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34歲研究生悲劇曝光:好學生心態,正讓孩子淪為最慘的軟柿子

遼寧34歲研究生悲劇曝光:好學生心態,正讓孩子淪為最慘的軟柿子

作者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ID:tree2050)



這段時間,網上有個詞特別火,叫:好學生心態受害者。

乍一聽,可能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又莫名其妙。

好學生心態是啥?既然是好學生,又為什麼會受害?

根據豆瓣小組「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小組」的說法:

“好學生心態是人們為了完成上級期待而努力改變自身,成為他人眼中的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情緒態度合稱為好學生心態。”

(“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小組簡介)

比如聽話懂事、學習勤勉、對自己要求高,特別害怕出錯……

一旦言行不符合外界的期待,就會過度反思自己,陷入精神內耗中。
生活中,我們教育孩子,也往往會以成績、是否聽話來評價一個孩子。

但步入社會後,它們會從光環變成枷鎖,困住孩子前行的步伐。

太守規矩的好學生
社會上更容易吃虧

前段時間,被曝光拖欠員工工資的張蘭,直播回應說了這麼一段話:

“再也不招低學歷小野孩了,野孩子太容易隨著企業的發展膨脹。”      
   
“還得招高學歷的孩子,心態好。”
(張蘭的直播發言)
當時好多人都說,張蘭用詞不當,情商太低。

我跟朋友聊起這件事,他卻覺得:張蘭是“話糙理不糙”。

他原話是這麼跟我說的:

“為什麼公司要喜歡招聘高學歷人才?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能力,另一方面,一個孩子能過關斬將,闖過中高考,不光是肯吃苦,肯努力這麼簡單。

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尊師重道,極其遵循規則。

他們大多數比較聽老師父母的話,走規劃好的路。

換句話來說,一個能大學順利畢業的人,本身就通過了“服從性測試”

這樣的人招聘進來,執行率高,穩定性高,才符合公司的利益。”

圖片來源:電影《少年的你》

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自然也會成為老闆眼中的好員工。

但這樣的三好人士,過得卻並不一定幸福。

還記得那個被導師壓榨至過勞死的研究生謝鵬嗎?

他明明可以準時畢業,畢業論文也已寫完。

老師卻以修改論文為由,捏著他的畢業資格,讓他一直替自己幹活。

工作上,他替導師承擔了大量的工作:找資料、寫課題材料、做PPT……

甚至為了順利畢業,還得自己倒貼費用做研究。

生活上,他就像個隨叫隨到的保姆一樣:燒水、跑腿、掃辦公室……

一臺機器這樣不停歇的工作,都會磨損故障,更何況人呢?

謝鵬與朋友的聊天記錄截圖。謝鵬家屬供圖。

謝鵬也曾因為心臟不適,向老師請假,卻被導師殘忍拒絕。

最後,他因為太過勞累,凌晨2點半猝死在了自習室,再也沒醒過來。
據他的家屬說:

“到他臨死的那天凌晨兩點半還在寫那篇論文,也是給他師兄寫的。”
         
當時看到這則新聞,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不反抗呢?

可能就是因為,從小到大,他已經習慣了乖,習慣了聽話。
借用瑞士心理學家米勒的話說:

“聽話教育” 破壞兒童的意志,以便將他們塑造為馴服、聽話的人。

讓他面對成人壓倒性的力量和權威,沒有開口的餘地,甚至被剝奪了知覺,他們是無力抵抗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長成大人,心理上依然是當年那個無助的孩子。

他沒有反抗意識,就沒有自我保護,只能一次次妥協,折磨自己。
那些太乖順的孩子
通常會更陷入內耗

大約在2年前,我看過一部職場綜藝,叫《令人心動的offer》。

它講得是8個實習生,在律所通過一系列考核,爭取2個工作名額的故事。

在面試環節,有一個叫賀鑫磊的女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履歷相當優秀,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又在人大讀了研究生,很符合公司的要求。

但最後,這個女孩還是落選了。

原因就在於,她時常處於一種猶豫不知所措的狀態。

當面試官問她:你在找工作嗎?她說自己已經考取了公務員。

面試官不禁好奇:那你拿到offer,還去做公務員嗎?因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路。

她面露難色,十分糾結,根本沒想好自己要做什麼。

因為考公務員,是父母對她的期許,且比她自己的想法要更重要。

當面試官再次詢問父母的意見起多大作用的時候,她又承認:要佔 60%。

哪怕學了這麼久的法律,哪怕已經來到了律師面試現場,她依然是左右搖擺的。

這也是“好學生心態”的另一大後遺症:

喪失獨立思考能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心理學上,有個“人格面具”的概念,可以解釋他們這種表現。

它的意思是:人會出於自我保護,把真實的內心掩藏起來,表現出來不同的形象,藉此融入環境中。
“好學生”們身上戴的就是這樣一張面具。他們乖巧,聽話,從不忤逆,靠扮演另一個角色,來迎合他人。

圖片來源:電視劇《風平浪靜的閒暇》

這張面具,的確讓好學生們在學生時期贏得了掌聲和讚許。

而它的壞處就在於,戴久了,人就難以面對真實的自我。

但一個人只有滿足了自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價值感。

因此,成年的好學生們,會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在外人的期許和自己真實的需求中搖擺不定。

(何炅在節目中談論自己的童年)

在豆瓣小組「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小組」,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連換頭像,他都要琢磨半天,生怕破壞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自己跟自己打架,本身就特別耗費心力和腦力。

這就是從小優秀的好孩子們,長大後越活越懦弱,越活越累的原因之一。

什麼樣的孩子
更容易有“好學生心態”?

其實,不是所有優秀的孩子都有“好學生心態”。

有些孩子可能優秀,自信有主見,內心強大,心態鬆弛,性格開朗。

但有些孩子,自己已經做到滿分了,但還是怕出錯、怕失敗、怕批評,腦子裡總緊繃著一根弦。

造成這兩種心態的,是他們截然不同的心理動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曾經提出過一個自我價值理論。

他認為,人面對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往往具有兩種動機:

一種是追求成功的動機,即追求成功帶來的自豪感和滿足感等積極情緒。

一種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即避免失敗帶來的挫敗和不如他人等負面情緒。

根據這兩個維度,孩子可以劃分成4種類型:

我們說的“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往往是低趨高避類型的孩子。

他們其實沒有旺盛的求知慾,也沒有特別大的進取心。

拼命努力學習,只不過是怕失敗後,看到父母和老師失望的目光。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那個高考後留下2800字遺書,跳河自盡的少年小斯。

他曾在自己的遺書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自己可能並沒有多少志氣,也沒有想成為多偉大的人。

學到知識本身,並不會讓他開心。他放不下的只是別人眼中“學霸”的光環,希望能讓父母為之驕傲。

圖片來源:電視劇《龍櫻》
其實不管出於什麼動機,孩子能上進就是好事。只不過這種建立於外界的自我價值感,是極其不穩定的。

孩子們只有不斷給自己加碼,事事做到最好,才能獲得安全感。

但誰又能保證自己總是優秀?

一旦他們發現自己無法滿足外界的所有要求,就很容易陷入崩潰。

還有一些孩子,會因為過於恐懼失敗,從極度內卷直接變成逃避一切。

寫公號這幾年,我就見過很多優秀的孩子,失敗過一次,乾脆躺平擺爛,一蹶不振了。

畢竟,什麼都不幹,也就杜絕了失敗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電視劇《逃避可恥但很有用》

我們能幫孩子做什麼?

不可否認,我們難免會希望孩子懂事、聽話、優秀。

但比起這些,我更希望我的孩子有主見,有自信,能活出自我。

也許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父母很難不在意孩子的成績和排名。

但有一些事,是我們可以幫孩子做,避免他陷入好學生心態的陷阱裡。

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只有優秀才能被愛。

而是告訴他:

“我們希望你優秀,是因為愛你,即便你沒那麼優秀,也值得被愛。”

千萬不要僅僅用成績、聽話這樣的標準,去評價一個孩子。

當孩子質疑自己時,父母要幫他跳出別人的評價體系,讓ta意識到:

別人質疑你,不代表你的價值發生改變,你的價值不依附於別人,也依然存在。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那句臺詞一樣: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的,就是允許孩子發聲。

允許孩子拒絕,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允許他掌握自己的人生。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由衷的認同自己,接納自己,快樂而堅定把未來的路走好。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信號:tree205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