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項久雨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微信公眾號
原文刊載於《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性闡述,標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已經成為初步成型與相對穩定的理論形態。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進一步強調:“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命題,體現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對於現代化問題的歷史性把握,構成了一套嶄新的理論體系。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揭示其中蘊含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規律,是深刻理解新時代歷史性變革的理論密碼,是深入理解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的思想鑰匙,也是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環節。
一套嶄新理論體系的形成,意味著對既有理論觀念和思想觀點的反思與超越,實現對於特定理論問題的深化認識或拓展式理解。從觀念前提上看,“中國式現代化”要成為一套嶄新的理論體系,其必然要實現對既有現代化理論敘事的揚棄,確立堅實的哲學基礎、自我主張與價值內核。
1.超越“歷史終結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唯物史觀基礎
現代化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對於現代化問題的理解必然要以歷史觀作為觀念層面的基石。在繁多的現代化歷史敘事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歷史終結論”。福山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提出,“歷史的終結是一種現代化理論,它關注的問題是現代化過程最終將通向何處”。“歷史終結論”本質上是非歷史的,其將對“承認”的追求看作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屬性,將尋求“承認”的慾望視作歷史的驅動力,認為自由民主的理想已然盡善盡美,歷史將終結於自由民主制。這一理論懸設了抽象理念在現代化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其理論與實踐存在巨大張力,無法徹底揭示現代化的一般本質、歷史演變、發展趨勢。
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歷史觀,這集中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上。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生產的始源出發,對於世界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揭示具有徹底性。現代化不是某種抽象理念對象化的產物,而是客觀的社會歷史進程。對此,超越“歷史終結論”的抽象懸設,我們應當把握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關係。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現代化道路的嶄新形式,既合乎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體現著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又有著自身的特殊規定性,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要求。從歷史必然性的角度來看,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與發展從根本上順應著這一趨勢。從歷史特殊性的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世界歷史意義,能夠為世界現代化發展提供嶄新的道路選擇與經驗參照,但歸根到底還是基於中國具體實際形成的現代化道路,更多地展現出中國的社會面貌、發展需要與文化特質。總的看來,歷史必然性與歷史特殊性的統一,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歷史觀基石,支撐其拓展現代化發展的“大歷史”視野,從更宏闊的歷史尺度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2.反思“西方中心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自我主張
自我主張是一套理論體系形成的基本要求,“任何一種真正的學術都在其發展進程中經歷過一個決定性轉折,即擺脫它對於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並從而取得其自我主張”。“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歷史、文化、文明優越於非西方,存在著一種“普世主義”的理論衝動。在現代化研究上,“西方中心論”存在著明顯的理論誤區,即將“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具體看來,誤區之一:將基於西方地方性現代化實踐所形成的理論上升為具有“普世”性質的現代化理論。西方是現代化實踐的先行地區,展開了廣泛的現代化探索,這些探索很多具有啟發借鑑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現代化的所有探索都應當被照搬到非西方國家。誤區之二:用西方現代化理論的概念工具強行解釋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存在著概念移植與概念誤用的情形,缺乏必要的解釋力與說服力。概念與理論是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理論只有正確解釋實踐才具有生命力。在西方現代化理論中,很多概念、命題、範疇都是針對西方地理文化特殊性所提出的,我們不能將這些概念視作具有普遍性質的知識,更不能將其簡單運用到對於非西方國家現代化實踐的理論解釋上。
擺脫“西方中心論”對於中國現代化實踐的解釋誤區,建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關鍵就是要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自我主張。第一,中國的,而非西方的。在合理借鑑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自我主張,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符合鮮活的中國實踐、展現深厚的中國文化、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第二,歷史的,而非抽象的。這裡的歷史,指的是深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場,對中國式現代化予以辯證的、歷史的、具體的看待與理解。對於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應當予以繼承與弘揚;對於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教訓,應當予以克服與牢記;對於現代化建設還存在的不足,應當予以揭示與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既關注到優勢與特色,也關注到不足與問題,實現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具體把握。第三,深刻的,而非簡單的。理論體系不是觀點的簡單堆砌與任意疊加,必然要求徹底、深刻、全面地解釋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之所以是深刻的,正在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在於知識與價值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在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從而透過現代化的現象把握現代化的本質。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所形成的鮮明自我主張,正是從理論層面上詮釋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
3.建構“現代化價值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價值內核
理論體系不是“價值無涉”的,必然帶有鮮明的價值導向,蘊含著特定的價值訴求。價值導向是滲透於理論體系之中的,對理論體系發展的方向予以內在的規定。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定型,正是有賴於其價值內核的穩定性。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價值內核。習近平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第一,“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堅持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對於一種以現代化為核心研究對象的理論體系來說,明確現代化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是必要的且重要的。為少數人的現代化辯護還是為絕大多數人的現代化辯護,是檢驗不同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試金石。第二,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可能迴避價值導向的問題。現代化理論體系或直接、或間接,或顯性、或隱性,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必須旗幟鮮明地闡明自身的價值導向,引導著現代化實踐的方向,使理論更好地發揮其改變世界的功能。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所堅持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構成了其與其他現代化理論體系相區別的重要標誌。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要求,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理論觀點、研究方法、實踐目標等各方面,是一以貫之的核心線索。總而言之,在建構“現代化價值論”的基礎之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有了明確的價值要求、穩定的價值取向,也由此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定型與發展。
在澄清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基礎的前提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成為可能。中國式現代化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具有原創性與主體性,是一場關於現代化問題的深刻變革。這種歷史變革,主要體現在概念命題、研究範式、理論敘事三個層面。
恩格斯提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概念、命題、範疇,是特定理論體系的標誌,是把握特定理論體系的基礎工具。“術語的革命”體現出對既有理論體系的突破,是一種嶄新理論形態的開顯。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獨特的現代化概念、命題、範疇,高度契合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
具體看來,獨特的現代化概念、命題、範疇,體現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從經濟視角來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政治視角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民主、協商民主、愛國統一戰線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法治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依法治國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文化視角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社會視角來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生態視角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從人類視角來看,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都是在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融合發展中形成的重要命題範疇。如上提到的重要概念、命題、範疇,既指引著不同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也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
方法論是構建理論體系的基石。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科學方法論的底層支撐。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研究範式的鮮明特色。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範式的主導地位。習近平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現代化理論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既是經典問題,又是前沿問題,需要不斷得到學理層面的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講求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注重文本與現實的統一,關切學術與政治的統一,尋求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起到根本的方法導向作用。第二,跨學科融合視角的進駐。現代化理論研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課題,需要不同學科理論視角的進駐與融匯。單一研究視角與學科類別難以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及其建設規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有賴於不同學科領域學者的共同推動,不能侷限於狹隘的單一學科視角,需要突破既有的學科邊界與學術界限,實現不同學科研究範式之間的相互交融,碰撞出現代化研究的理論增長點。第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所涉及的面很廣,既要從宏觀處進行整體性的學理闡釋,又要從微觀處做好具體的案例分析、開掘獨特的實踐敘事、發現獨特的現實樣本。這就要求現代化研究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發揮二者的優勢,實現二者的互補,更好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現象與經驗,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闡釋。
理論體系中的“體系”,指的是由不同理論要素有機聯結所形成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線索清晰、邏輯自洽的理論敘事。“體系”的成型,意味著理論觀點、理論要素組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具有了自身的合理性、原創性與自主性。第一,這一現代化的理論敘事,是對中國現代化實踐的觀念詮釋與理論把握,形成了原創性的理論觀點。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其所要闡釋的對象是中國現代化實踐,其所要揭示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其所要展現的是中國現代化變革,其所要引領的是中國現代化方向,是以觀念的形式、理論的方式對中國現代化實踐的整體把握。第二,這一現代化的理論敘事,其內部的理論觀點、話語體系、學術視閾具有原創性。一套理論體系是否是原創的、自主的,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套理論體系是否能夠形成話語權、解釋權。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其縱向的現代化歷史闡釋、橫向的現代化結構剖析、動態的現代化視角分析,形成了獨特的現代化理論敘事,避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解釋權“拱手讓人”的局面,形成自主的解釋權、話語權。第三,這一現代化的理論敘事,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推進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展開與其他現代化理論敘事的國際比較。是否具有理論闡釋上的競爭力、影響力,是一套理論體系是否成型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打破了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壟斷地位,提供了更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規律、更契合中國具體實際、更具有人類情懷的現代化理論,拓寬了人類對於現代化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全面、更為多樣、更合乎實際的現代化理論指南與智力支持。
理論硬核指的是理論體系的核心觀點,構成了一套理論體系的“四梁八柱”,是支撐這套理論體系的立論結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理論硬核,主要由“領導力量論”“制度屬性論”“中國特色論”“本質要求論”“顯著優勢論”構成。
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而言,“黨的領導直接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領導力量,是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根本推動力量,推動創造著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與歷史奇蹟。歷史地看,近代以來,結束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的發展局面,將中國引入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潮流,需要依靠堅強的領導力量,這一歷史使命與重任最終是由中國共產黨完成的。鄧小平分析指出:“中國一向被稱為一盤散沙,但是自從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成為全國團結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結束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注入了穩定的領導因素,將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資源整合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上,將各方面利益訴求與發展需求統籌到現代化全局上進行整體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是一種複合型的政黨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證、科學的思想指南、深厚的群眾基礎、穩定的社會條件,以強大能力破解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堵點,有力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歷史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始終發揮與保證領導力量的可靠性、先進性、革命性,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堅守其根本性質,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才能行穩致遠,才能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與磅礴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是其固有的、內在的制度屬性。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屬性論”講的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規定與內在支撐,其包含著三個層面的理論內涵。第一,從物質生產的基礎維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符合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制度在推動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上具有根本的優勢,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依託,夯實現代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推動現代化生產的發展。第二,從制度形態的本質維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貫徹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從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來看,“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葆有活力,正是因為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的步伐不斷邁進,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永遠不能丟,並且還要結合現代化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第三,從價值取向的核心維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蘊,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現代化的價值取向。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中國式現代化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具體化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確保現代化建設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自己的路”的理論產物與實踐創造。鄧小平明確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命題,從堅持走自己的路的視角,強調“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習近平反思了所謂現代化道路的“固定模式論”,指出“現代化道路並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當中的“中國特色論”,闡明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其他現代化道路的特質,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這裡的“中國特色”,不應簡單理解為修飾性的特質,而是應當置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進行整體理解,把握其中蘊含的獨特規定性。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指的是現代化人口規模層面上的中國特色。必須明確,人口規模巨大不能簡單從數量層面來理解,其既包含著人口數量層面上的規模性特色,還包含著質的層面上的內生性特色。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指的是現代化發展目的層面上的中國特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既包含主體層面上的全面要求,也包含內容層面上的全面要求,又包含時代層面上的實踐要求,旨在歷史地實現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指的是現代化實現方式層面上的中國特色。兩個文明具有基礎性,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的協調發展能夠將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更好地統一起來,在微觀層面上也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指的是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關係層面的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超越重經濟發展不重環境保護的錯誤發展觀,將保護與發展統一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保持現代化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平衡。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指的是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國家間、文明間關係的中國特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追求文明交流、文明互鑑、文明共存的現代化,旨在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美好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同頻共振。
本質要求是由一事物的本質所派生出的要求,具有本質意義上的規定性。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中,“本質要求論”有其獨特的理論定位。這九個本質要求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清晰的歷史定位,從本質層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理論問題,廓清了人們對於中國現代化實踐的觀念誤區。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論”有其內在的邏輯,形成了清晰的理論線索。前兩個本質要求談的是根本性質,第三到第七個本質要求談的是各現代化建設領域的本質要求,最後兩個本質要求談的是橫向發展與縱向歷史層面的本質要求。第三,“本質要求論”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原則遵循,同時也構成了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原則要求。這九個本質要求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跑偏”“不走樣”,始終沿著本質要求所規定的方向發展,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明確了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體現在物質生產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建設現代化三個層面,是一種系統性、全局性的優勢。當然,對於這三個層面的顯著優勢,我們也應當作出一定的層級區分。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物質生產現代化的顯著優勢,在這一有機整體中具有根本性,從根本上制約著其他兩個層面的顯著優勢。第一,物質生產現代化層面所形成的顯著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歸根到底,“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中國式現代化能夠達到的歷史高度、能夠展現出的顯著優勢,與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有著根本的聯繫。物質生產現代化的顯著優勢,來源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來源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源於推動區域、城鄉的協調發展,來源於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等。第二,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所形成的顯著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良善的治理條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優勢,體現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全國一盤棋等方面,使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確保現代化建設處在良性、有序的發展狀態。第三,社會建設現代化層面所形成的顯著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穩定且有活力的社會條件。社會建設現代化的顯著優勢,體現在統籌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關切民生福祉的現代化任務部署上,體現在社會治理體系的共建共治共享上,體現在公共安全治理的高水平狀態上,體現在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設導向上,等等。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作為一種嶄新的現代化理論形態,有其自身的鮮明特質。這種鮮明特質,集中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理論體系構建上的有機統一,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形成的理論基因、文化基因與實踐基因,進而展現出這一理論體系的理論特質、文化特質與實踐特質。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同構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指出:“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發展,有其內在邏輯與根本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南。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立場觀點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發展明確了基礎性的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正確路徑與科學方法。從主要內容層面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深厚的內容支撐。
擁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始終保持歷史、理論、實踐層面的主動。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蘊含著世界歷史的必然性要求,實現了規律性維度的進駐。現代化發展不是無規律可循的,從大歷史的尺度上看其遵循著人類社會發展與文明演進的一般規律。正確揭示與運用這些規律,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得以深入到歷史本質維度的基本要求。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能夠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核,正確認識與理解中國與世界的現代化問題。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仍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其對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診斷至今沒有過時,能夠給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批判性、超越性的維度,在反思資本主義現代化理論矛盾與問題的基礎之上,發展出適應中國國情要求的現代化理論體系。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與時俱進的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主義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理論探索仍在不斷深化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仍處在縱深拓展的階段,其理論形態也將隨之進一步發展。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同構的文化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中國”,具有文化層面的豐富意涵。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明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得以成型的文化根基。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厚思想資源,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力量。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棄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成分、落後成分,萃取了其中的精華成分、有益成分,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文化層面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等資源,從思想文化層面推動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些寶貴的思想文化資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提供了提高思想認識、豐富精神世界的有益支持,為現代化方案的擘畫、規劃、設計提供觀念層面上的有益支持,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具有濃厚的“中國味道”,在講“中國話”的同時,也更好地講好現代化發展的“中國故事”。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及其理論體系,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實踐資源、理論資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需要植根於現代化建設的廣闊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探索,以先進文化為發展方向,以現代化科技手段為載體支撐,以現代文明為宏觀追求,不僅在現代化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推動傳統文化形成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的表現樣態,更好地適應於現代社會生產、生活、交往、傳播的需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充滿著活力。
3.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同構的實踐特質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需要將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這兩個概念作出必要的界說,釐清二者的聯繫與區別。就字面含義而言,“社會主義”主要是制度範疇、社會形態範疇,“中國”主要是空間範疇、文明範疇,二者在表意的側重上略有不同。從廣義層面來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可以指代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對於現代化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從屬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概念範疇。而從狹義層面來看,我們一般所指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本文所探討的理論問題而言,二者的實踐基礎是相同的,所要闡述的實體性內容基本是吻合的。從概念形成的時間邏輯來看,社會主義現代化概念的使用要早於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使用,前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就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後者則形成於改革開放以後,其廣泛使用則是在新時代以後。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廣泛、自覺、普遍的使用,也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成熟與發展。
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沒有遵照“模板”與“套路”,其反思並超越了歷史上展開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樣態,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在21世紀的中國充滿生機與活力,服務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守正與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達到一定歷史高度的理論標誌。
作者項久雨,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