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才是隱藏的吃麵大省?

福建才是隱藏的吃麵大省?

本 文 約 4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鍾

常言道:“南米北面。”在許多人的腦海裡,最喜歡食麵的省份肯定在中國北方。畢竟,湯寬面韌的河南燴麵、紅油辣子的陝西褲帶面、醬香四溢的老北京炸醬麵,隨便拎出一個都是中國麵食的典型。


可真要說把麵條吃出了花兒,南方也有省份當仁不讓。這裡的麵條不僅樣式種類多,烹飪方法和味型也很獨特。


這便是不久前火上熱搜的福建省,它的吃麵故事,值得說道說道。


熱愛吃麵

從地理上看,地處中國南部、傍海而居的福建省,似乎很難和麵食聯繫到一起。可事實是,從很早開始,麵食就成了福建居民的心頭好。
據考證,中國麵點起源於漢時,統稱為“湯餅”。不過,這時的湯餅充其量算是湯煮的麵食,製作手法比較粗糙,多是隨意撕下一塊兒麵皮往鍋裡煮。到了晉代,人們烹飪麵食的方法有了進步,開始一手託面,一手有規律地撕面片,湯餅這時也被改稱“飩”。飲食文化發展快速的唐代,制面技術有了飛躍,人們徹底放棄了手撕硬扯等原始方法,改用面板、刀、杖等物來擀制和切片面皮。
 

影視劇中吃麵的場景。來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後來,這一方法在宋代市井煙火的滋養下,又有了改良,麵皮被成功切成細條,面塊也被越拉越長,口感愈來愈好,人們將這種美味稱為“索麵”“溼面”“湯麵”。據說這也是福州線面的前身。

大約從南宋開始,福建福州掌握了製作線面的方法。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王母娘娘壽誕前夕,她的女兒九天玄女苦思冥想,製作了一份特別的壽禮。神女以麵粉為原料,加工出一種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深受王母娘娘喜愛。正因此,福州人民都將九天玄女奉為切面始祖,甚至不少線面工人都在家裡供奉著九天玄女的神像。也有傳言稱,福州線面是外地商人帶來福州,並由福州創新和發揚光大的。

能夠肯定的是,光是線面這一種麵食,便將福州人民的制面技藝體現得淋漓盡致。黃庭堅曾作詩讚美線面:“湯餅鍋中銀白乳,牽絲如縷玉簪橫。”經過創新和加工的福州線面,可謂細絲如發,直徑在0.7毫米以內,而且纖長柔韌,更難得的是,這種麵條韌性極好,烹煮再久也絲毫不糊。其中翹楚當屬十字街線面,製作時多以麵粉為原料,配上食鹽、生油、薯粉等,足足歷經發劑、拌劑、絞劑、切條、粉條、油條、串面、掛麵、拉麵、挽面等十多道功序完成,成型的線面入湯不糊,像銀絲一般把湯頭吸足,綿軟輕盈,只待入喉入口,在唇齒的觸碰下釋放醇厚滋味。
福州線面。署名/GAGALing,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精湛技藝外,人口流動與文化碰撞也加速了福建麵食的發展。這一點在廈門體現得尤為明顯。明末清初,廈門食麵文化並未發展成氣候,直到清代中葉,情況有了改變。這時,外地來廈人口不斷增加,不少駐紮廈門的官兵也是地道的北方人,許多面點也由此帶入廈門。原本喜好米食的廈門來者不拒,還變著法兒地創新。據記載,20世紀20、30年代,廈門的麵食就已經非常豐富,除了原有的湯麵,名廚們還開創出海鮮麵、牛肉麵、豬腳麵、加力魚面,甚至還有以花生醬、辣醬為佐料的幹拌麵。

自此,數不盡的特色麵食,在這裡開啟自己的傳奇。

很會吃麵

列席“吃麵大省”,福建靠得不僅是對面食的喜愛。

直白點說,當地民眾個頂個兒地“會”吃麵。

比如,如何讓口味清淡的麵食滋味香濃?福建炒麵給出了答案。

一般來說,福建炒麵分為兩類,白色和黑色,核心都是一個詞——增味。白色炒麵會採用新鮮魷魚、豬肉色和雞蛋,加上生抽增鮮,最關鍵的,起鍋後還要再用高湯來煨,讓本就濃厚的海味鑽進每一根麵條裡,有經驗的廚師還會特意蓋上蓋子,逼著湯汁兒咕嘟,一股腦兒透進麵條中,鍋蓋一打開,香甜氣息撲面而出。黑色炒麵另闢蹊徑,不拿海鮮做文章,換成香濃的豬油和老抽,最點睛的是炒麵裡的豬油渣,散落在麵條間,輕輕咬破,肉油的鮮香瞬間溢滿唇齒,再來一口吸飽了油水兒的麵條。一口接一口,一大碗炒麵就見了底。
 
福建大蝦魷魚炒麵。署名/jpldesigns,來源/圖蟲創意

這裡不得不說一種非遺美食——古田炒麵。古田炒麵原料講究,用當地的鹼面,製作時要先煮麵後炒麵,火候、油量要求極為嚴格,只有旺火少油不停翻炒,才能把香味兒炒出來。最特別的是裡頭的醬汁兒,必須加上地道的蟶醬,醬頭食用活蟶汁兒熬製的,鎖住了蟶子的口味精華,極鮮極濃,火候到了,一點點滑溜進炒鍋裡,在翻炒中包裹住每一根麵條,再加上肉絲、鮮菇、大蒜,幾種香氣一交繞,硬生生讓簡單的麵條改頭換面,成了口感豐富、味道鮮亮的佳餚。一筷子下去,食客們多半會驚奇,明明碗裡一粒鹽都沒放,可濃鮮香軟的味道就是要往喉頭鑽。

能把味型的複合發揚到一定層次的,泉州滷麵也有份。雖然原料仍是鹼面和細碎的肉或墨魚粒,泉州滷麵的濃厚口感卻讓人慾罷不能。秘密在於它的湯底,除了慢火熬製的骨湯或肉湯,還得擱足胡椒粉、糖、鹽等佐料細細熬煮,出鍋時,人們還要專門放上一勺地瓜粉,小火收汁兒,直到湯底濃稠厚重,配上蛋絲和蒜蓉醬,從喉嚨到胃,都給食客“伺候”得舒舒服服。

調味好其實算不得什麼。福建對面條最大的創新當屬原料的突破。不誇張地說,在福建,麵條的原料根本不止麵粉。

寧德找到的突破口是芋頭。其中豐富的澱粉可謂麵條的絕佳助力,不需過多加工,成型的麵條自帶彈性,烹煮後更是香滑軟嫩。再加上當地人多選用的是白芽芋頭,這種芋頭自帶香氣,還不搶味,和用海蠣、肉熬製的湯底一配,滋味非常特別。幾根芋面下肚,別說絲滑香嫩的口感還盤繞在齒間,芋頭特有的芳香更是一股接一股向外冒。

芋頭之外,魚面是他們與海味的天作之合。新鮮的海魚去頭去尾,剔出的魚肉被錘打為肉糜,和小麥粉、食鹽按比例混合,再加上菇粉調味,揉好的麵糰被微火煎烤,成品面薄如紙,極富韌性。這時候往鍋裡一扔,加上瘦肉絲、魷魚絲、香菇絲、黃韭芽和青蔥,大火一炒,端上桌的便是一碗連江魚面。魚肉的加入不僅提高了麵條的蛋白質含量,獨有的魚鮮更讓麵食有了靈魂。
 
福建連江魚面。署名/GAGALing,來源/圖蟲創意

魚既已上桌,深諳美食秘訣的福建食客自然不會放過海蝦。

20世紀30年代,美食家林俊德在《吃的藝術》一文裡特地讚揚了廈門的美食文化,他說,廈門人對於專心致意的,能夠體會到吃的藝術。文章裡,林俊德還專門提及了廈門的蝦面。
廈門蝦面,顧名思義,是用蝦改造麵食。原料極其簡單,不過蝦、豬肉和一些簡單的調味料,做法確實別具一格。烹飪時,人們會將乾淨的蝦和蝦殼搗碎,放進鍋裡熬煮,直到一層赤紅色的蝦油浮上表面,絕美的湯頭便已成功大半。這時只需把蝦肉放進湯裡,煮好後撈出,剩下的湯底和豬骨湯混合,簡單調味,加上面條和喜歡的蔬菜一同煮熟,最後擺上豬肉和蝦仁,淋上熱滾滾的蝦湯,濃香四溢的蝦面便成了。

吃過蝦面的人都會驚異於湯底的鮮美,樸素的食材,卻榨乾了海蝦的每一絲鮮意,吃紅的湯底,滿是海味的精華,組合起來,便成了不少老廈門久久忘不掉的家鄉味、心頭好。
 
廈門蝦面。來源/東南衛視《食來運轉》截圖

福建民眾對面條的想象並沒有止步。
既然麵條可以承載地區特色,又為何不能薈萃天下風味?

沙茶麵就是其中一種嘗試。這種產自福建的麵食卻兼具南北面條特點,既有湯底的美,又有面條的香,更珍貴的,是它對東西美食文化的融通與博採。
傳說19世紀末的廈門,普通山腳住著一戶人家,捕魚為生。父親早逝,只剩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然而,兒子在一次出海時不幸被風浪捲走,母親得知後悲痛欲絕,味蕾盡失。幸運的是,兒子並沒去世,反而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還在商船上做起了廚工。期間,兒子發現,印尼人煮出的肉不僅色香,滋味更是可口,而他們的煮肉秘訣,就在於最後放下的一種叫作“沙茶”的粉末。兒子下定決心,若能迴歸故土,一定要親手為母親做上一碗。

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漂泊,兒子終於返回廈門,但他悲痛地發現,母親早已喪失了味覺。兒子不甘放棄,把希望寄託於自己從印尼商船上帶回的沙茶粉。沒想到真有奇蹟,這碗色香味濃的沙茶麵真的讓母親恢復了味覺,故事傳開後,越來越多的船為了一品這樣的“孝心沙茶麵”停靠廈門港,久而久之,沙茶麵也成了廈門最具特色的小吃。
 
福建廈門特色小吃——海鮮沙茶麵。署名/Govan,來源/圖蟲創意

雖然傳說不可考,但沙茶麵對東西風味的結合可謂是獨到。色澤紅黃、質鮮而稠、甜辣鮮香的沙茶湯邂逅中國麵條,異域風情碰撞傳統味道,萬千滋味躍於唇齒間,喚醒味蕾,開啟一場又一場舌尖的冒險。這樣的沙茶麵,既是就地取材,又是採味海外,既是回憶,也是饋贈。

很懂吃麵

今時今日,傍海而居的福建早已適應了“吃麵大省”的名頭,在與面共度的一歲一年裡,把麵條的故事寫進了自己的春夏秋冬。

不管是地道老餮,還是普通食客,都不再將麵條視為普通的主食。

在福州,同一種面會有很多種名字,預示著它們登臺的不同場合,陪伴食客的不同時光。比如,同樣是線面,結婚娶親時,人們會把它叫作喜面,為老者賀壽時,又改稱壽麵,婦女分娩完,在月子裡滋補身體的,叫作誕面。
手工製作福州線面的圖片。來源/張偉良《福州線面》截圖

對福建而言,麵條也成了特別的信使。

回到此前的沙茶故事。據傳,閩南多華僑,早前許多閩南先民曾漂洋過海,隨後定居南洋。但是,故土卻始終被他們放在心底。想家想得狠了,美食,便成了他們寄情的信使,隨著他們的舟車往來,越海而來,隨即流傳於閩南地區。至今為人喜愛的沙茶就是其中的典型。關於它的來源,有說是印尼,也有人認為是馬來。但人們都相信,曾幾何時,這些味型複合、風味獨特的麵食曾在多地流傳,像是一根綿長而柔韌的絲線,將華僑的心與故土緊緊連接。

如同一位作家在泉州吃到滷麵時的感受——“忽然領悟,母系有可能就是來自泉州。那滋味連接了我童年到青年的記憶。那碗麵像一首抒情詩,沒有慷概激昂的主題,它訴諸情感,意象準確,節奏優美,久煮的麵條中伴奏著蝦仁、高麗菜、胡蘿蔔絲、肉絲、魚丸,形成表情豐富的復調,平靜敘述濃郁的親情。”

南米北面,可對於福建來說,面韌如斯,味濃如是,是開放,是智慧,也是鄉愁。

參考文獻:

《暴食江湖(增補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曾智煥:記住鄉愁,海峽文藝出版社2018.

劉志澄主編:中國糧食之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9.

方炳桂主編:福州老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潘紅主編:福建區域人群概覽,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洪卜仁,許曉春:廈門飲食文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


END
作者 | 念緩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