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病毒一波接著一波,新冠、甲流、合胞病毒、諾如病毒……寶寶一發燒,全家都跟著一起心慌:
孩子時冷時熱,要保暖還是散熱?
發熱一定要吃退熱藥嗎?還是物理降溫更好?
發熱要打針嗎?還是能吃藥就不打針?
有沒有不吃藥不打針就能退熱的方法?
家長們不必過於焦慮,只要正確應對,寶寶發熱並沒有那麼可怕。
01
發熱到底捂著好還是晾著好?
有人說應該捂著出出汗就好了,有人說別捂著,晾著點兒能降溫,聽著好像都有道理,卻又互相矛盾,那到底該怎麼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下發熱的過程。
人體發熱的過程一般會分為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平衡期和體溫下降期。在發熱的過程中到底是捂著還是晾著要根據不同的階段來取決。
1.體溫上升期
當機體受感染時,體溫調節中樞會自動升高體溫,讓身體產生熱量,同時減少散熱。這是為了保護身體免受感染的侵害。
這時四肢循環會變差,產生手腳冰冷的狀況,甚至有畏寒的情形。
這個時候應該給寶寶捂一捂,幫寶寶穿蓋多一些,並讓他多喝些溫水,幫助體溫上來,以減輕寶寶的痛苦。
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能物理降溫,否則會讓寶寶更不舒服。
2.高溫平衡期
一旦體溫升高到設定點,寒戰會減少,四肢會變溫熱,這時產熱和散熱就會維持一個平衡。
這個階段寶寶體溫快速攀升,維持在較高的溫度,皮膚摸起來很燙,家長們應該晾一晾寶寶,為其脫去身上多餘的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同時也要讓寶寶喝些溫開水。
許多家長們為了讓寶寶快點出汗而為其添加更多衣服,卻容易讓寶寶體溫更高,身體不適感增加,嚴重時會導致捂熱綜合徵!
3.體溫下降期
當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燒藥之後,體溫設定點會重新被調低。身體又會接收大腦的信號,啟動出汗這些方式,以增加散熱。
這時家長們應該幫寶寶減衣減被,幫助他降溫,同時幫寶寶擦去身上的汗水,以避免汗水阻塞毛孔,阻礙寶寶降溫。
如果此時還捂,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難以恢復正常。
02
藥物退熱還是物理降溫?
面對發熱,很多家長都比較糾結到底要不要吃退熱藥?到底物理降溫好還是藥物退熱好?是口服退熱藥好還是打針好?
1.什麼時候用退熱藥?
①發熱的患兒表現出頭暈、頭痛、四肢痠痛等各種不舒適,或是煩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緒低落,可考慮使用退熱藥;
②家長對患兒發熱的問題感到過於緊張或恐懼,且患兒肛溫在39℃以上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熱藥;
③當患兒肛溫在39.0℃以上,又不能有效評估患兒有無不適時,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熱藥。
2.退熱藥怎麼選?
大多指南的共識是:
<3個月的小嬰兒發熱建議及時就醫;
3-6個月的寶寶發熱,建議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
6個月以上,可以選擇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
如果孩子有嚴重嘔吐、拒絕吃藥等情形時,可考慮使用肛門塞劑。
一般情況下不推薦兒童使用退熱的針劑,因為這種給藥途徑可引起注射部位紅腫、疼痛,使用不當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兒臀部肌肉萎縮,還可能造成患兒焦慮和恐懼等而導致不配合醫生的治療。
3.物理降溫
不建議用酒精擦身體,這種方法會對寶寶的皮膚造成刺激,還可能導致酒精中毒。
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推薦冰袋降溫,嬰兒發燒時全身溫度上升,局部冰敷只能讓該部位溫度下降,還可能造成寶寶不適。
溫水擦浴可以適當使用,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出現寒冷反應,如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需要立即停止物理降溫,否則會讓孩子更難受。
03
中醫退熱小妙招
中醫認為體內氣機不暢、內外不通,致使人體不能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內外通調,陽氣被鬱閉在體內,從而化成熱和火。
1、推拿退熱
可選用推攢竹、揉太陽、清天河水3種手法進行按摩治療。風寒感冒者加推三關,風熱感冒者加推脊柱。
-
推攢竹:兩眉中間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30~50次。
-
揉太陽:眉後凹陷處。
操作方法: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兩拇指外側自前向後直推,推30~50次。再用中指端向耳方向揉該穴,揉30~50次。
-
清天河水:前臂正中,自掌後腕橫紋中點至肘窩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用一手握住患兒四指,使患兒掌面與前臂掌側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羅紋面併攏,蘸水自手掌內勞宮穴經掌後腕橫紋中點至肘窩止,呈單方向推100~200次左右。
-
推三關:前臂外側緣,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患兒坐位或仰臥位,家長一手握持手,另一手以拇指外側面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推100~500次。
如果體溫較高,用上面的方法推完後,再加一個手法,用食指和中指從孩子的頸椎向下沿著脊椎骨一直推到孩子尾骨,這個推的力度要稍微大一些,推5-10次。
2、穴位點按退熱
人體上有幾個退熱的特效穴位,它們是大椎、合谷、外關,退熱效果立竿見影,我們可以稱它們為身體裡的“對乙酰氨基酚”。
大椎在項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合谷在手的虎口附近,取穴的時候你把5個手指併攏伸直,拇指和食指掌骨之間便有一塊肌肉隆起,隆起的肌肉的頂端便是合谷。
外關在手前臂的背側,腕橫紋上2寸。取穴的時候,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2指就是,是解表退熱的要穴。
操作方法:
先按摩大椎穴:1.用拇指與食指掐按大椎,每隔5秒鐘放鬆一兩秒鐘,進行3分鐘左右;2.拇指肚用力點按大椎,按一下鬆一下,反覆2分鐘;3.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椎,用力捏按3分鐘左右。
接下來按摩合谷和外關,分別捏按3分鐘左右,中指叩擊外關約200下,最後用拇指用力掐按外關兩三分鐘。
這一套按摩方法,每天做2~3次,一般2天左右便能徹底退熱。最後要囑咐大家的就是在推拿之前最好是讓孩子先多喝點溫熱水,有助於推拿打通脈絡發汗散熱。
04
最後,做個總結
退熱處理屬對症治療,治標不治本,有時用藥退熱會掩蓋疾病的症狀而影響診斷,故處理不明原因發熱的患兒時需慎重。
另外,退熱藥不能有效預防熱性驚厥的發生,也不可作為熱性驚厥的預防性使用。
現有的研究顯示,發熱的程度不能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退熱藥不能有效地縮短髮熱的病程,其退熱效果也不能用來鑑別發熱的病因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如果退熱藥效果不理想,應該積極尋找導致發熱的病因,對因治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