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後,雨水特別多,“溼邪”也特別重。
天氣潮溼悶熱,身體也出現了溼與熱的纏綿,人更容易感覺睏倦、食慾差、煩躁,而那些原本身體差的,更容易受到“溼邪”的影響。
據統計,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溼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溼疹、皮炎、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瘙癢等。
更嚴重的是:溼邪長期聚集在體內,易引發結節、腫瘤等疾病。
1、自然界的溼邪(外溼)
外來的溼邪,很多由於氣候潮溼,導致頭重、胸悶、腰痠、關節疼痛等症狀。
2、身體內的溼邪(內溼)
現代人們熬夜、喝酒、愛吃油膩食物等習慣皆損傷脾胃,脾主運化,脾負擔加重,水溼不能完全運化,就堆積於體內。
1.虛胖水腫
中醫角度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溼“。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溼。
2.常感覺疲憊,睡不夠
早晨起來還覺得睏倦,四肢沉重,尤其小腿肚子酸沉。溼氣重的人還常有胸悶的感覺,要長呼一口氣才舒服。
3.經常食慾不佳
溼氣重的人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
4.大便鬆軟黏膩
體內溼氣重時,大便往往很難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鬆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這種症狀多為不健康飲食導致。
5.舌苔厚且口氣重
如果晨起感覺嘴巴粘粘的,舌苔厚且黃,口腔內的異味通過刷牙也無法改善,就可能是溼氣重導致。
6.頭髮油膩 ,面部暗黃,容易起疹子
如果毛髮容易油膩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時常手腳患有小皰疹甚至脫皮,提示體內有溼氣。
7.關節僵硬
溼邪進入關節部位,身體內有寒氣,導致寒溼在關節相遇形成溼寒,損傷關節健康,長時間下去就會形成四肢僵硬現象,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祛溼,很多人容易想到“紅豆薏米粥”。
其實,不少人儘管喝了紅豆薏米粥,體內“溼邪”不僅不見減弱,反而可能導致身體不舒服,這是何解?快看看你是否犯了這幾個錯誤。
中醫裡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並非日常生活中用來煮糖水的“紅豆”。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溼。從形狀上看,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大家在購買的時候請注意。
溼氣屬陰且性質重濁、粘膩,是源於體內水液代謝和運行的產物。薏米祛溼雖好,但寒性太重,常吃易傷脾。脾的主要任務是運化溼氣,脾傷了,溼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溼反而越溼。對於本身脾虛的人體內,溼氣會加重,溼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溼,需要同時健脾。
一道赤紅豆薏米粥並不能趕跑所有人體內的溼氣,盲目服用紅豆薏米粥有時不僅不能祛溼,反而可能會會加重溼氣。所以,想要祛溼,先探探自己體內到底是“哪種溼”在作怪!
健脾祛溼食療方
單純靠紅豆和薏米難以達到祛溼的目的,想要祛溼還需巧用這些食材。如果脾虛溼氣重,可以在日常煲湯中加入淮山、茯苓、炒扁豆、陳皮等健運脾胃食材;如果是脾氣虛的,可加上黃芪、黨參。砂仁可芳香醒脾,增強脾胃運化之功。
本週推薦3款食療方,幫助大家健脾祛溼。
(1)薏苡仁八寶粥
食材:薏苡仁10克,紅棗5枚,白扁豆10克,蓮子肉10克,核桃仁10克,桂圓肉1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法:將食材洗淨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調入紅糖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開胃、益氣養血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體質或脾胃虛弱、食納不香、心煩失眠的人群食用。
(2)薏苡仁赤豆鯽魚湯
食材: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5克,生薑3片,鯽魚1條(約400克)。
製法:鯽魚去鱗及腸肚,洗淨,入油鍋煎熟備用。薏苡仁、赤小豆、陳皮、生薑洗淨,與鯽魚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時,加入適量料酒,煮沸片刻後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溼、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水腫、腳氣浮腫的人群食用。
(3)薏苡仁冬瓜豬肉湯
食材: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陳皮5克,冬瓜(連皮)500克,豬肉400克,生薑適量。
製法:豬肉洗淨切塊、焯去血水備用。薏苡仁、扁豆、陳皮洗淨,冬瓜(連皮)洗淨切塊,生薑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調入精鹽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溼的功效,適用於夏季暑溼的保健。
針灸拔罐祛溼
在家中可按壓或者在正規中醫院針灸拔罐健脾祛溼的保健穴位,如承山、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
承山:小腿後部正中;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嵴旁開一寸;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四橫指);
陰陵泉:腓骨小頭下凹陷處。
練習傳統功法
運動具有良好的健脾化溼的作用,但是對於選擇夜間運動的人而言不推薦大汗淋漓的運動,易損心陽。八段錦、瑜伽、太極、廣播體操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護好溼氣,如夏天運動出汗之後不要立刻吹風或者吹空調,這容易導致體內溼氣與寒邪、風邪一起傷害人體。
建議少吃或者不吃冷飲、煎炸的食物。對於脾虛的人最好喝溫開水。
想了解更多健康養生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一起交流
醫生
中醫內科 針灸科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1.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胃腸癌,胃腸潰瘍、糜爛、息肉;腹洩、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2.肺癌及癌前病變如毛玻璃、結節、肺大泡等;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
3.失眠、健忘;心悸;焦慮症及抑鬱症;
4.痛經,月經不調,不孕,多囊卵巢,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肌腺瘤;祛痘祛斑養顏、肥胖;更年期綜合症和乾燥綜合症;男子不育、早洩、陽萎;
5.過敏性鼻炎和哮喘,過敏性紫癜;嬰幼兒弱視、散光近視及青少年近視眼;老年飛蚊症,眼底黃斑變性,糖尿病眼病;
6.心腦神經系統:三高:腦梗,腔梗;中風及後遺症,面癱,小兒腦癱,脊髓空洞症,神經側索硬化症;重症肌無力;多系統癱瘓
7.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腰突症等脊柱病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
關注固生堂中醫,可獲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