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誕生
20世紀初期,電車的鈴聲第一次在北京街頭響起。人們奔走相告,電車來了!
這條有軌電車線從永定門開始,一直到到馬家堡,全程15公里長。讓大夥兒失望的是,線路是洋人修的,並不屬於中國人。不久後,義和團運動爆發,線路和電車都被損毀,人們對電車的那點念頭也被掐了個乾淨。
然而,呼嘯而過的電車還是勾起了國人的嚮往。籌辦自己的有軌電車,成了時人的夢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又一次按下了暫停鍵。直到七年後,北洋政府代表才在“北京有軌電車合同”書上籤下名字,帝國主義又使上了絆子,拿股份、設備變著法兒為難中國。
這一折騰就到了1924年,這年12月,北京第一輛有軌電車才衝破阻礙,艱難地駛上北京街頭。因為有軌電車車頭掛了一隻銅鈴鐺,行駛時鈴鐺會發出響聲,市民為它起了一個名字“噹噹車”。大夥兒的出行卻沒有改善多少。因為此時電車線路只有一條,從前門經西單、西四、新街口到新直門,里程數只有9公里不說,往返的電車更是僅有10輛。
更棘手的問題接踵而至。純進口的設備採買、政府的苛捐雜稅,再加上高昂的票價沒幾個人能掏得起,電車公司收入寥寥,很快入不敷出。也是因為票價高昂,即便是到了1929年,北京市的有軌電車線路已經發展到了6條之多,人們卻還是選擇人力和三輪車出行,搭乘電車的客運量不到兩成。迫於無奈,難以為繼的電車公司發行了一百五十萬元的公司債務,還在敬告全體工友書中無奈痛訴:“股東從無紅利或官利可分,對外積欠債甚巨。”
這卻觸發了新變革。1935年,眼見電車公司營收艱難,主要股東之一的北平市長袁良決心另起爐灶,他一咬牙從外國銀行借來款,一口氣買了30輛舊卡車,籌辦起北平汽車公司管理處,這也成為北京公共汽車業的前身。據記載,當時一共開發了4條運營線路,涵蓋北京的東四、虎坊橋、鼓樓等地點。只可惜,彼時家國正蒙戰火,日本鐵蹄的侵踏讓北平舉步維艱的電車與公共汽車事業雪上加霜,公共汽車曾三次停業,電車也被迫陷入停滯。統計顯示,到1945年8月,電車已有的6條線路已有4條被迫停駛,甚至有時偌大的街區裡,只有1輛電車艱難開行。日本投降後,北平電車與公共汽車也未能迎來希望曙光。據說,當時的市內交通成為官僚標榜特權的交際場,一些美蔣軍的汽車在市內橫衝直撞,傷人毀物,僅在1947年一年間,撞毀電車的事故就多達203起,甚至一個月內就有40輛電車需要維修。電車公司不敢追究權貴罪過,換來的自然是變本加厲的虧損。
好在,北京公共汽車事業的生機即將到來。
想做“自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掀開時代的新篇章,也為北京公共汽車事業的發展開拓出溫暖的成長土壤。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北京電車廠工人就完成了百輛有軌電車修復任務,名為北平解放號、北平生產號、北平人民號和北平勞動號的電車整裝待發。
媒體對有軌電車修復工作的報道。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儘管這些電車因國民黨特務的陰謀焚燒殆盡,新中國卻已然大踏步地邁開了興辦公共交通事業的步伐。許多行業的人才緊緊團結在一起,只為了一個目標——發展中國自己的公共交通事業,讓首都的公共汽車順利駛動。
北京公共汽車公司修理廠副廠長朱臨邁出了第一步。彼時,剛成立的新中國經濟困難,能源行業剛剛起步,汽油和柴油供應極為緊缺。為了保障日常公共交通的運行,大多數公共汽車被迫安裝木柴爐,用木柴燃燒的煤氣代替汽油,為公共汽車供能。然而,這不僅消耗了大量木材,更是增加了運營成本。
1950年,副廠長朱臨經過深思,終於想出解決辦法,帶領職工成功研製“煤氣發生爐”。有了這種爐子,煤塊從爐口加進去,爐箅子下裝有鼓風機,點爐時手揺鼓風機,爐子升起有紅煤後,蓋緊爐蓋,使其在缺氧情況下產生煤氣,便能為發動機供能。此時五一節即將來臨,為了紀念此番進展,北京公共汽車公司乾脆為這種煤氣爐取了新名字——五一煤氣爐。一年後,工程師李丹又設計出了“控溫式煤氣爐”。這一時期,頂著汽包出行的公共汽車成為了不少北京市民的日常記憶,有位作家就在隨筆裡回憶道:“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公共汽車變大了,也沒有大鼻子了,可是在車頂上有一個黑色的大氣包。那是煤氣包,代替汽油當燃料,汽車才能跑。”
當然,人們對公共汽車的期待與想象遠不止此。
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有軌汽車在那段艱辛歲月擔起了市民出行的重擔,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手後,有軌電車運營不斷改善,在1952年底北京市已經擁有175輛有軌電車,早期“車少人多”的局面大為改觀。
然而,人們還是發現,有軌電車存在先天缺陷,不僅需要鋪設鐵軌佔用城市道路,而且既有線路老化嚴重,維修費用巨大。1959年,在市內馳行近四十年的有軌電車迎來了自己的謝幕時刻。
與之相應的,是無軌電車的亮相。
1955年,北京無軌電車研製工作正式啟幕,經過一年的技術攻堅,1956年10月,國產第一輛“北京一型”無軌電車試車成功。有人在日記裡寫道:“取而代之的是無軌電車。而馬路上的軌道也由地上飛在了天上,變成了兩根天線,而汽車的兩條天線像觸角一樣,接觸上它,汽車就跑起來了。”
資料記載,當時的無軌電車從動物園開往朝陽門,共設置21站,每三站為一段,全線共為七段,平均站距0.537公里。較有趣味的是,當時票價按照一段4分,二段7分、三段9分設計,逐步遞加。定價者更是充分考慮到了首都民眾的熱情,避免因為無軌票價低於汽車票價,“將汽車乘客吸引到無軌車上,造成擁擠現象。”
1957年北京無軌電車線路圖。來源/陳樂人主編、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
首都的公共汽車也不甘落後。1957年,北京客車制配廠試製成功“57型”國產公共汽車(BK640型),公共汽車全靠進口的歷史被徹底扭轉。
北京BK640型公共汽車。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差不多同一時期,一位從齊齊哈爾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青年興奮地來到北京。
公交車駛過天安門時,坐在車上的他激動地朝窗外探望,然而那時技術有限,公共汽車的內部空間相對狹窄,身高超過一米八的他必須低頭彎腰,勉強才能把天安門看個七七八八。如此不愉快的乘車體驗中,青年下定決心,一定要設計出一款車廂寬敞的公共汽車,讓國人能在車上把天安門看個清楚。
在當時,這樣的設計理念是相當超前的。青年卻說幹就幹,從1963年開始,他足足手繪了三十個車身造型方案,拿不到油泥模型,便就地取材,自己用陶泥製作。經過一年鑽研,終於設計完成。他便是中國紅旗汽車設計師賈延良,由其設計的BK651型黃河牌公共汽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飛馳在北京街頭。這款寬大、敞亮的公共汽車採用了紅黃主色調,以確保行駛在當時灰牆灰瓦的北京市內更為醒目和安全。根據記載,直到1975年,這種大型客車累計生產358輛,其中一部分甚至駛出國門,被援助到了坦桑尼亞。
北京BK651型黃河牌公共汽車定型照
1976年,新的突破再次實現。
北京汽車修理公司試製成功黃河牌鉸接車,車身採用紅白相間的色調,它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黃河通道。面世後,黃河通道成為20世紀80、90年代北京公交的主力車型。
在當時留下的老照片裡,就有這樣一幕。女乘務員穿著棉襖,將一大桶熱水舉過肩膀,倒水“溫缸”。這成為了上世紀末北京公交的特殊記憶。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它也在等待著新的故事。
20世紀80、90年代的大型鉸接公共汽車
首部紀錄北京公交百年曆史的電影《一路幸福》海報
參考文獻:
劉霆燕編著,北京的交通,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陳樂人主編;北京市檔案館編. 北京檔案史料 2005.4[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5.
北京市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文獻編纂學教研室編. 北京電車公司檔案史料 1921-1949[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
劉一達著. 壇根兒[M].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2
T234大道奇、“黃河通道”……回顧北京公交百年史,你還記得它們嗎?,北京晚報,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6286933781164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