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之一。

本書選取最能體現《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100個問題進行闡釋,每一個問題基本上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對該問題的闡釋,二是闡釋所依據的相關經典。內容上分為概念正名、陰陽之道、氣血陰陽、法於陰陽、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百病生於氣10個部分。實為學習中醫、學習《黃帝內經》不可或缺的案頭書籍。

寒為天之六氣之一,應於北方。寒氣以時序而發生,是為常氣,並不能造成疾病。天之六氣為外邪,賊風邪氣犯人先犯肌膚的三陽經所在區域,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就會循著經絡進入六腑。寒勝則堅凝,所以寒邪犯人導致腠理經絡不通,不通則痛。那麼,傷於寒邪成為熱病是因為什麼呢?天地陰陽以和為平,人五臟六腑之氣法天地陰陽,五臟出營血陰氣,營血行脈內用來長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屬性靜、寒;六腑法天出陽氣,陽氣行脈外,功能是溫煦肌膚抵禦病邪,屬性躁、熱。寒邪侵犯人體,人身體衛陽壯盛的話,起而固護,讓內外之氣出入的氣孔閉合,汗孔閉合則運行於皮下肌膚的陽熱之氣不能散越,鬱而為熱。有者為實,無者為虛。賊風邪氣打破了原來的平衡狀態,有實邪的為盛實,表實者裡必虛,氣實者血必虛就產生了虛實。盛者為實,多現熱象;衰者為虛,多現寒象,所以寒熱是氣血陰陽的平衡被打破之後顯現於外的徵象,這是壯實的人突然受寒會出現發燒熱象的原因。王冰指出:寒是冬天之氣,冬寒的時候人要像冬眠的動物一樣深藏,善於養生的君子順從自然,固護嚴密而不會傷於寒氣,而觸犯寒邪的叫傷寒,這是以所犯的邪氣命病名。四時之氣太過都能造成疾病,但是寒邪造成的毒害最嚴重。被寒邪的殺厲之氣侵犯立即犯病的叫傷寒;沒有立即發病,寒毒藏於肌膚,到了春天就是溫熱病,夏至之後叫暑熱病。患傷寒熱病,有的死有的能痊癒,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癒的都在十日以上,是因為什麼呢?巨陽就是大陽(太陽),是六氣的終氣,也是春陽之氣的開始,所謂“三陽為父”。膀胱足太陽之脈上行從頭絡腦,環出項下連風府,督脈、陽維連屬於太陽,為諸陽脈主氣。賊風邪氣犯三陽,一般情況下先從太陽開始,不及時治療的話傳陽明、少陽,甚至會由表入裡,傳少陰、太陰、厥陰。人傷於寒會發熱,如果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即使發熱嚴重也不會死亡。只有陰經、陽經同時受寒,臟腑表裡皆病的情況,則不免於死。




就傷寒之後的傳變情況來說,賊風邪氣犯三陽首犯背部的膀胱足太陽,出現頭部疼痛,腰脊拘急不舒;寒在太陽不能及時祛除就會傳陽明。胃足陽明之脈主肉,其脈從鼻絡目內眥,下行入腹至足,所以出現眼疼,鼻幹,汗孔閉而身熱喘息不能安臥。寒邪不祛除的話就會傳變三陽,膽足少陽與肝足厥陰相表裡,膽經受邪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但是邪犯足三陽而未由表及裡,未進入足三陰肝、脾、腎的話,說明邪還在三陽肌表,邪氣在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祛除疾病。三陽為表,三陰為裡,疾在表不解就會遷延進入六腑,所以四日以後太陰有病,腹部脹滿、咽乾,少陰腎、厥陰肝也會依次受邪,出現舌幹口渴、煩悶、陰囊收縮。到了這個階段,陰陽兩感,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害,營氣、衛氣不能通行周流,五臟氣不通就會死亡。寒邪在表未傷真精,或傳盡或三陽未傳遍就能漸漸痊癒;如果病邪毒厲,由三陽經而入五臟,兩感於寒,陰陽表裡皆受其病,但是病勢逐漸衰竭,比如太陽頭疼逐漸痊癒,陽明身熱減退,太陰腹脹消而思食,厥陰陰囊松,說明寒邪衰竭,病已經自愈。傷寒熱病治療的原則:邪分內外,病分表裡,視疾病是在三陽經六腑還是內入三陰經五臟,受病未滿三日,邪在表者可以用汗法祛除疾病;三日以後邪已經入裡,可以用瀉法祛除。

特別提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