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黃芪又被稱作補氣之長。
黃芪性溫味甘,性質溫和,有甜味,說明黃芪具有補益作用。通過中藥的性味,大致可以判斷它有什麼作用,像苦寒的藥物,苦能洩,寒對應熱,我們就說苦寒可以清熱瀉火。
黃芪這個藥整體呈黃色,外面一圈則接近白色,根據色黃入脾,色白入肺的理論,可以判斷黃芪主要作用在脾和肺,當我們感到脾肺氣虛的時候,單用黃芪泡水喝就行。
古籍中對黃芪的記載非常詳細,由此可見,中醫對黃芪的認識是較為深刻的,各種補氣的方子裡幾乎都會用到它。
要說黃芪應用最出彩的一個方,一定是補中益氣湯。
這個方子誕生於金元時期,是李東垣最具代表性的方子,也是氣虛之人的常用方。
補中益氣湯:黃芪18克、人參6克、白朮9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陳皮6克、當歸3克、炙甘草9克。
現在被做成了中成藥,服用起來很方便,名字叫補中益氣丸。
我們說補中益氣丸是一個補氣的藥,其實不夠全面,它不但補氣,還可以提氣。
什麼情況下需要提氣?
在氣虛比較嚴重的時候。
氣是往上走的,怎麼理解呢?打個比方。我們總能在公園或者街頭巷尾看到各種各樣的五顏六色的氣球,這些氣球必須牢牢攥在手裡,稍不留神可能就飛走了,這麼說吧,只要它有足夠的氫氣,它就能飛起來,但氫氣不夠的話,它是飛不起來的。
所以氣要往上走的前提是氣足,假如氣虛的比較嚴重,氣太少了,這些氣就不往上走了,走不上去,甚至還會有另一種情況,氣往下面去了。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專業術語,氣陷。氣虛不一定氣陷,但氣陷往往伴有氣虛。
黃芪作為補氣之長,這種場合自然是少不了的。
人參也是中醫裡頭極具代表性的補氣藥,除了補脾氣,還可以補元氣,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白朮益氣健脾,氣虛是因為脾虛,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參、黃芪可以補氣,當然也能健脾,再加上白朮,三味藥一起把氣補足。
陳皮擅長理氣,氣在我們體內處於運行狀態,理氣就是讓這些氣保持通暢。
升麻負責提供外力,從名字來看,升麻所提供的外力應該是一股升提之力,也就是說這股力量是向上的,向上向下剛好是兩股相反的力量,在氣往下走的時候,升麻向上提拉,把氣提到上面。
再加上柴胡,柴胡這個藥,我們在疏肝的方子裡經常提到,為什麼疏肝?因為肝氣有鬱滯,肝氣不往上走。用柴胡幫助肝氣升發,讓肝氣恢復奮發向上的本性。可見,柴胡確實有升的作用。李東垣曾說過:“柴胡升也,能引中氣升達於上。”柴胡把氣引到脅肋,剩下的交給升麻,就像進行了一場接力賽,升麻加上柴胡,能把升提之力加大。
當歸補血,氣血不分家,這個好理解。
氣虛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容易出汗。
氣陷則表現為小腹墜脹、久瀉,以及胃下垂、眼瞼下垂、嘴角下垂、子宮脫垂等,這就從無形的氣上升到了有形的臟腑機體,在臟腑機體上發生了改變。
除此之外,氣陷的人,氣往往是虛的,會伴有氣虛的一些症狀,會感到疲倦乏力、少氣懶言、易出汗等。
在調理的時候也要兼顧補氣,這時候就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這個藥很常見。
當我們學會把知識融會貫通,那麼,今後在面臨疾病打擊的時候,就知道該如何採取措施,不禁感嘆道,原來,解決辦法就在我們身邊啊。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