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3年6月6日06:18:10,芒種始忙,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
這是一個“亦稼亦穡”的節氣,但為什麼名“芒種”,而不名“大滿”呢?
來看看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的這段解讀——
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蓋有芒之種穀,至此長大,人當效勤矣。節物至此時,小得盈滿,故以芒種易大滿耳。
因為芒種不僅是收穫,更不能忘記耕耘,此時正是播種玉米、豆類、花生、紅薯、水稻及一些秋熟作物的大好時節。
節氣於人事,總是前瞻性的,以免大家錯過天時。
“芒種”二字正是提醒人們要勤於農事,不可因“大滿”而慵懶,或者只收不種,要勤奮遠謀,才能可持續發展。
初候|螳螂生
前一年產下的卵中小螳螂感夏日陰氣,破殼而出。螳螂卵鞘是一味中藥——桑螵蛸,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的作用。
二候|鵙始鳴
鵙(jú),學名伯勞鳥,微感陣陣陰氣而鳴叫。勞燕分飛中的“勞”便是它。
三候|反舌無聲
與伯勞鳥恰好相反,反舌鳥叫聲豐富且多變,又名“百舌鳥”,為感陽而發。而彼時幾近夏至,處於陽消陰長之期,故其感受氣候的變化,遇陰則停止鳴叫。
芒種後,即將進入農曆五月即午月,五行屬火,天地純陽正氣極盛。所以人體陽氣如自然界般浮越於外,反而內在臟腑虛弱。
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
——《五雜炬》
農曆五月又叫毒五月,隨著梅雨季的來臨,溼熱之邪正盛,不僅萬物容易發黴,人也容易受到火毒、溼毒侵襲。同時病菌滋生,毒蟲出沒,還要防蟲蛇五毒,所以又叫“黴雨”。
外溼會通過皮毛腠理入侵人體,困阻脾胃,無法代謝水溼運化,溼邪越積越毒,溼熱重則百病生。
古語云:“溼熱互結,如油入面,難以兩分”。溼熱交織,反映在人體身上就是:
滿臉油光,容易長痘、痤瘡,頭髮油膩,全身黏糊糊,倦怠不想動,溼疹反覆,口臭,胃脹,舌苔黃膩,大便黏膩,女性白帶多發黃等問題。
最近二陽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出現發燒、咽喉炎、嗓子痛、痰多等問題。從中醫來看,很多都是寒溼入裡化熱導致的。
所以,這段時間的養生重點,就是要祛溼熱、拔溼毒、闢外邪。
現代人體質多寒熱錯雜,補陽怕上火,滋陰怕生溼,祛溼怕傷津液。
所以步入毒五月,溼氣重、病邪多發,正氣又容易被耗損。避外邪、祛溼瘴、補正氣就格外重要了。
不過市面上的祛溼茶,像赤小豆薏米茶,為什麼很多人喝了卻沒效果?
因為祛溼不健脾等於白費。
溼氣重會傷脾,單純的清熱利溼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脾胃功能。反而赤小豆薏米這些祛溼之品偏寒涼,更容易損傷脾胃陽氣。
脾胃虛弱的人,對清熱祛溼、偏涼的藥會比較敏感,喝祛溼茶就容易拉肚子。
所以要做到補而不生溼、祛溼不傷正,脾胃調理好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許多經典方中,常用味酸、性溫之品搭配,起到治火不傷陰、透表、化溼、闢穢之效果。
這個方法叫——酸溫服餌法。
有下面四大功效——
1、酸溫治火
虛寒證中出現火證,就不能用苦寒法,要用酸法去清火,用溫法去溫寒,比如陳皮+赤小豆芽+生薑。
2、酸溫化溼
中醫常用溫燥來化溼,但很容易傷津液。而用酸溫化溼法,就能在利溼的同時,兼顧補津液、清虛熱,比如赤小豆芽+藿香。
3、酸溫闢穢
中醫有芳香除穢法,但多過於辛溫。用酸溫闢穢,就是在酸溫的法度裡選擇芳香之品來闢穢,比如陳皮+藿香。
4、酸溫解表
酸溫法也有透表的作用,陳皮+生薑的組合就是如此。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這幾個食材——
首先是赤小豆芽,它不是平常吃的紅豆,而是有利水消腫作用的赤小豆,經過發芽發酵再曝乾的過程,產生酸味,將原本的寒涼之性,賦予酸溫的性質,多了生髮、通利之功,也更易被脾胃吸收。
《神農本草經》載其:“氣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所以能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化溼不傷正。
陳皮也是略有酸味的,起到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作用。《日華子本草》載其:治熱毒、風疹、小兒壯熱,消痰止嗽。
此外,還需要搭配生薑、紫蘇等溫性食材——
其中,生薑解表散寒、溫化寒痰,搭配增添酸溫之性。
搭配紫蘇葉、藿香,芳香化溼、解表、止嘔。
《神農本草經》載紫蘇:闢口臭、去邪毒,辟惡氣。
《本草述》載藿香:散寒溼、暑溼、鬱熱、溼熱、山嵐瘴氣。
陳皮搭配大棗,和中養胃,燥溼健脾。
再加上杏仁、麥芽,祛痰平喘、潤腸、健脾消食、收浮火、除脹滿。
《名醫別錄》載杏仁:煩熱、風氣、時行,解肌
《本草備要》載麥芽:開胃健脾,行氣消積
通過酸溫服餌法化溼,很適合脾虛、溼氣重的人群。
尤其出現易感外邪、腹瀉、中暑、水土不服、胃口差、嘴巴粘、齒痕重、面部、頭髮油膩等問題,均是有效的。
溼氣重、則毒瘴生。所以疾病流行的地區、以及溼熱嚴重的夏季,就很適合用根據酸溫服餌法的茶飲,來扶正祛邪、健脾化溼。
-廣告-
清瘴茶就是參考酸溫服餌法,甄選赤小豆芽、陳皮、生薑、紫蘇葉、藿香、大棗、杏仁、麥芽八味溫和草本悉心配伍而成。
根據法度嚴謹的經方理論,黃金配比而成,口感清爽不苦澀,酸味也是淡淡的。
清瘴茶均選用自然草本,三煮三煎,再經過高科技高溫萃取濃縮成便攜式原液,小袋分裝,方便使用、攜帶,隨時隨地衝泡飲用。
像這種吃進嘴裡的食材,要確保它的健康和安全性。
所以測評了很久,才決定推薦給大家這款清瘴茶,拿到手裡後可以檢查其成分:
-
無色素:自然色澤 原色天成
-
無香精糖分:自然清香 營養原味
-
無防腐劑:高溫滅菌 安全放心
-
無化學物質:自然草本 萃取濃縮
戳上圖,入手清瘴茶👆
小貼士:大便燥結、孕婦及哺乳期需要慎用。
除此之外,再推薦兩個食療方。
夏天被溼熱纏身,困阻脾胃,很容易出現疰夏,導致倦怠乏力、噁心胸悶、四肢無力、眩暈心悸。
有一個清補防疰夏的湯很適合這段時間喝。
【材料】
雞肉500g、鳳梨300g、苦瓜1根
【做法】
1、所有食材切塊,雞肉焯水
2、將雞肉、鳳梨、薑片放入鍋中,加水
3、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小時
4、放入苦瓜、鹽調味,煲15分鐘即可
夏天心火容易旺,所以吃點苦瓜可以清心火,緩解失眠多夢、心煩心悸、脾氣暴躁等問題。
不過苦瓜有些寒涼,配合性溫的雞肉剛好。因為夏天氣血容易耗散,反而內臟脾胃是比較虛寒的,雞肉可以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
然而雞肉性溫熱,容易昇陽動風。因此配合酸酸甜甜的鳳梨就非常合適了,可以收斂肝火、心氣。同時鳳梨中的蛋白酶可以讓雞肉更嫩,更好消化。
這道湯看起來有點黑暗,但其實是很清爽解暑、生津開胃,同時平和地滋補,避免過燥或過寒的偏性。
既能清心火,又能暖脾胃,補虛防疰夏,很適合夏日清補。
隨著氣候的炎熱,出汗變多,津液也會有所損耗。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津血同源,血汗同源,所以夏天要補養心血。
而心為脾之母,再加上人們會吃一些生冷寒涼的冷飲、水果來消暑,容易損耗本就虛寒的脾胃。
所以夏天養心健脾很重要,推薦這道蓮子芡實荷葉粥。
【材料】
蓮子幹50g,芡實30g,幹荷葉20g,粳米100g
【做法】
1、蓮子幹、芡實放入水中浸泡1小時
2、荷葉放入水中煮沸,把荷葉濾除,用荷葉水
3、在荷葉水中放入粳米、蓮子、芡實煮粥
蓮子作為脾之果,味甘而補脾。更有清心安神之功,治療虛煩失眠,交通心腎。
芡實雖具澀性,但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
荷葉既能解暑,又能昇陽。
所以這道粥對於預防暑天因暑溼之邪導致的煩渴、眩暈、洩瀉有很好的作用。
既能健脾胃,又能除溼氣的穴位,我最先想到的是陰陵泉。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被譽為身體的祛溼開關。通過強化脾胃運化功能,把水溼排出去。
取穴
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在脛骨向內上彎曲處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陰陵泉穴有健脾化溼,通利三焦,益氣養血的功效。
很適合因芒種氣候悶熱導致的外溼,加上嗜食生冷寒涼的飲品瓜果導致的內溼,造成體內痰溼聚集時按揉。
所以,陰陵泉穴是能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還有減肥的作用。
除此之外,陰陵泉還能通經活絡。
如果出現下面這些問題,都可以經常按摩陰陵泉
-
腹脹、腹痛、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
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
-
女性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
下肢麻痺、腰膝痠痛
按摩方法
雙手輕握膝蓋下面,拇指微屈,指尖由下向上慢慢用力,揉按陰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鐘。
芒種節氣的易筋經,我們推薦大家練習胃經——彎腰託掌式。
彎腰託掌此式走胃經,對於改善消化不良,及胃腸道均有較好效果,對消化系統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
此式通過拉伸腹部肌群,促進腹部血液循環,加強脾胃功能。
通過合谷穴與百會穴相對的姿勢,可以打開胸腔,改善呼吸憋悶。身側肌肉得到拉伸,改善肩部胸部肌肉痠痛。
故而鍛鍊此部分,可達到穩定下肢結構,改善胃部疾患症狀的目的。
芒種,是豐收的季節
氤氳穀物的清香
亦是繼續耕耘的忙碌
勤才有所得
正如我們的脾胃
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
才能把氣血提供到全身
獲得能量
唯有不慌不忙,生生不息
才能滿懷收穫,再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