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溫脾湯是用四逆湯為基礎,加人參、大黃而成的瀉下劑,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面,一是陽虛便秘,腹痛喜溫;一是下利經年,餘邪未盡,正氣已虛。用於久利可加入黃連、馬齒莧、石榴皮等解毒止痢藥物,增強療效。治久利為通因通用法,可和寒下法的通因通用對勘。或從大黃清熱解毒、消除病因及人參四逆益氣溫陽、補虛扶正去理解溫脾湯的用藥,也合久利餘邪未盡、正氣已虛的機理。
編著/傅毅
大黃 12g,附子 9g,乾薑 6g,人參 9g,甘草 6g。
圖:大黃
【主治病證】
脾陽不足,冷積內停證。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加減化裁】
寒凝氣滯,腹中脹痛,加厚朴、木香;胃逆嘔吐加半夏、砂仁;脾腎虛寒,腹中冷痛,加肉桂;積滯不化,苔白厚膩,加厚朴、萊菔子;損傷陰血,舌淡脈細,加當歸、白芍。
【原方證治】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
【現代運用】
主要用於消化道潰瘍、口腔潰瘍、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幽門梗阻、急性腸梗阻等。
【助記方歌】
溫脾附子與乾薑,甘草人參及大黃;
寒熱並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親驗病例
曹某,男,60歲,退休教師。初診:1998年10月23日。
手足厥冷一年餘,得溫稍舒,受涼則上腹不適,甚者作痛。平素納差,血壓偏低,易便秘。查:血壓 90/60mmHg,雙手逆冷,顏面萎黃略青,口淡不渴,大便 3~4 日一行,便下費力,舌淡,苔白膩,脈沉弦。西醫已排除脈管炎、雷諾現象、末梢血管痙攣等病。中醫辨證屬脾陽不足,冷積內停,失於溫運,治當溫通瀉下。
溫脾湯加減:大黃 12g,附子 10g(先煎 30 分鐘),乾薑 6g,黨參 9g,生白朮 12g,肉蓯蓉 12g,炒枳實 12g,炙甘草 6g。
5 劑後,大便如常,腹部舒適。後又加減續進 15 劑,手足轉溫,大便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