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700多年後,後主劉禪祠被強拆了。
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 年),益州知州蔣堂在成都搞基建,修一半發現木材不夠用。他先把劉備惠陵的柏樹砍了,但材料仍然不夠,蔣堂便以劉禪不能保有疆土為理由,下令拆毀劉禪祠。
當時,劉禪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並立於成都南郊。在古代,只有那些有大功德於民的人,才能專立祠廟,可見在宋代以前,蜀地百姓將劉禪當作正面人物膜拜,這大抵是因為他亡國時避免蜀地生靈塗炭的“愛民”之舉。蔣堂下令拆劉禪祠,引起了蜀人的強烈不滿,有人帶頭鬧事,一時間竟出現“獄訟滋多”的情況。
奉行忠孝思想的儒家士大夫自然不會同情一個不戰而降的亡國之君,後世說起他的名字,想到的也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作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劉禪在巴蜀穩坐江山四十年,其是非功過,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劉禪在位的前半期,離不開“相父”諸葛亮的輔佐。
這段非常君臣的關係,始於一次極富戲劇性的託孤事件。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歷經夷陵之敗後,一代梟雄劉備在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陷入病危。當時,蜀漢政權盡失荊州,兵力銳減,北有曹丕虎視眈眈,東與孫權同盟瓦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
劉備臨終前召見丞相諸葛亮,將奮鬥一生建立的蜀漢政權託付給他,並說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說,如果即位的劉禪無能,諸葛亮可自行取度,至於其背後的深意歷來眾說紛紜。感性的看客認為這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相知的肺腑之言,熱衷於陰謀論的人則以為這是劉備在用道德綁架諸葛亮,許下一張空頭支票。
無論如何,諸葛亮在接受託孤的重任後,感激涕零地立下誓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之後,劉備詔敕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希望劉禪將諸葛亮當成父親一樣看待。
▲清代《增像全圖三國演義》中的劉禪畫像。圖源:網絡
實際上,早在劉禪即位之前,諸葛亮就為立嗣出了不少力。
劉禪並非劉備的嫡子,其生母甘夫人,是劉備在小沛時納的妾。劉備可能是克妻命,早年流離困頓,失去了好幾任妻子,由甘夫人代為主持家事。劉備人到中年時,甘夫人才為他生下了這個小名叫“阿斗”的親骨血。
此前,在寄寓荊州時,劉備因尚未有子嗣,收養了長沙一戶人家的兒子為養子,取名叫“劉封”。劉備這兩個兒子,一個叫“封”,一個叫“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可見劉備雖然中年失意,但仍胸懷大志。劉封成人之後,成為劉備麾下一員心腹大將,年少有為,屢立戰功。
劉備出兵漢中時,命劉封、孟達從漢中順沔水南下攻取東三郡(即漢中以東三郡:房陵、上庸和西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向鎮守東三郡的劉封求援。劉封與另一名守將孟達都不願意出兵救關羽,事後關羽被孫權軍的呂蒙襲殺,孟達感到事態嚴重,投降曹魏。
這下子,劉封闖禍了。
此時的“阿斗”劉禪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他沒有像劉封一樣立有戰功。劉禪的高光時刻可能就是當年劉備兵敗當陽時,尚在襁褓的他在大將趙雲的懷抱下一同突出重圍,倖免於難。借用網友的評價就是,劉禪當年在長坂坡跟著趙雲七進七出,始終領先半個身位。
亂世中,立嗣之爭尤為激烈,此前的袁紹、曹操都曾為此頭疼,如今,年長的劉封難免會對劉禪等年少的皇子產生威脅。
此時,是諸葛亮站了出來,他以劉封勇猛剛烈,劉備去世後無人能駕馭為由,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劉封。於是,劉封被賜死,他死後,劉備為之流涕,蜀漢損失了一員大將,但劉禪的儲君之位就此穩固。
劉備將劉禪作為繼承人培養,還有一個原因是劉禪在群臣之中的口碑不錯,而給予劉禪極高評價的人,正是諸葛亮。
有一次,諸葛亮和同僚射援聊天,說到劉禪聰明過人,射援就將這番話悄悄地告訴劉備。
劉備這老父親聽了自然挺自豪,對劉禪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說,連丞相都誇讚你天分極佳,遠遠超過期望,我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
劉備去世後,繼任的劉禪遵照遺囑,“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而諸葛亮也再次稱讚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君臣默契,開啟了蜀漢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
▲諸葛亮畫像。圖源:網絡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即將北上伐魏。臨行前,他將滿腹深情與忠貞品格,化作一紙慷慨深沉的表文,上呈後主,此即千古名篇《出師表》。
史書沒有記載劉禪看了《出師表》後是什麼反應,這一處“留白”,也讓後世對君臣二人的關係產生了諸多遐想。
劉禪即位後垂拱而治,命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堪稱“勞模”,在之後的十一年間鞠躬盡瘁,事無鉅細皆要過問。在賢相主政之下,蜀漢經濟恢復,南征北伐,從而度過了先帝崩殂的危急時刻,此後以一州之地雄踞西南數十載。
諸葛亮治蜀,一方面致力於開發經濟,穩定民心。
他主政後,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使蜀地民安食足。漢中經歷戰亂,土地荒蕪,諸葛亮便命另一名輔政大臣李嚴移民2萬充實漢中,使“男女布野,農谷棲畝”。平定南中後,諸葛亮又讓當地少數民族“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改善其惡劣的生活條件。
此外,諸葛亮在蜀漢興修水利,工商並舉。其中,蜀錦作為蜀漢的特產,遠銷魏、吳兩國,為蜀軍北伐貢獻了大量財力。諸葛亮說:“今民貧國富,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隨著蜀地經濟繁榮,蜀漢一度出現“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的盛景。
在對外方面,弱小的蜀漢以一州之地對抗佔據天下半壁的曹魏,多次出師北伐。諸葛亮樹立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北伐旗幟,以“興復漢室”為政治目標,恢復孫劉聯盟,前後五次北伐曹魏,直到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為了使蜀漢存續,必然要付出許多代價,其中的犧牲品,有諸葛亮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劉禪的皇權。
諸葛亮主持朝政時,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一種“虛君制”,其本質是“上而無為以任其下”,皇帝在“循名責實”的前提下,對宰相採取不干涉主義,任由其建立一個可靠的政府,充分發揮才能。
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百官管理國家事務,類似於“責任內閣”接受皇帝問責。就像諸葛亮自己說的,“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他就曾自貶三等。
諸葛亮帶兵北伐時,遠在成都的朝廷也由諸葛亮安排的大臣各司其職。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薦了多位大臣主持宮裡宮外事務,如擔任侍中、侍郎的郭攸之、費禕、董允,掌管宮中之事;曾得到劉備讚譽的將軍向寵,負責軍事;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等掌理丞相府中事務。
諸葛亮竭盡心履行相父之職責,他希望劉禪“親賢臣,遠小人”“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以長輩和老師的口吻跟劉禪說:“陛下要廣泛地聽取臣下的意見,以彰顯先帝遺留的美德,激勵有志之士的氣概,不要妄自菲薄,要公正合宜,以免阻塞忠言進諫的途徑。”
正如陳邇冬先生所說,庸主往往是賢能之相所造成的。
劉禪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沒有急於與諸葛亮爭權,而是樂得安逸,甘於平庸。
劉禪說:“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國家大事由諸葛亮負責,自己只擔任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負責祭祀之類的禮儀就行了。
然而,這種類似“虛君制”的權力分配,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而走向瓦解。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秋風拂過五丈原,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不幸病逝于軍中。
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他的遺體歸葬於漢中定軍山,身著尋常服飾,無需其他陪葬物,墳墓依山勢修建,墓穴大小能容納下棺木即可。
此前,諸葛亮事必躬親,長期勞累,就連老對手司馬懿也預感到了諸葛亮的死期。
這年八月,諸葛亮面對堅守不出的司馬懿,多次派遣使者求戰。司馬懿見了蜀軍使者,不談軍事,倒嘮起家常:“諸葛公飲食起居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如實說:“三、四升。”之後,司馬懿又問營中政事,使者答:“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丞相都要自己閱批。”這使者還真是老實人,什麼事都往外說。
經過這一番詢問,司馬懿回頭跟對部下們說:“諸葛亮恐怕不久於人世了。”
諸葛亮的去世,讓曹魏少了一個心腹大患,也帶給蜀漢政壇極大的震盪。
對於諸葛亮的溘然長逝,劉禪沉著冷靜地應對,立刻在成都城內實行宵禁,進入警備狀態。孔明靈位送回後,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又素服發哀三日。劉禪傷心不已,甚至哭倒在朝堂之上。
諸葛亮治蜀有功,深得人心,朝中群臣和各地百姓紛紛上書,請求在成都為已故的丞相立廟。
劉禪的做法卻讓後世浮想聯翩,他以為丞相立廟違背禮制為由,沒有同意為諸葛亮立廟,老百姓只好逢過節時在路邊“私祭”。此事一直拖了三十年,劉禪才下詔,遠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並禁止民間的“巷祭”、“野祀”。
後世有人以此推測劉禪對諸葛亮擅權早已心生忌憚。實際上,當時就有人這麼想。
諸葛亮去世後,丞相參軍李邈以為劉禪將對諸葛一黨進行清算,趕緊投機倒把,上書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這是將諸葛亮比作西漢呂氏、霍氏等囂張跋扈的外戚,還將孔明之死當作喜事,可謂用心險惡。
劉禪看到這份奏疏後,卻二話不說,將挑撥君臣關係的李邈下獄處死,也是從另一方面肯定了諸葛亮的忠誠和功績。
從現存史料中無法解讀出劉禪是否對諸葛亮心生不滿,但在後諸葛亮時代,劉禪確實對蜀漢的政治模式進行了洗牌,這是他奪回君權的舉措。
▲劉禪與諸葛亮。圖源:影視劇照
學者饒勝文認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形成了一種“三英共治”的局面。
所謂“三英”,指諸葛亮生前信任的三名大臣——蔣琬、費禕、董允。他們都是諸葛亮政策上的繼承者,和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或“四英”)。
諸葛亮死後,劉禪聽從諸葛亮的遺囑,先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大將軍,後以其為大司馬,行丞相之職;蔣琬病重後,又任費禕為大將軍、尚書令;董允則長期負責宮省之事,在蔣琬、費禕北赴漢中時,以侍中身份代理尚書令。
蔣琬和費禕先後受命仿照諸葛亮開府治事,但級別越來越低。史書記載,“琬卒,禪乃自攝國事”,劉禪由此悄無聲息地奪回君權。這也意味著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蜀漢不會再有第二個“諸葛亮”出現。
三英之中,蔣琬、董允都於蜀漢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而費禕於延熙十六年(253年),被降將郭脩刺殺身亡。
此後,蜀漢朝廷進入了近臣陳祗和宦官黃皓弄權擅政的時代。
董允在世時,繼承了諸葛亮“家庭教師”的職務,每每彈劾劉禪身邊小人,義正辭嚴,很有威懾力。深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不敢為非作歹,見了董允只得唯唯諾諾。
有一次,劉禪想要廣採民間美女以充後宮。眾臣皆不敢多言,只有董允仗義執言:“自古以來,天子的后妃之數不過十二,如今您已是嬪嬙滿室,不宜再選民女進宮。”劉禪不得已放下架子,請董允通融一下。董允絲毫不退讓,就是不給劉禪面子。劉禪執拗不過這個老頑固,只好放棄選美。
董允死後,陳祗接任其侍中之職,為人奸佞,極其諂媚,得到劉禪的信任,後來以近臣的身份兼任尚書令,成為朝廷秘書機構的首腦。
與此同時,曾經長期受到董允打壓的宦官黃皓也解脫出來,官職一路飆升,與陳祗互為表裡,“始預政事”。
黃皓得勢時,連蜀漢大將姜維都得自請到沓中屯田種麥,避免他的迫害。後來,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在前線的姜維提醒朝中要增兵防守途中要道,黃皓卻扣下他的諫言,致使魏軍輕易地兵臨成都。
本質上,陳祗和黃皓都是皇帝的代理人,與其說是奸臣禍亂朝政,倒不如說是劉禪徹底放飛自我了,他沒有劉備和諸葛亮那樣遠大的志向,只是一個平庸的守成之主,或許他也看到了,後諸葛亮時代蜀漢立國信念的崩塌。
▲成都武侯祠。圖源:攝圖網
諸葛亮去世後,早年仕宦於魏的姜維成為其軍事上的繼承者,在孔明逝世後接過北伐大旗,執掌蜀漢前線戰事近三十年。
諸葛亮出山時,曾在《隆中對》中提出北伐中原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天下有變”。
姜維多次北伐,正是在曹魏出現劇烈變局的情況下。
公元249年,曹魏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大將軍曹爽一黨,從此獨攬大權。此後,曹魏的地方大員為反對司馬氏,發動了多次政變,還有大將夏侯霸投降蜀漢。
高平陵事變後,夏侯霸害怕受到司馬懿父子迫害,叛魏降蜀。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年在曹、劉爭奪漢中時被蜀將黃忠所殺,蜀漢是夏侯霸的殺父仇人。
劉禪接納了夏侯霸,在接見他時一笑泯恩仇,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話就將仇恨化解,兩軍相爭,難免有死傷,你的父親也並非死於我父親之手。
之後,劉禪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你看,我兒子還是夏侯家的外甥啊。劉禪的皇后是張飛之女,張飛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這不就是一家人嘛。
三言兩語讓夏侯霸感動不已,他從此死心塌地追隨蜀漢,多次參與蜀漢北伐的戰爭,成為姜維的得力助手。
但這並沒有堅定蜀軍北伐的意志,反而讓蜀軍出現意識形態的混亂。
當初諸葛亮北伐尚且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如今在蜀漢主持北伐大業的卻是從曹魏投降而來的姜維、夏侯霸,相當於一幫外地人帶著蜀人去拼命。
當年諸葛亮北伐中原,是為了興復漢室,而今中原已經進入司馬氏奪權的時代,連曹魏都要被篡了,曹氏篡漢已是遙遠的往事。
況且,蜀軍將領並非都支持北伐。其中一名將領張翼以“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為理由,反對姜維連年征戰;另一名老將廖化也認為不應該北伐,因為姜維“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
投降派的輿論也在蜀漢大興風浪。姜維北伐時,光祿大夫譙周作《仇國論》,諷喻政事,認為姜維之舉不識時務,“極武黷徵”,“民之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為了宣傳自己的言論,譙周甚至編造讖語,用劉備和劉禪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麼名字?備嘛,意思是足夠了。劉禪的“禪”又是什麼意思?不就是讓出去嘛。
蜀漢憑什麼和曹魏鬥,還是早早投降吧。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分三路大軍進攻蜀漢,蜀漢大將姜維率領主力駐守在劍閣,與鍾會大軍對峙。
精通山川形勢的鄧艾看到劍閣難以攻破,就帶著精兵繞過劍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奇襲幾百裡,偷渡陰平,攻破綿竹,直奔成都城下。
魏軍一到,整個蜀漢朝廷亂成一鍋粥,就如何擺脫困境展開討論:一派主張投靠盟友孫吳;一派主張遷都南中;還有一派主張固守待援;而益州士族的代表譙周站出來,主張降魏。
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依附在他國還能當天子的,如今若入吳,只能臣服於吳國,但魏國更加強大,投靠小國為臣,不如投降大國,這樣不用一再受辱,等到曹魏攻吳時再投降一次。
決定權在劉禪手中,他起初更傾向於撤退到南中。但譙周跟他說,南方蠻夷之地,平時無所供給,當地土著也有可能反叛,如果魏軍窮追不捨,到時我們就腹背受敵,難以自保。
於是,在譙周的反覆勸說下,劉禪決定出城降魏,避免了蜀中陷入新的戰亂。
直到蜀漢滅亡,國庫裡尚有“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劉禪的投降,也被蜀人認為是“愛民”之舉,往遠的說,蜀地在東漢滅成家的戰爭中,有慘遭屠城的舊事,往近的說,蜀漢長期北伐,蜀人已經心力交瘁,劉禪的選擇滿足了巴蜀百姓要求和平的願望。
後來,成都的劉禪祠和武侯祠分列於劉備的昭烈廟兩側,一直保留到北宋。
然而,更多的人只記住了劉禪不戰而降的懦弱。
身為國君,他未能以身殉國;身為兒子,他未能堅守父業;身為領袖,他未能以身作則,更何況,當時一些蜀國人還表現出了過人的氣節。
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在聽到其父決定投降後,怒道:“若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劉禪將其喝退,劉諶帶著全家老小前往祭拜劉備之後,起身殺死妻、子,然後自殺於昭烈廟裡。
劉禪的后妃中有一位李昭儀。魏軍攻佔成都後,曾將蜀漢宮中的一些宮人賞賜給尚未娶妻的將領。李昭儀憤然表示:“我不能二三屈辱!”隨後自殺而死。
遠在前線的姜維大軍得知劉禪投降的消息,“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在絕境之下,姜維還試圖挽救蜀漢,謀劃策反鍾會,不幸失敗後被殺,蜀漢太子劉璿也死於亂兵之中。
▲成都武侯祠旁的漢昭烈陵。圖源:攝圖網
劉備生前對劉禪寄予厚望,在遺詔中對兒子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禪也許記住了父親的教誨。他一生平庸處世,在諸葛亮等能臣的輔佐下,使蜀漢雄立西南,對峙曹魏,後來又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放棄抵抗,投降魏軍。
歷史不會歌頌一個平庸的弱者,劉禪便被貼上了無德無能、呆頭呆腦的標籤。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送往洛陽軟禁,封為安樂公,只有郤正等少數蜀漢舊臣跟著一同進京。
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設宴款待,故意命人表演蜀地的音樂舞蹈,然後暗中觀察劉禪的表現,只見劉禪嬉笑如常,沒有半點兒悲傷的神情。事後,司馬昭對其心腹賈充說:“劉禪這人沒心肝到了這個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世,也無法保全蜀漢,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若不是這樣,殿下豈能輕易將其吞併。
過了一陣子,司馬昭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笑嘻嘻地說出一句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
蜀漢舊臣郤正聽到他這麼一說,覺得太丟人了,回到府中就告訴劉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下次再問起您,應該留著眼淚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我心裡難過,無日不想念。”
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同樣的問題。劉禪照著郤正說的從頭到尾複述了一遍。司馬昭欣賞完他的表演,說:“這好像是郤正說的啊!”
劉禪故作驚訝道:“對啊,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鬨堂大笑。
劉禪以一句“樂不思蜀”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究竟是大智若愚,還是運氣使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順利收官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疑案裡的中國史》1+2全套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4折,歡迎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