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熱榜|五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

謠言熱榜|五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

五月豔陽天,絢麗多彩,謠言也瞬息萬變。大家一起來瞧瞧,五月朋友圈的十大謠言,都有哪些呢?你的朋友圈裡有沒有出現過呢?

01

每個人最多隻能感染8次新冠?

近日,流傳著“一個人不管多健康,多強壯,最多隻能感染新冠8次,第9次人就沒了”的說法。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毫無科學依據。雖然目前並沒有會感染多少次的定論,但一個人多次反覆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確存在。對於沒有基礎疾病的正常人而言,再次感染後症狀普遍較輕。一方面是因為機體在首次感染後產生了對病原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病原體在傳播流行的過程中,通常自身也會朝著致病性逐漸減弱、感染能力逐漸增強的方向發生變異。

(人民日報)

02

社保卡有多種顏色?不同顏色用途不同?

近日,網傳稱:社保卡有“金色”“紅色”“綠色”等多種顏色,而且不同顏色的社保卡有不同用途,引起許多網友的關注。

真相

經核查,此內容為謠言。在早年發行社會保障卡初期,為了方便兒童、老人、在職人員等不同群體使用,個別地方曾經將一代社保卡區分了顏色。如今,全國統一的社保卡已經發行到第三代,社保卡只有藍色一種。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03

青島“23名男女感染H7N9死亡”“別吃豬肉”?

近日,一則關於“感染H7N9死亡”的消息在朋友圈傳播。消息稱“平度市人民醫院發佈,二十三名男女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參與搶救的醫生已被隔離,暫時別吃青島豬肉,特別是青島平度的豬肉……”

真相

經核查,此消息為謠言。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老謠言,且已“迭代”過數次,藉著春季疾病高發期,類似謠言又死灰復燃,開始傳播。

(青島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

04

考取“社工證”後“包分配、優先錄取為公務員”?

近期,網傳稱:“社工證”具有報考門檻低、考核難度低、含金量高等特點的一款證書。它是考取公務員或事業編制的必要條件,獲得此證書就可以包分配工作的說法。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為謠言。實際上,按照人社部公佈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正規“社工證”的全稱是“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這種證書屬於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是行業內對從業者工作水平的考核和認定;其並非准入類職業資格,也不一定能成為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敲門磚”。請通過官方網站查詢具體崗位的職業資格要求,不要輕信培訓機構的宣傳介紹。

(上海網絡闢謠)

05

漫天飛舞的柳絮暗含活物小蟲?

近期,部分網友收到一條消息稱:漫天飛舞的柳絮裡暗藏小蟲子,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感染,孩子容易引發哮喘!

真相

經核查,此消息為謠言。這種白色絮狀的蟲子學名為“榆四脈綿蚜”,屬於蚜蟲的一種,主要靠吸食植物汁液存活,柳樹並不是它們寄宿的第一選擇。並且該蟲子生命週期短,一般來說對人體無害,但會對皮膚敏感的人群造成影響,所以大家應儘量避開,以免身體出現不適。

(福州網警巡查執法)

06

空調反覆開關能省電?

近期,一則內容為“夏天一直開著空調很費電。先把空調打開,等室溫降下來之後就可以關掉空調,等需要的時候再打開,這樣會很省電”的傳言。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與事實不符。實際上,一直開著空調比一會兒開一會兒關更省電。由於空調在啟動時的瞬時電流往往較大,如果反覆啟動,耗電量會相應增加,同時不利於空調的保養,對空調造成一定損害,影響空調壽命。

(科學闢謠)

07

空心菜重金屬超標是“毒蔬菜”?

坊間流傳:空心菜是“萬毒之王”,在所有綠葉蔬菜裡,它是吸收農藥和重金屬最強的一種,尤其是空心管(莖),重金最多,吃空心菜對身體危害大。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沒有科學依據。我國對農產品有明確規定,重金屬超標的農產品嚴禁上市。而且,空心菜種植對水質要求極高,在汙水中是很難生存生長的。

(科學闢謠、中國新聞網)

08

長期便秘會導致腸癌?

坊間流傳:長期便秘會有患腸癌的風險。長期便秘,會導致身體身體毒素排不出體外,乾燥的糞便經常停留於大腸,可能對腸粘膜造成刺激,致使腸粘膜產生損傷和炎症,進而誘發腸癌。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沒有科學依據。目前也無臨床研究表明便秘會直接導致腸癌發生,便秘與腸癌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

(科學闢謠、中國新聞網)

09

楊梅連核一起吃可以清腸解毒?

有傳言稱:"楊梅核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果肉連核一起吃能清腸排毒"。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楊梅核較堅硬,無法被人體吸收,如果不慎吞入幾顆,一般可通過排便自行排出體外。但腸道通常相對狹窄,如果一次性吞入太多,容易在腸胃積壓,引起腸梗阻,特別是患有腸胃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吞入大量楊梅核容易造成出血、穿孔、腸梗阻等情況。

 (科普中國)

10

手機電量一定要滿充滿放?

近日,有說法稱“手機電量耗盡再充電,每次要充滿,這樣才有利於電池保養,隨時充會影響電池壽命。”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為不實信息。事實上,這種理論已經過時。如今的智能機多采用鋰離子電池,它能量密度高,同樣的體積或重量下,儲存的電量更多;並且記憶效應微弱,電量未充滿就拔下來,也不會對電池有影響。因此,相比於“滿充滿放”,“多次少充”才是更合適的手機充電習慣。

(科普中國)

網絡信息眾多,大家可要擦亮眼睛咯,不要跟風轉發真假不明的信息,看到可疑的信息記得留言給小編,小編會第一時間給大家闢謠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