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分清陰陽,事半功倍;辨錯陰陽,適得其反。但是,實際臨床上有很多迷惑的病證,經驗不豐富的大夫就會亂了陣法。許多認作陰虛的病症,常見的如潮熱、盜汗、午後發熱、五心煩熱等,理論上講是陰虛,其實可能是陽虛使然。
“潮熱亦必審其虛實,盜汗亦必究其源委”
鄭欽安對潮熱、盜汗等症的陰陽屬性做了很好的論證。
潮熱:潮熱本指發熱如潮而有定時之症,一般多指午後或夜間發熱而言,諸書均認為陰虛所致。鄭欽安不同意此說,認為是陰盛所致。他說:“世人以為午後發熱為陰虛,是未識陰陽消長之道也。”“人身真氣從子時一陽發動,歷醜寅卯辰巳,陽氣旺極,至午未申酉戌亥,陽衰而下潛藏。”(《醫法圓通·卷三》)也就是說,午後至夜間子時這一時段,是陰氣當令,此時發病或病情加重者,是陽虛逢到陰令,雪地加霜,故而發病或病情加重。
“一見午後、夜間發熱,便雲陰虛,便去滋水。推其意,以為午後屬陰,即為陰虛,就不知午後、夜間正陰盛之時,並非陰虛之候。即有發熱,多屬陰盛隔陽於外,陽氣不得潛藏,陽浮於外,故見身熱。”(《醫法圓通·卷三》)“予於此證,無論夜間、午後發熱,或面赤,或唇赤,脈空,飲滾,無神,即以白通湯治之,屢治屢效。”
他列舉了一個驗案加以證明:“予治一易姓婦,每日午初即面赤,發熱,口渴,喜熱湯,至半夜即愈,諸醫概以補陰不效,予以白通湯一服而愈。”可以看出,對於潮熱的認識,無論從理論還是從臨床上看,鄭氏所言都是言之有據,持之有故。
王某,男,43歲。2011年1月19日初診。換腎手術1年,半年前自覺火從腹部上衝至心下,呈陣發性,上半身燥熱,午後加重,併發低熱。咽部與牙齦時發腫痛,腰膝痠軟,手足發涼,乏力,眠差,便溏,尿時黃。舌淡胖潤,苔垢有紋,脈沉滑寸弱。
此情類似上案,亦是虛陽上越、上熱下寒之證,主以潛陽封髓丹加味:附子60g,砂仁25g,龜甲15g,黃柏15g,乾薑30g,炙甘草60g,骨碎補25g,山茱萸45g,茯神30g,懷牛膝15g,龍骨牡蠣各30g。10劑。
服藥後,燥熱減輕,手足涼轉溫,餘症輕減。上方山茱萸改為75g,原方調整再服10劑,隨訪療效鞏固。(張存悌案)
張按:此案燥熱,午後加重,併發低熱,當屬潮熱。然腰膝痠軟,手足發涼,乏力,眠差,便溏,舌淡胖潤,脈沉滑寸弱,乃一派陽虛之象;潮熱系真陽浮越所致。重用附子溫陽治本,另外選藥引火歸原。
火神好書
《經典火神派臨床心悟》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經典火神派臨床心悟》是著名火神派專家張存悌教授及其團隊耗時10年、用心鑽研,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內容專注火神派學術特色,著重介紹火神派四大綱領及處方三大特色;突出臨床應用,列舉大量案例以廣開眼界,豐富火神派的方藥套路;提出新認識、新觀點,構建其現代學術框架;博觀約取,廣泛吸收扶陽各家的豐富經驗。適合中醫專業人群、中醫愛好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