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大夫,正拿著“中醫”的金飯碗討飯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是林志欣,很高興得到蔡校長的邀請,成為咱們行醫班的引路人之一。

我是一個鐵桿中醫粉絲,也是一個在中醫領域裡耕耘了16年的醫館經營者。2007年,我進入中醫行業,開始經營第一家中醫館,至今,創辦並經營的純中醫館有將近十家。

曾經有個非常受人敬仰的中醫前輩跟我感慨——如今“中醫學術”傳承面臨困境,導致中醫裡很多非常好的醫術未被挖掘出來。我們這代中醫人,就如同拿著“中醫”的金飯碗在討飯。

“醫術”傳承與弘揚,確實是導致中醫人才發展困境的問題之一。但站在一個醫館經營者的角度,我還看到了很多中醫大夫其他的困境。

01

三種醫生的困境

醫館經營的重要工作就是選擇、留住、用好、激發醫生,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遇到三種醫生的困境:


1、初出茅廬,已經或即將獨立坐診的青年醫生。

很多青年醫師在剛臨床的前幾年,會遇見眾多困難,如醫術不自信、體制外執業不知道如何冷啟動(快速獲得第一批病人)、體制內執業對未來發展迷茫等等。


沒有信心,沒有方向,沒有方法,更沒有目標。

雖然經歷了八九年的科班教育,但因為中醫師徒傳承機制的缺失,缺乏領路人,許多青年醫生在剛開始臨床的前幾年,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快速破局。只能安慰自己——慢慢熬,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多沉澱沉澱就好了。

2、行醫多年,醫術合格甚至不錯的醫生,患者量並不多,門診量被困在一個瓶頸裡始終無法突破,未能飽和。


我發現大部分醫生應對這類困境的方式,一是努力提高醫術,認為只要我醫術足夠高,就不會缺病人;二是中醫需要時間慢慢沉澱,你做得時間長了,自然就越來越好。

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很多人五年前門診量10人次每天,五年後依然10人次每天。


3、門診量穩定,即將飽和甚至超負荷的醫生。


每日疲於臨床,行醫成就感與獲得感逐漸減弱,甚至有部分醫生開始麻木,在臨床上找不到青年時的興奮點,也不確定未來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感覺把病看好,病人多起來,就可以了,缺乏長遠的規劃。

這些困境形形色色,因為每個醫生面臨的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我遇到醫生中,對於這些困境最常見的歸因是——醫術不夠高,沉澱時間不夠長,外部環境不夠好三個方面。

但我今天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我認為很多醫生的困境,歸根到底,是因為缺乏經營中醫的思維,被困在自身的認知誤區之中,無法清晰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策略。

02

什麼是經營中醫?

聽到經營中醫,大家腦海裡浮現的是不是廣告營銷、宣傳引流這些詞?這其實是大家對經營的誤解。


經營,其實是一個現代管理學概念,是企業或個人根據自身的資源狀況和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戰略性地規劃和部署企業的長期發展,為了實現其長期目標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 

說句人話,經營就是你要立足於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界定正確的事情,並制定計劃、統籌資源把事情做對,最終實現目標。

經營有什麼特性呢?第一,要面向市場,以“客戶為中心”。第二,要有擴張性,抓住機會,要積極進取。


我們中醫人呢,多數比較低調而內斂。我們在行醫過程中遇到困難,常常先向內求——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覺得自己“醫術不夠高,療效不夠好”,然後各處學習,滿心都是中醫,執著而又可愛。中醫思維是向內求,而經營思維是內外合一,既要強化內功,也要重視並全力調動外部資源。


因為兩者思維的差異,導致很多醫生對經營的思維和方法不屑一顧,甚至部分醫生認為,醫術之外的任何行為都是歪門邪道,不值一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經營,不是鑽營,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醫的方法和訣竅。它的內核是“仁心”,是治病救人,而不是逐利。


要想成為明醫,需不需要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規劃?我當前的瓶頸和問題是什麼?專長、能力和資源又有哪些?……每一箇中醫師都是一個“產品”。有人把一手好牌打爛,有些人卻能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經典。對自己這個“產品”的不同的理解、定位,就會有不同的目標期待和行為,最終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要想做好醫療,是不是一定要讀懂病人?病人為什麼就醫和轉介紹;為什麼會傳口碑;為什麼有人明明療效不錯,但治到一半就不來了……

要想實現個人價值,是不是得理解外部的競爭環境?後疫情時代,如何利用線上資源獲取流量?為什麼義診轉化率常常不高?青年中醫如何定位,才能快速積累起第一批忠實患者?怎麼培養自己的鐵桿粉絲……


能否回答出上面的問題,行醫成長之路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要明白,一個醫生的價值是市場決定的,通俗點說,是這個醫生的病人和病人量決定的。但醫術高低和病人量有關係,但並不等同。病人認同一個醫生是多維度的。

經營中醫,實際就是界定你的行醫戰略在我們醫術合格的前提下,獲得更多患者的認同,從而實現自己和社會價值最大化,實現中醫、中醫師、病人的三方共贏。


03

不要做空有醫術
卻無法兌現價值的醫生

就如蔡校長所言,中醫師首先是一個職業。一個醫術合格的中醫,就應該獲得社會的認同,也要能夠過上相對不錯的生活。

醫生也是人,也要養家戶口,也要承擔家庭責任,在這個啥都要錢的年代,醫生通過醫術治病救人,獲得應有報酬,養家餬口,天經地義。

即便是青年中醫,也應該有一份合理的收入,能夠養家餬口,不求大富大貴,但至少也得是小康、中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得有品質和保障。

如果你通過十年寒窗,四處拜師學藝,醫術水平還可以,卻依然需要慢慢沉澱,有時候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只有等變成老中醫之後,才能體現價值。那麼,一定是你自身的問題!

我見過很多青年醫生因為價值得不到體現、也熬不起這個時間,被迫選擇放棄中醫。

我也見過很多醫生被困在一個瓶頸,遲遲突破不了,在中醫裡找不到存在感,在病人裡找不到存在感。

以前我認為是中醫行業成才週期太長的原因,但到了今天,我認為是中醫人本身的問題,很多人只學到了醫術,卻沒辦法去兌現價值。


作為一個醫館經營管理者,我有責任幫助更多好醫生被患者看見,實現他們的價值。


因此,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帶著這份執念,嘗試引導我身邊的醫生重新認知“自己”,深入瞭解“病人”,再到一起摸索、打磨具體經營中醫的方法竅門。

到2022年初,除了有的醫生因離職而中斷了幫扶外,已經有近40位願意改變自己的中醫師,用這套經營中醫的思維和方法,實現了短期內門診量的大幅度增長。最高者甚至在三至六個月左右增長了3-5倍門診量,且病人的複診率、口碑轉介紹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這便是《行醫訣竅三板斧》這個課程的實踐來源。

我希望這些經營中醫的經驗,能夠幫助更多中醫人打破行醫困局,實現門診量增長,得到患者尊重,體現個人價值。

有些方法,或許還做不到盡善盡美,但我願與各位同道一路同行,一起探討、優化經營中醫的方法論。

行醫戰略,不僅僅思考我們未來要做成為什麼樣子的醫生,更要去思考——我們今天做什麼,才有未來。


3月10日(今晚)19:30

我們邀請了林老師直播加餐

本次校友直播限時公開,抓緊預約↓

↓長按識別二維碼,一起提升門診經驗能力↓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整理自《靈蘭行醫進階班》開學講話觀點/林志欣丨編輯/個個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