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一皇陵,背後有強人

湖北第一皇陵,背後有強人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湖廣省安陸州(今湖北鍾祥)的興王府卻洋溢著一種節日般的喜慶。他們15歲的藩王朱厚熜即將赴京,成為牧守天下的皇帝。
按常理說,這等好事並不會落在一個分封的藩王頭上。然而明武宗並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 中“兄終弟及”的規定為依據,提出迎立武宗叔伯弟朱厚熜入繼帝位。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的獨生子,興獻王則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
楊廷和的主張得到慈壽皇太后武宗生母的同意,這份決議以武宗“遺詔”和太后“懿旨”的名義公佈天下。於是乎,一支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從京城出發,來到了華中的興王府,其中有內閣的大學士、司禮監的太監、皇親國戚、太后的弟弟……他們都代表著京城的某個勢力,來觀察、擁立新的天子。
身在政治漩渦中心的朱厚熜來不及平復內心的波瀾,便要前往京師。啟程之前,他來到父親的陵墓灑掃祭拜。
正德十四年,興獻王去世,葬在安陸州松林山。那時,朱厚熜僅僅十三歲,卻早已擺脫了孩子的活潑天真,以一位主人的身份得體地操持王府中的事務。
興獻王沉睡的地方是一個典型的明代藩王陵墓,類同帝陵,但規制要“下天子一等”。它位於松林山(後改名為純德山)上,依山傍湖,綠樹成蔭,是一個風水寶地。
明朝建立了封藩制度,朱家的子嗣分封在各地,食祿但沒有任何實權,交遊也被限制在小小的王府之中,如同被囚禁的鳥兒。如果不是因為武宗無子嗣,或許朱厚熜的人生就像他的父親,以及一眾藩王一樣,過著錦衣玉食卻無所事事的生活,然後躺進這樣的一個陵墓之中。
此時此刻,在朱厚熜的眼裡,這樣的陵墓顯得有點小了。
若干年後,離京師幾千裡遠的松林山會興起一座皇陵,這是中南地區唯一一座明代帝王陵,也是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這座陵墓的興建,伴隨著嘉靖朝的政壇起伏,以及朱厚熜備受爭議的一生。

錦繡人文地理 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

精美深刻,特惠價4.7折包郵,歡迎入手

👇

朱厚熜以外藩入繼正統,必然要經歷一番龍爭虎鬥。
當新天子的車駕抵達京郊,朱厚熜仔細看了一下禮部大臣擬好的細則,眉頭不自覺皺了起來。他對左右說:“武宗遺詔是叫我嗣皇帝位,而不是皇太子位,為何要用皇太子即位禮?”
內閣首輔楊廷和率閣臣出城迎駕,才知道朱厚熜的不滿,於是解釋道:朱厚熜尚未即位,仍是藩王,應該先入居文華殿(明太子攝政之所),擇日登基。言下之意就是一定要按擬定的禮儀來辦。朱厚熜看出了楊廷和和善面目下的固執,便停在城外不進去,雙方對峙了起來。
楊廷和想要挾朝廷之力和禮儀制度掌控這個外來的新君,卻低估這位15歲少年的心氣與智慧。後來,皇太后遣群臣上表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禮,由大明門直入京師裡邊,即帝位,是為明世宗。

一方是勢單力薄的新君,一方是把持朝政的舊臣,雙方的鬥爭已現端倪。


▲明世宗像。圖源:網絡

朱厚熜繼位六日,就召集禮官議論父親興獻王的封號及崇祀典禮,揭開了“大禮議”的帷幕。楊廷和等人引經據典,提出嘉靖皇帝應該尊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在他們眼裡,世宗是接繼武宗,應該歸為武宗一系,所謂“繼統兼繼嗣”。
嘉靖自然不可能同意,難道當個皇帝還要把改認父母?他堅定地說:“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議!”朝臣一百九十餘人次先後抗旨上疏,支持楊廷和的主張。
明世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自己雖然貴為九五之尊,卻被困在一箇舊有的枷鎖之中。內閣,本該是備皇帝顧問的機構,如今變成了一個有宰相之實的文官群體。他們以禮法限制皇帝,明世宗甚至不得不以“退位”相要挾。所謂議禮之爭,實則權力之爭。
就在嘉靖孤立無援之際,職銜低微的觀政進士張璁上了一份大禮疏,支持皇帝,主張“繼統不繼嗣”。世宗大喜過望:“此論一出,吾父子必終可完也!”

嘉靖扶持這些中下級官員衝鋒陷陣,很多人被楊廷和利用手中的權力貶官外任,足以證明雙方鬥爭之激烈。同時,嘉靖提拔興王府的舊臣,他們大多是錦衣衛,並不受外廷控制。新的人事結構走向檯面,慢慢扭轉了世宗的頹勢。嘉靖三年二月,楊廷和眼見“中興”無望,辭官不做。繼楊廷和之後,大學士蔣冕、毛紀,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先後罷官。


▲楊廷和像。圖源:網絡

嘉靖三年六月,張璁秘密入京,嘉靖深夜召見張璁說:“禍福與爾共之,如眾洶洶何?”
張璁答道:“彼眾為政耳。天子至尊,明如日,威如霆,疇敢抗者,需錦衣衛數力士足矣。”
此時,皇權依然伸張,張開了它的獠牙。
七月,世宗成功追尊其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其母“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但是“本生皇考”之外還有一位“孝宗皇考”,這樣便形“兩父”並尊的局面,議禮仍不能結束。
群臣沒辦法了,只能亮出最後一招——“哭諫”。他們聚集在左順門,“撼門大哭”,有人高呼太祖朱元璋,也有人高呼孝宗皇帝,他們渴望這悲痛的聲音可以穿過宮牆,直達皇帝的內心。然而,等待他們卻是廷杖,先後死了十七個人,當然更重要的是對讀書人尊嚴的折辱。在皇權的威嚴之下,所有人都應該低下頭顱。
在殘酷的政治氛圍下,世宗宣佈去掉“本生”二字,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自己不再是孝宗之子,明朝帝王的統序也從武宗一脈轉移到世宗一脈。嘉靖七年六月,《明倫大典》發佈,鬥爭的勝利果實以官方法令的形式出現。興獻王被“追尊獻皇帝,廟號睿宗”,嘉靖帝的母親蔣氏被尊為章聖慈仁皇太后。
或許在這個時候,明世宗才算真正君臨天下。
對於明朝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一個清除武宗敗政、革除積弊的機會。

錦繡人文地理 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

精美深刻,特惠價4.7折包郵,歡迎入手

👇

隨著權勢的擴張,明世宗對舊有的弊政進行了多方革新,如裁革冗濫、革除鎮守中官、限革莊田、初行一條鞭法等等。
松林山上的興獻王陵墓,也迎來了改制。明世宗欽定其為“顯陵”,從王墓升格為帝陵。
或許是對於生父的懷念,或許是為了體現自身的正統性,明世宗對顯陵的擴建幾乎貫穿了嘉靖朝始終。直到他去世當年,陵墓的修建也一直在進行,前後斷斷續續竟然持續了四十餘年。雖然相隔千里之遙,他對於陵寢的建設可謂傾盡了心血。
嘉靖十年,明世宗欽定安陸州置承天府,治鍾祥縣,將其出生之地與北京順天、南京應天相提並論。

他命令工匠按照“天壽山七陵之制”大規模改建顯陵,將陵殿門牆都擴建了一番。顯陵的建築沿著中軸線極為有序地佈列,寶城、明樓、新紅門、舊紅門、神道、御碑樓、望柱、石像生、欞星門在山水間展開,肅穆的塋城、栩栩如生的文武臣像,彎曲的御河……它們疏密有間,顯示出自然的秀美與人工的精巧。


▲明顯陵。圖源:明顯陵文化旅遊景區

但由於本身屬於王墓的升格,所以顯陵和明代其它帝陵又有不同之處。

與天壽山七陵不同的是,顯陵在陵區周圍建有高6米 ,寬1.8米,長3600多米的外羅城,呈現出淨瓶狀,與陵宮區圍牆相對,被稱為外羅城。這是世宗的創造,顯陵之後,世宗為自己修建永陵的時候也加建了外羅城一道,這一做法為後世的定陵所仿效,成為明代帝陵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寶城修建成正圓形,這一變化是後期永、昭、定、慶、德五陵寶城變為圓形的轉折點。


▲內羅城。圖源:攝圖網

像是龍鱗神道,琉璃影壁,內外明塘等建制則屬於明代帝陵的孤例。


▲內明塘。圖源:攝圖網

隨著左順門事件的發生,隨著內閣首輔再度迴歸成皇權的工具,明世宗所能攫取的權力,已經比歷史上絕大多數帝王都要多。對於乾綱獨斷的他來說,對生父的尊崇,對皇權的敬畏,需要表現在實在的造物之上,哪怕耗費國力也在所不惜。
嘉靖二十年,史載“顯陵舊邸工成,約費銀八十九萬七千七百兩”,這還僅僅只是一項工程的造價。時人唐順之在《送柯僉事之楚序》中提到:“顯陵之工,為費巨矣。去年楚大飢,流人聚而藪於承天左右,僵者日幾何人,丘墟之間,刳而市其胔,可謂廩廩。”由於政府的盤剝,楚地的百姓已經無力抵抗天災,不得不割下死人身上的肉拿來販賣。
一方面,顯陵建築規模之宏偉,裝飾之華麗,耗費之大,是不亞於明朝其它帝陵的。另一方面,楚地的百姓卻陷入了繁重的力役之中,已是哀鴻遍野。
《明史》載:“世宗以後,耗財之道廣,府庫匱竭。神宗乃加賦重徵,礦稅四出,移正供以實左藏。”明代積累的各種弊病,本該在煥然一新的世宗朝得到一次革新。隨著權力的擴張,世宗內心的慾望也在膨脹,大明才剛放晴的天空又蒙上了一層烏雲。
其實,明世宗也想過將顯陵遷往北京。大臣夏言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體魄不可輕犯,靈秀不可輕洩,根本不可輕動”,世宗便暫時擱置了這個提議。
嘉靖十七年(1538),明世宗的母親蔣太后去世,留下遺願希望能和興獻王合葬。為了盡孝,明世宗重提遷移顯陵之事,反對的聲音弱了,但是他的內心卻也猶豫起來。他悲傷地說:“奉藏體魄已二十載,啟露風塵,搖撼遠道,朕心不寧。”
這時,前去查看顯陵近況的錦衣衛也帶回了消息,地宮有滲水的痕跡。世宗聽完悲傷不能自已,他想親自回到家鄉拜謁父親和查看顯陵。嘉靖十八年二月十六日,世宗的車駕自京師出發,踏上了南歸之路。這是他當皇帝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家鄉
正如他離開時一樣,車駕之外人山人海,不過恐怕也已經沒有什麼熟悉的面孔了。世宗再次來到興王府,心中閃過少年的時光,而如今物是人非,雙親都已經離他而去。到達的第二天,他便拜謁顯陵,好好地考察了一番周邊地勢,親定了顯陵寶城的圖式。

拋開那些傷感的情緒,世宗依然感受到了衣錦還鄉的快樂,畢竟這是他的龍興之地。他想要在這裡接受群臣的表賀,夏言表示反對,認為回京之後進行表賀為宜,然而嚴嵩卻認為“禮樂自天子出可也”。夏言的話語又讓世宗想起了頑固不化的楊廷和,禮儀的條條框框總是讓他覺得不舒服。這麼一看,嚴嵩便顯得越發的順眼。


▲嚴嵩對明顯陵修建一事多有參與,在明世宗面前刷足了好感。圖源:影視劇照

最終,世宗還是在家鄉人面前展示了一番皇帝威儀。
旅程之中,他作了很多首詩,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陵國南來三月初,雙親欲奠孝躬舒。
訖事出封凝目處,臨邦逈繞漢江渡。
流波若葉千疊茂,滾浪如花萬里疏。
誰道郢湘非盛地,放勳玄德自天予。
故鄉,就是自己心中的盛地!

一個月後,他回到京師,又去視察了本來準備合葬父母的大峪山,突然發現還是故鄉的山水更好。終於下定決心將蔣太后的梓宮歸葬於顯陵。在他親自決定的圖式中,一座“瑤臺”連接父母的寶城,整體呈現出一個啞鈴的樣子。“一陵雙冢”在明代帝陵中也是絕無僅有。

其實,南巡途中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回鄉途中,世宗居住的行宮發生大火,當時近侍遲遲未至,幸虧錦衣衛陸炳冒死打破宮門,將皇帝揹負逃出,才保下一命。這場大火似乎改變了世宗的心態,他極度地渴望長壽與福報,於是更加崇信道教。
解決完父母合葬之事後,心中的石頭落地,世宗便不再視朝,將朝政交給信任的嚴嵩和陸炳二人。後來,二人聯合扳倒了夏言,嚴嵩出任內閣首輔,獨攬大權,從此時開始,內閣首輔越來越像宰相,一直到張居正的出現。
明世宗以外藩入繼大統,伴隨他的是無休止的疲憊,大禮議的爭論、宮廷的暗殺、繁重的朝政……皇位,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一座牢籠,而此時的他無比地想要逃遁,到道教的洞天福地中去,到遠離大內的西苑中去,到祈求長生的幻夢中去。
這一逃,就是二十七年。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病重。
精神上的孤獨和對死亡的恐懼,緊緊地箍住他的思緒,根本無法排解掉。這時候,他想回家了,與其呆在冰冷的皇宮,不如落葉歸根。
他給新的內閣首輔徐階下了一道諭旨,說自己想回承天府看看,拜謁雙親的陵墓,順便取藥服氣。這是他的受生之地,說不定真有靈藥。徐階知道皇帝的狀態,於是極力勸阻,承天府路途遙遠,往返奔波,身體必然不能承受,如果要取藥的話,不如直接派人去取,皇帝就不用費心費力了。
或許,取藥只是一個藉口,明世宗真正想的是到明顯陵見一見父母,好好道別。
後來,世宗又找了一個藉口。此前,承天府發大水,世宗的舊邸和顯陵都受了災,世宗便下令修復。他對徐階說,我聽聞建造一事,有人戕害小民,我南巡是為了順應上天的旨意,保護百姓,必然能夠得到上天的保佑。徐階依然不敢附和,只能強調如今邊境不寧,南方也不安穩,為國事考慮,還是留在京師吧。
在這偌大的皇宮呆了四十五年,他卻從來沒有把這裡當作家。但是,承天的興王府和明顯陵,他永遠也回不去了。
十二月,世宗走到人生的盡頭,他被埋葬於京郊天壽山陽翠嶺的永陵,這座皇陵的規模在明十三陵中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

永陵是世宗的歸宿,但是顯陵卻是定位他這一生的座標,這座特殊的皇陵見證了朱厚熜的即位,也見證了明代世系的轉移;見證了皇權的膨脹,也見證了內閣的嬗變;見證了一個離鄉的少年,以及一個思鄉的老人。

明末,李自成攻破承天府,顯陵難逃兵火。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修復後的明顯陵。圖源:攝圖網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

卜鍵:《嘉靖皇帝傳》,團結出版社,1995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周紅梅:《論明顯陵由王墓到帝陵的嬗變》,《第十七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明定陵發掘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李登勤:《鍾祥明顯陵調查記》,《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鄧濤:《大禮議與明顯陵——兼論湖廣明顯陵對明嘉靖朝政治的影響》,《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 END –
作者丨秦時避世人
編輯丨艾公子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順利收官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看完整版

👇


錦繡人文地理 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

精美深刻,特惠價4.7折包郵,歡迎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