進入經脈內不能及時祛除的話,寒的特性是堅凝,所以脈內的血液流動遲緩;如果邪氣停留在脈外,則經脈緊縮血液減少;寒邪停留在於脈外還會導致陽衛之氣不通,不能溫煦血脈,會出現突然疼痛的情況。
疼痛的表現有多種,如何區別呢?寒邪停留在於脈外則脈受寒而攣縮拘急,陽衛之氣不能流通溫煦,蜷縮的經脈牽引細小的絡脈、孫脈,會出現突然疼痛的現象,如果遇到了熱氣比如湯火之類得以溫暖,使衛氣通行於外,那麼則疼痛就會停止;,如果反覆傷於寒邪,疼痛就會遷延不止。寒氣停留在於經脈之中與熱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疼痛不可按壓。或者寒邪留滯,熱氣上行,令脈充大,氣血逆亂而巨疼不可按壓。邪氣犯人,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邪,處於在腠理的經脈還沒有深入,這時候不及時治療就會進入六腑。寒氣進一步內犯,停留在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使血氣不能佈散周流,小的血絡因寒而拘急,拘攣牽引而疼痛,如果用手揉按則瘀滯的血氣得以消散,所以揉按疼痛就會停止。如果寒邪侵犯到夾脊的經脈,深按都不能抵達,所以用揉按的方法也不能止痛。寒氣侵犯到伏衝脈,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與足少陰的大絡交匯,起於腎下的關元穴,循著腹部上行,寒邪侵犯則衝脈流注不暢,脈氣因此而逆亂,這時診腎足少陰的脈口就會應手而動。寒邪侵犯背俞之脈,寒邪氣令脈氣凝澀而血虛,血虛則經脈失養而疼痛,背俞與心相連,所以疼痛的時候會出現心與背相互牽引疼痛。以手揉按則熱氣至,熱至則疼痛停止。寒氣侵犯到肝足厥陰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上繫於肝,寒氣犯則血凝澀而脈拘急,出現胸脅與少腹相互牽引疼痛。寒氣侵犯大腿根部陰股而上及小腹,寒收引導致血凝澀,腹痛牽引到陰器與大腿股。寒邪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的血絡之中,血凝澀不能流注於大經,血為寒氣所犯,凝結瘀滯日久而成積聚。寒邪侵犯到五臟,髒氣逆而上越,導致五臟陰氣衰竭於內,陽氣不能按時入於陰,陰陽相離,會出現突然劇烈疼痛,昏厥而不省人事;如果陽氣能及時進入髒的話還有生還的希望。寒邪侵犯到腸胃,迫使胃氣上逆,出現疼痛嘔吐。寒邪侵犯到小腸,小腸不能傳導而結聚,出現大便洩瀉腹痛。如果熱邪結於小腸,熱勝傷津則堅結,出現大便堅硬難解,腹痛伴有大便不通。
特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