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又稱桂魚,每年的3~4月是其最肥美的時節。從古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就足以見得人們對春季鱖魚的喜愛,也難怪數百年來它能獨佔“春令時鮮”的榜首,鱸魚草魚都比不過它了。
不僅味鮮,鱖魚的養生作用也毫不遜色。《本草綱目》記載鱖魚“可補虛勞,健脾胃,益氣力”,很適合體弱無力、脾胃氣虛、營養不良的人群食用。《食療本草》還稱它補肺氣、治肺癆。
鱖魚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鉀、鋅等物質,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美容養顏等功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鱖魚雖然是淡水魚類,但也含有一定的Ω-3脂肪酸,對心血管能起到保護作用。而且鱖魚的嘌呤含量非常低,是為數不多的低嘌呤水產,痛風患者也可以比較放心地食用。
此外,對於懶得挑刺、擔心魚刺卡喉的人來說,鱖魚也是一種非常值得推薦的魚類,它的肉質細嫩豐滿,刺還特別少,很適合老人、小孩。
鱖魚可通過發酵手段製作成臭鱖魚,既可促進消化,又能幫助化解溼濁,改善口臭、口中粘膩、頭昏沉、大便臭穢、小便渾濁等症狀。
做法:選擇背上有花紋、大小在1.5~1.6斤左右的鱖魚,清理乾淨后里外都均勻地抹上花椒鹽,然後背部朝下放入木桶中,撒上薑片,蓋上木蓋用石頭壓緊,放置於10~14℃的陰涼通風環境中即可。
一般夏天需醃製3天,冬天需醃製7天。
不過,臭鱖魚的氣味有些人可能難以接受,那不如試試把它和前幾天豆苗子推薦的時令野菜苜蓿搭配在一起,不僅鮮味更上一層樓,護心降脂的作用也更好。
做法:鱖魚用開水淋燙去掉魚皮、黑膜,打花刀備用。鍋內放油,下入鱖魚、蔥、姜,煎製片刻後倒入開水,開鍋後撇去浮沫,加白酒,蓋蓋燉15分鐘,盛出。
另起油鍋,下入苜蓿炒制,倒入魚湯,加鹽、胡椒粉、雞精,再放入鱖魚煮2分鐘即可。
02
明目安神延緩衰老
黃魚
黃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每年三四月正值大黃魚的洄游產卵期,無論是營養還是味道都是上品,是最好的食用之際;到了晚春,小黃魚也到了產卵期,同樣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在營養方面:
①黃魚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②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幫助阻斷和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輔助抗癌;
③含有較多的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可幫助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
④還富含被稱為“腦黃金”的DHA,能促進腦細胞的生長發育,改善大腦機能,提高記憶力。
中醫則認為,黃魚肉可入肝腎二經,明目、安神、填精、益氣、健胃,對失眠、視力模糊、眩暈的人說尤為適宜。
從做法來說,清蒸是保留魚自身鮮香特點和營養的最佳烹飪方式,如果再搭配上雪菜等其它食材,不僅有效去腥,還能補充膳食纖維等營養素。
做法:黃魚處理乾淨後改刀,加白胡椒粉、料酒、蔥姜水醃製入味。鍋內放油,下入花椒、五花肉末,炒香後加入蔥薑末、雪菜。用適量白糖、白胡椒粉、料酒、醬油調味後澆在黃魚身上。
把黃魚放入蒸鍋中,水開後蒸15分鐘,出鍋後放上紅椒,淋上海鮮醬油即可。
03
通經養血利關節
鯧魚
漁民們常說“三月鯧魚熬蒜心,四月鰳魚勿刨鱗”,三月也是吃鯧魚的好時節。
鯧魚同樣是刺少肉厚的魚類,它每百克含蛋白質18.5克,鉀325毫克,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鎂、磷等營養素,可輔助降低體內血脂、血壓,適當食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預防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另外,鯧魚還通經養血、滑利關節、柔筋利骨,很適合有消化不良、脾虛洩瀉、筋骨痠痛等症狀的人群食用。
不過鯧魚的品種相當多,有銀鯧魚、金鯧魚等等,價格也相差甚大。一般來說,銀鯧魚通身銀白,價格相對較貴;金鯧魚的魚鰭和尾部呈金色,價格相對較低。
烹飪鯧魚時可以搭配上同樣有通經活絡功效的慈姑,疏通經絡的作用更好。
做法:在鯧魚邊緣切幾刀,然後和薑片一起放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後倒入煮過慈姑的水。燒製片刻後放入慈姑片,再用適量蠔油、番茄醬、生抽調味,待食材全部成熟即可出鍋。
04
暢享魚肉美味
鯧魚需掌握3個技巧
魚肉燉之前可以先放入加了料酒的開水中汆燙一下,這樣既能有效去腥,又能保持肉色雪白。燉煮時一定要加開水而不是涼水,否則會影響湯和肉的口感。
蒸制的魚在醃漬時不宜放鹽,否則會讓魚肉提前流失大量水分,蒸好後肉質容易又老又柴,腥味還很難去除。正確做法應該是用白胡椒粉、料酒、蔥姜水醃漬,魚身上還可以加少許蔥薑絲以及豆豉,進一步去腥提香。
魚肉入鍋前先裹一層薄薄的澱粉,或是沾一層蛋液,可以使其在煎制時保持完整形狀,肉不散、皮不粘。此外,煎魚前先放一些鹽在鍋裡炒一下也是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