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蝦一拳打出2萬℃高溫,比太陽表面還高,為啥它自己沒事兒?

螳螂蝦一拳打出2萬℃高溫,比太陽表面還高,為啥它自己沒事兒?

轉載自 瞻雲(zhanyun2028)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上面這個東西吧?
打火機電火花發生器,產生的電壓高達20000V,也沒聽說誰被它電死了。
螳螂蝦出拳時,可以產生2萬℃的高溫,遠遠高於太陽表面溫度。
它之所以不會傷害自己,其實和電火花發生器不能電死人一樣……


01

孔雀螳螂蝦一拳的力量,高達400~1500N ,足以擊碎貝殼,擊斷螃蟹的大鰲。


如此大的力量,相當於它自身體重的2000多倍,甚至相當於成年人類的臂力。
如果人類的力量和體重比值,能達到螳螂蝦這種程度,將有多達100多噸重的力量,能夠一口氣舉起這個東西:


其實正常人類的力量,也足以輕鬆壓碎螃蟹。
那為什麼螳螂蝦只能擊斷螃蟹的大鰲,而不是完全擊碎呢?
根本原因就是, 持續的時間太短了。
無論螳螂蝦還是手槍蝦這種,依靠瞬間爆發力的,雖然力量都十分的驚人,但由於作用時間極短,破壞能力也僅僅只能殺死一些小魚小蝦。

手槍蝦的攻擊方式
和螳螂蝦有著明顯區別

螳螂蝦的出拳時間,短至5ms。
需要慢放,才能看清楚它們的擊打細節。
螳螂蝦中的天花板,孔雀螳螂蝦的確有擊碎指骨的能力,但這也就是上限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出拳力量足夠大,所以能在短短几毫秒的時間內,讓拳頭加速到80km/h,也即22.22m/s,期間產生的最高加速度,達到100000m/s^2。
如此短的時間,如此高的加速度,螳螂蝦是如何做到的?


02

其實,螳螂蝦的出拳,類似於弩機的發射。


它們的附肢相當於一個彈簧系統,當附肢收縮時儲備彈性勢能,然後再用類似於門閂的開關進行控制。
當需要出拳時,神經系統僅僅需要控制這個開關,調整方向,拳頭就會自動彈射出去。
螳螂蝦的小拳頭,按照5g來算計,我們容易計算出,它一拳的巔峰動能為:
也就是說,它出拳的能量僅僅只有1焦耳左右。
1焦耳的能量太低了,人體一秒鐘消耗的能量就多達100焦耳。
不過這一拳是在幾毫秒之內打出。
這個過程的功率,高達200~300W。
雖然這個功率已經不小了,但並不足以在局部地區出現匹敵太陽的高溫。


03

螳螂蝦是如何做到一拳打出2萬℃的高溫呢?
秘密就藏在擊打的細節上。
螳螂蝦擊打的整個過程發生在數毫秒內,但其實,擊中獵物的瞬間作用力,發生在更短的時間內:


在3ms的出拳時間內,孔雀螳螂蝦對獵物產生了兩次力量衝擊。
每一次的作用時間都僅僅只有50μs:

孔雀螳螂蝦出拳打擊的整個過程

這樣擊打在獵物身上的一瞬間,功率便高達2萬W。
即便考慮到一些能量損失,也有1萬W左右。
這2萬W的功率,擊打的極小範圍內,足以瞬間產生小範圍的高能超聲波,從而發生空化作用,形成瞬間的氣泡。


這些氣泡膨脹變大後,又會在壓強的作用下(或者接觸壁面),一瞬間崩塌。從而在局部空穴中產生高壓、高溫。
崩塌過程,壓強足以產生上千個大氣壓,超過5000℃的高溫。


04

空化作用產生的高溫高壓,甚至還會進一步發生多種化學和物理反應。


雖然空化作用,已經能產生如此高的溫度,但也沒有達到2萬℃。
螳螂蝦能打出2萬℃高溫是因為,是因為在發生空化作用的同時,還出現了聲致發光。
聲致發光的必要條件是水中存在氣泡。
無論自然水域本身存在的氣泡,還是因為空化作用而產生的氣泡,都可能成為聲致發光的條件。
螳螂蝦擊打過程中,空化作用和聲致發光是一個連續發光的過程。
這個過程產生的衝擊,就是螳螂蝦擊打時,對獵物造成的第二次衝擊。
第二次衝擊的力量,最高可以達到第一次衝擊的2.8倍。但平均來說,只有第一次衝擊的50%。
雖然平均衝擊力更小了,但聲致發光的過程,卻足以讓空穴內的氣體等離子體化,電離內部的惰性氣體 。
如果水中存在單一的氣泡,氣泡會出現週期性的壓縮和外擴,從而不斷髮出光來,併產生超高溫度。
每次閃光的時間,短至皮秒級別。

聲致發光的過程

當然,對於有著眾多氣泡的自然水域,並不會出現這樣的週期性變化,僅僅出現一次性的發光。
能量密度,決定著它的發光強度。
一些螳螂蝦在擊打獵物時,可以觀察到聲致發光現象。


氣泡的能量密度越高,產生的聲致發光也越強。
按照螳螂蝦擊打過程中,對局部區域作用的能量密度,也的確足夠產生聲致發光。
聲致發光強度和能量密度的關係:


通過瑞利-普萊塞特方程 ,可以求得聲致發光的溫度。

聲致發光的最低溫度達到2萬K,最高可以達到幾百萬K。


05

總的來說,能量對物體的破壞程度,主要看能量密度。
而破壞範圍有多大,主要看能量總量。
對於螳螂蝦自身來說,雖然它的拳頭受到的能量衝擊密度最高,但很明顯在古老的進化旅程中,它們的拳頭進化出了至少能承受十幾,甚至幾十Mpa的能力。
而對於1焦耳的總能量來說,自然也不會對它的整體造成什麼危害。

參考來源:

[1] Patek S N, Caldwell R L. Extreme impact and cavitation forces of a biological hammer: strike forces of the peacock mantis shrimp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5, 208(19): 3655-3664.

[2] Flannigan D J, Suslick K S. Plasma 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single-bubble cavitation[J]. Nature, 2005, 434(7029): 52-55.

[3] Leighton T G. Derivation of the Rayleigh-Plesset equation in terms of volume[J]. 2007

 

喜歡這篇,點我關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