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
我們會發現中國東部的大江大河
幾乎都是自西向東流淌
唯有一條竟以南北走向逐個“貫穿”
包括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在內的
一眾大江大河
它是如此特別
也並非天然形成
而是一條長達1794千米的人工運河
即京杭大運河
(請橫屏觀看,京杭大運河沿線景觀長圖;友情提醒:今京杭大運河仍未全線通航,未經批准切勿私自下水,在已開通遊船的部分河段,可乘船來一場愜意的穿越體驗,製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它橫臥於平原
水中沒有驚濤駭浪
(請橫屏觀看,京杭大運河淮安段繁忙運輸,攝影師@賀敬華)
▼
它流淌于田野
兩岸沒有懸崖峭壁
(請橫屏觀看,京杭大運河蘇州段寶帶橋與現代公路大橋同框,攝影師@丁嘉一)
▼
繁忙時
它千帆競渡
衰落時
它如同被遺忘的角落
(京杭大運河部分河段曾遍地垃圾;下圖為現代化的航運與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同框,攝影師@丁嘉一)
▼
2014年
它與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
共同組成的“中國大運河”
作為全球開鑿時間最早
使用時間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運河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知名運河長度對比,“中國大運河”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王”,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大運河對我們的文明而言
究竟意味著什麼?
今天的我們回望它的過去
又會看到什麼?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大運河運輸的漕糧數量,可以作為衡量王朝權力和穩定程度的尺度;下圖是唐代至清代王朝興衰與運河暢通趨勢圖,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它曾見證眾多王朝的興衰
也曾目睹萬千眾生的命運
公元1271年
元朝定都北京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都城
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腳下
以便同時控扼草原與中原
(公元1280年元代疆域圖,製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於是
(由於當時金中都已被焚燬,元大都在金中都的東北方重新規劃建設;下圖是俯瞰北京周邊地勢,攝影師在河北懷來縣上空,視野穿過北京、天津城區直達渤海海濱,直線距離超過200千米,攝影師@陳肖)
▼
但是此時
長期的戰亂、大量人口的南遷
北方的經濟優勢已然喪失
根本無力供養帝國的龐大都城
而財富日漸崛起的江南遠在千里之外
如何才能解決都城的供給?
(繁華的江南水鄉蘇州 ,攝影師@張晶)
▼
前朝統治者早已給出答案
早在隋煬帝時期
便貫通了以洛陽、長安為中心
連接南北的隋唐大運河
用於向北方供應糧食、軍需
這種水路運輸糧草的方式遠比陸路高效
被稱為“漕運”
如今
元帝國定都北京
從地圖上看
如果修建從江南到北京的運河
將不再需要繞行洛陽
完全可以截彎取直,直達大都
難度似乎要比隋唐大運河容易許多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大運河”路線及始建時間示意,全程最早始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製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大運河的修建者
面對的第一道難題便是
水源
江南水源充沛
華北平原相對乾燥少雨
但北京、山東等地卻比江南的地勢更高
無法從江南借水流向華北
(請橫屏觀看,京杭大運河沿線地勢圖,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在北京
必須尋找水源向南方流淌
元代傑出的水利專家郭守敬
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水渠
匯聚白浮泉等諸多泉水和溪水
(用於鎮守白浮泉的昌平都龍王廟,攝影師@君作刃)
▼
為引入足夠的水量
甚至有意繞行30千米
最終抵達漕運終點積水潭
這便是“白浮泉引水工程”
(請橫屏觀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當時積水潭覆蓋今北京什剎海、後海一帶;明時昌平北部被選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翁山泊段廢棄,製圖@吳昕恬&饅頭/星球研究所)
▼
在山東
則需要尋找水源
分別流向南方和北方
人們從中部山地尋找水源
並設置多個湖泊用於儲水
人稱“水櫃”
明代
在熟悉地勢的當地人白英建議下
於濟寧城北地勢較高的南旺
築戴村壩攔汶河河水
(請橫屏觀看,南旺水利樞紐工程示意,製圖@吳昕恬&饅頭/星球研究所)
▼
再經小汶河至南旺分水口
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
俗稱“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這便是“南旺水利樞紐工程”
(請橫屏觀看,用於攔水的重要設施“戴村壩”,其主體分為三個壩段,高度各有不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在江蘇
沿線較多的湖泊可以為運河補水
但在河湖之間需要設置水閘
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運河之水
(湖泊往往風急浪大,不利於古代行船,所以往往在湖泊旁另挖河道;下圖是江蘇駱馬湖,請滑動查看湖邊運河河道,攝影師@吳亦丹&李瓊)
▼
解決了水源
大運河的修建者
還要面對第二道難題
地勢
京杭大運河北京到天津段
以及山東到江蘇段
均存在數十米地勢落差
不但會讓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
快速流動的河水還會給行船帶來危險
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勢高點
對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
也是相當大的難題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攝影師@吳亦丹)
▼
為此
從元代到清代
人們在沿途設置了數十座船閘
不但可以控制水量、節省水源
還可以通過交替啟閉,形成梯級船閘
幫助船隻向上翻越高點
或向下渡過急流河段
尤其是被稱為“運河之脊”的
山東會通河段
因船閘極多而被稱為“閘河”
(請橫屏觀看,梯級船閘運行原理示意,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而在地勢低平的河段
人們還發明瞭一種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
消減從高處奔流而來的水勢
取代運維複雜的船閘
以河北滄州段為例
有些河段甚至低於海平面
而華北夏季多發暴雨洪水
於是人們在此特意設置數百個彎道
拉長河水的滯留時長
為消減水勢創造空間
人稱“三彎抵一閘”
(航拍河北滄州段的運河彎道,攝影師@吳亦丹)
▼
解決了水源和地勢難題
運河的修建者又面臨第三大難題
穿河
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
與東部五大水系交叉
其中難度最大的便是
頻繁改道、泥沙俱下的黃河
(請橫屏觀看,歷史上黃河較大的改道有6次;下圖是今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溼地,攝影師@王生暉)
▼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時間
也並非像現今這樣穿越山東入海
而是在江蘇奪取淮河河道入海
巨量的泥沙堆出高懸的河床
(黃河“懸河”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由於黃河水面更高
為防止“穿河”時河水倒灌
人們在兩河之間設立大壩阻隔
過船之時或靠人、畜拉動“越堰”
或轉由陸路搬至前面的船上
(“越堰”原理示意,這種方式過壩可謂船過必損,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補船體損傷處,制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此外
為了減輕黃河泥沙淤積
人們還築起洪澤湖大堤蓄積湖泊
再讓湖水流進較窄的河道
這樣便可以利用水流衝力帶走泥沙
是為“束水衝沙”
(“束水衝沙”原理示意,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蓄積的湖水不斷擴大
也造就了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即2000多平方千米的洪澤湖的形成
(不斷加高的水位增加了大堤被沖毀的風險;下圖是煙波浩渺的洪澤湖,攝影師@李瓊)
▼
水源、地勢、穿河
便是修建運河的三大難題
但事實上人們克服的難題遠不止於此
還包括修建各種堤壩
修建用於分流洪水的“減河”等
有了這一系列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才算真正登上舞臺
(請橫屏觀看,明《河防一覽圖》局部,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
而這個舞臺
將為沿線以及整個帝國
帶來前所未有的輻射力
遠超出修建運河以供給都城的初衷
03
輻射
明清時期
從每年開春時節起
數百萬石漕糧、數十萬匹絲綢
數不盡的木料、磚石沿河北上
締造出至高無上的北京城
(京杭大運河北京通惠河段,攝影師@餘明)
▼
但在皇室、朝廷的需求之外
或明或暗的“土宜”
也開始通過運河輸送
(“土宜”即土特產,歷代部分年份“土宜”限額數量變化,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
▼
南北商品不再侷限於當地
而是匯入了以運河為骨幹的
覆蓋近半個中國的貿易網絡
天南海北的商人、手工業者
沿途城鎮的風貌、百姓的生活
紛紛被捲入長河之中
天津
作為海、河聯運的漕運樞紐
從軍事衛所變身為數十萬人口的商業重鎮
(請橫屏觀看,天津最早的水旱碼頭“三岔河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山東臨清
扼守衛河與運河的交匯點
一躍成為與“蘇杭”媲美的商業都會
(兩支運河環抱的狹長高地“鰲頭磯”為當時的臨清地標,攝影師@張政)
▼
位於“運河水脊”的山東濟寧
誕生了“運河第一錢莊”
胡記錢莊
(胡記錢莊所在南陽古鎮的運河風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山東聊城
商人們修建起
全國現存最具代表性的會館之一
“山陝會館”
(會館相當於今天的企業傢俱樂部,請滑動查看更多,攝影師@戚偉民 )
▼
運河與長江交匯的江蘇揚州
數不清的商業店鋪
看不盡的廣陵風光
足足輝煌了上千年
揚州鹽商
更是控制了全國近1/3的產鹽量
鹽商稅相當於國庫收入的1/4
詮釋了富可敵國的含義
(揚州最大鹽商住宅汪魯門宅,建築面積達1700餘平方米,請滑動查看揚州盧紹緒鹽商住宅,圖片來源@陳金廷&視覺中國)
▼
而藉助浙東運河的連接
浙江寧波海河聯運
早在唐宋時期便是外貿重鎮
(寧波老外灘俯瞰,攝影師@傅鼎)
▼
一座座運河城市
從沉寂到崛起、從閉塞到開放
成為明清時期人口最集聚、商業最繁榮的
“一線城市群”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繁華景象,請滑動查看嘉興、淮安、無錫的運河,攝影師@肖奕叄&邱道岑&賀敬華&錢萍)
▼
強勢的商業活動
衝擊著人們的重農觀念
手工業蓬勃發展
(揚州玉雕是當時玉雕工藝最強的地區之一,請滑動查看無錫惠山泥人、臨清貢磚,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楊虎&視覺中國)
▼
“絲綢市鎮”遍佈江南
機杼之聲通宵徹夜
(“湖絲”為明清時期貢品;下圖為湖州南潯古鎮,攝影師@潘銳之)
▼
明清時期
全國八大鈔關
大運河包攬其中七個
稅收最高時佔總額的90%
堪稱舉世矚目的
“財富之河”
與此同時
大運河也是當之無愧的
“文化之河”
它讓南北的融合更加密切
北方的城鎮
有了波光橋影的似水柔情
(山東棗莊臺兒莊古城飛雪,攝影師@李瓊)
▼
南方的美食
因小麥種植區的擴展
有了頗具特色的吃麵習俗
(美味的鎮江鍋蓋面,請滑動查看運河沿線其他美食,北京烤鴨、揚州炒飯、西湖蓴菜魚圓、京津炸嘎吱盒、滿漢全席,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周勃典)
▼
豐富的世俗生活
推動文學的繁榮
明清時期的市井、言情小說
上百部與運河城鎮有關
(請橫屏觀看,聊城東昌古城,明清小說《老殘遊記》《聊齋志異》中曾以其為故事背景,製圖@饅頭/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巡演河上的戲班
融合各地元素
各類劇目紅遍全國
(江蘇淮安的京劇演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帝王權貴、文人墨客、外國使臣
皆通過運河遊歷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在遊記中詳盡描述著
元代運河的恢弘壯麗
( 公元13世紀,馬可·波羅來到杭州稱其為“世界上最美麗、最優雅的城市”,下圖是杭州西湖,攝影師@朱露翔)
▼
遠渡重洋的蘇祿國國王
攜340多人的使團
經運河北上南下
(蘇祿國在今菲律賓,蘇祿王葬于山東德州;下圖是蘇祿王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清朝皇帝康熙、乾隆
通過運河下江南
留下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康熙曾六下江南巡視水利;下圖是揚州天寧寺行宮,特意為皇帝入住而建,請滑動查看更多,攝影師@潘銳之&李瓊)
▼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大運河無盡的繁榮背後
衰落的種子也已經深深埋藏
持續千年的漕運制度
一方面代表著
元明清中央集權的強大力量
另一方面也代表著
封建帝國的僵化
事實上
最先修建京杭大運河的元代
居然大部分時間都以海運為主
向華北運輸漕糧
(天津是當時重要的海運樞紐;下圖為今日的天津海港,攝影師@廣飛)
▼
其中的考量包括
從唐宋以來
中國海上運輸的技術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海運有著可靠的保障
而大運河卻面對時通時堵的不確定性
自大運河誕生起
大自然從未放棄奪回自己的領地
缺水、淤塞、決溢、洪澇、改道
意外總是不時到來
(請橫屏觀看,如今淮安運河上密集的船隻,攝影師@賀敬華)
▼
這也意味著
當成千上萬艘漕船
擁擠在河道中時
任何耽擱都會引起連鎖反應
(荷蘭,彼得·馮·霍姆的旅行日誌)
▼
“一夫大呼,萬櫓俱停;一舟遭觸,數舟並壞”
同時
維護大運河的運行
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看似設計精巧的船閘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限制下
使用非常繁瑣
為節省水量
必須聚集更多船隻才會啟用
通行效率有限
(揚州段運河上的邵伯船閘,攝影師@潘銳之)
▼
運河周邊本用於農田灌溉的水系
往往優先向運河供水
以保障運河通暢
遇到運河遭遇洪水之時
旁邊的農田又是首當其衝的洩洪區
因維護運河而不斷蓄積
水位加高的洪澤湖
也嚴重威脅周邊城池的安全
(位於洪澤湖畔的明祖陵被吞沒於湖水之中長達300餘年;下圖是雪後京杭大運河,攝影師@吳亦丹)
▼
其他高昂的成本
則來自於龐大的運維大軍
以明朝為例
每過數千米便配有1名挖泥工
是為“淺夫”
每座水閘
配數十人起降水閘
是為“閘夫”
過閘翻壩
還需人力輔助
有時一艘船用人便多達數百
是為“縴夫”
缺水的山東段
還要徵派上萬民夫開發水源
是為“泉夫”
以及多達10萬餘人
直接負責運輸的
“運丁”
(大運河蘇州吳江古纖道,攝影師@江南君z)
▼
在這些勞力、運丁之上
則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
林林總總高達數十萬人
(漕運總督是統管漕運事務的最高級官員;下圖是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攝影師@潘銳之)
▼
漕運體系之外
還有各種配套機構
包括驛站、造船廠等
以及戶部、工部、兵部協同管理的人員
(請橫屏觀看,大運河沿線的高郵“盂城驛”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攝影師@李瓊)
▼
明清時期
不斷有人提議將河運改為海運
但多數時候都未能實施
一方面
統治者傾向於用嚴厲的海禁政策
壓制開放海洋可能帶來的任何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反對聲則來自漕運官員
他們認為大運河
“藉此為衣食者,不啻[chì]數百萬人”
但百萬漕工的利益
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冠冕的說辭
這些官員所代表的其實是一個龐大的
漕運利益集團
從向百姓徵收錢糧
到運轉輸送、再到河道治理
各種名目盤剝巧取
運送漕糧的有辛苦費
查收漕糧的有驗米費
層層勒索司空見慣
(清,黃維夢《停漕論》)
“聚胥吏無數之蟊賊,耗國家無數之開銷”
但是
任誰又能阻擋時代的鉅變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
西方歷經文藝復興、工業革命
即將從海上襲來
曾經的最強帝國
如今宛如百病纏身的巨人
根深蒂固的僵化、腐朽
已無法自我修補
只有打碎它
公元1851年
太平天國之亂爆發
在運河沿線展開激烈爭奪
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公元1855年
黃河於河南銅瓦廂決口
在山東張秋將運河攔腰斬斷
動盪中的清廷放棄了修護
公元1876年
吳淞鐵路正式通車運營
吹響了中國鐵路時代的號角
公元1901年
清政府宣告停止漕運
千年漕運史合上了最後一頁
而運河沿線
百業凋零、人口銳減
極致的繁榮,迎來“極致”的墜落
大運河也從此被扔在
歷史的角落裡
許多河段垃圾遍地、臭氣難聞
連為它申遺的工作人員
都曾發出質問
“面對那已經流淌了兩千多年,曾經為中國作出巨大貢獻,而今卻殘破、部分段落甚至消失的大運河,我們有充分的自信嗎? 為此我們想展開一次討論,問一問:'大運河憑什麼申報世界遺產?”
其實
無論它千帆競渡
還是平靜流淌
亦或是被大眾遺忘
都不能磨滅
它對中國的深刻影響
在新的世紀裡
我們重新審視它的價值
進行全面的治理
建起先進的樞紐
賦予全新的使命
打造擁有眾多溼地的
運河生態大走廊
專門設立六大運河博物館
銘記前世今生
京杭大運河已重新全線通水
雖然它的政治、經濟功能大為減弱
但正因如此
才使其擺脫了功利性的外表
讓那些思想、情感、記憶等內在美好
獲得了表現的可能
只要去看看
運河邊的茶社、戲臺
橋上悠閒的行人
以及遠處盛開的鮮花
便知道
它的強大、它的脆弱
它的繁華、它的衰落
它踏過的時光
與它即將踏過的時光
都已平靜地
活在了兩岸人民的魂裡
[6] 鄒逸麟著. 舟楫往來通南北 中國大運河[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10.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順利收官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看完整版
👇
錦繡人文地理 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
精美深刻,特惠價4.7折包郵,歡迎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