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家族,狂飆300年

呂氏家族,狂飆300年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相傳為宋代宰相呂蒙正所作的《破窯賦》中開篇之句。


當年,為了給時任太子的宋真宗磨性子,呂蒙正將歷代名人的經歷雜糅入這篇經典的長文中,向太子展示天道無常,協助太子參破人生義理。

現實中,這兩句話,不僅深刻地闡明瞭人生的發展規律,更是宰相呂蒙正及其家族的寫照。


最愛歷史新書《疑案裡的中國史》1+2全套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4折,歡迎入手
👇

呂蒙正出身洛陽一個官宦家庭,其父呂龜圖為五代時期後周政權裡專門為皇帝“寫日記”的起居郎。

家庭還算有點顯赫,但其父持家無道,除呂蒙正生母劉氏外,呂龜圖還養了幾房小妾,並與劉氏關係不睦。故而,沒享受幾年公子哥兒生活的呂蒙正很快就隨母親一起,被父親趕出了家門,並一度淪為街頭小乞丐。

雖然後來曾得洛陽城內一家寺院的老和尚收留,靠著寺院中免費伙食度日,但呂蒙正一家仍舊過得不如一般窮人。

據《邵氏聞見錄》記載,當時在洛陽城外的伊河邊曾有人賣瓜,小小年紀的呂蒙正也想吃一塊,但奈何兩手空空,只能等著瓜掉地上,趁著沒人注意,撿起來啃食。

不過,生活的困苦終究沒有讓呂蒙正意志消沉。依靠洛陽城內佛寺的救濟,寒窗苦讀多年的他最終還是熬過了命運中的種種不幸,等來了人生的轉折。

公元976年的年底,宋朝完成一次皇權更迭,宋太祖之弟趙光義登基,史稱宋太宗。與每一次新皇登基一樣,宋太宗也亟需培養一批親信大臣。因此,在登基的第二年,宋太宗特地降下聖旨,舉辦科舉考試選拔人才。

這一年,貧如乞丐的呂蒙正34歲。此前已經歷過多次科舉失敗,臨行前,他也未能料到自己將是這次考試成績最好的舉子。

雖說在宋代,經歷了晚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動盪,中古時代留下的世家門閥早已消亡殆盡。但對於毫無背景可言的呂蒙正來說,即便科舉考試面前人人平等,要考中的概率仍舊相當低。據記載,此次參加殿試的舉子超過了5300人,規模尤勝前代。而最終錄取為進士者雖也前所未有,但亦不過區區190人。因此,考中者除了能說明運氣好,也確實是才學淵博,而身為狀元郎的呂蒙正更是如此。

得命運眷顧的呂蒙正,因狀元的身份頗受宋太宗青睞。在賞錢封官之後,宋太宗特別准許他“越級上報”,如遇政事不懂,可派人快馬回京稟告,交由皇帝處理。

憑藉著狀元的身份外加皇帝的信任,以呂蒙正為首的一個文人世家“東萊呂氏”,從此活躍於宋朝政壇之上。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中,這個家族出過至少8位宰輔級高官,被後世盛讚“趙家天子呂家相”。

呂蒙正童年生活過的洛陽古城。圖源:圖蟲創意

之所以被稱作“東萊呂氏”,源於呂蒙正的祖父呂夢奇。此人早年間生活在掖縣(今山東萊州)。漢朝時,掖縣所在地即東萊郡郡治,故出身於此處的呂夢奇及其後裔便自稱“東萊呂氏”。

但呂夢奇很早便離開了家鄉,在風雲變幻的五代時期歷任後唐的工部侍郎、戶部侍郎等要職。至此之後,呂家再無一人重返掖縣定居。

有意思的是,在這支舉世聞名的“東萊呂氏”之下,呂夢奇的兩個兒子呂龜圖和呂龜祥兄弟,又創造出兩支不同籍貫的呂氏族人。呂蒙正即屬於“東萊呂氏”長房洛陽支下的傳人。

與其父呂龜圖“寵妾滅妻”的行徑不同,成名後的呂蒙正並沒有立即忙於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是選擇籌錢蓋房子,不計前嫌,將父母接來同住,奉養兩位終老,極盡人子之道。

太平興國五年(980),歷任地方有功的呂蒙正被授予左補闕、知制誥等官職,留在宋太宗身邊起草詔令,顧問政事。

當時,由於北方戰事不斷,宋太宗曾希望派人出使朔方,促成和談,以減少宋軍作戰的損失。但在人選上宋太宗卻一時不知如何選擇,於是便傳旨中書省,讓大臣們遴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合適人選。

為此,呂蒙正特別為宋太宗推薦了一人,但他遴選出來的人選並非宋太宗心目中最合適的那一個。因此,宋太宗之後又多次詢問呂蒙正出使人選的意見,而呂蒙正每次的回答都與頭次一樣。


▲宋太宗畫像


三番兩次之後,宋太宗勃然大怒,認為呂蒙正為人固執,不懂變通。但呂蒙正卻沒有被皇帝的怒火嚇到,反而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表示,之所以選擇此人出使,沒有其他原因,僅因為他是滿朝文武中綜合實力最強的,沒有之一。您老說我固執,其實是您不懂我。總之,我不是那種蠱惑聖上、矇蔽聖聽的奸臣。

眼見呂蒙正拍著胸脯保證,宋太宗也不願過分為難這位親信狀元。於是便依了他的請求,按他推薦的人選安排使節活動,果然獲得圓滿成功。

由於呂蒙正始終以正道自持,外加慧眼識才,所以在仕途上晉升得極快,沒幾年便爬升到參知政事的職位上,成為朝政要員,地位僅次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隨著官位的擢升,見風使舵的人自然也會過來阿諛奉承這位平民出身的朝廷新貴。有人給呂蒙正送了一塊古鏡,並宣稱此鏡能照見方圓兩百里的各類東西。來人原以為能通過這種方式,巴結賄賂呂蒙正,便可為自己謀得一官半職。

但早年便識得人間冷暖的呂蒙正,又豈能被這種小把戲所矇騙。於是便笑稱:“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來者自知無趣,只得退下。

事實上,呂蒙正之“”,並非僅是做做樣子。

按照當時慣例,當官員晉升到宰相級別時,可蔭補一子為朝廷五品官。不過,對於這種變相培養新世家門閥的機會,呂蒙正卻不大感興趣。

在他的認知中,自己早年貧困交加,通過多年的寒窗苦讀才得以成為一代狀元。入朝任職也不過升州通判,職級六品起步。而未經過科舉洗禮的普通人,僅因其家人是高官,便從此飛上枝頭變鳳凰,著實不大合理。但蔭補制度本身有激勵官員服務朝廷的作用,因此,呂蒙正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蔭補實質的基礎上,將官位品階壓到最低。從此,宋朝高官蔭子僅限授官九品。

在浩然正氣之外,呂蒙正遇事敢直言,也是其傳承給呂氏後人的門風。

宋太宗執政後期,皇帝為了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曾召群臣飲宴,並聽取諸位大臣的溜鬚拍馬,十分得意。輪到呂蒙正時,尚在自我陶醉的宋太宗卻聽到其稟報:“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飢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願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所幸也。”

此話終究讓宋太宗心裡不舒服,“變色不言”。

呂蒙正歷仕兩朝,三度拜相,宦海沉浮,正直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晚年,呂蒙正致仕回家。因其“渾厚淵博,忠亮寬懿……與人無親疏,無高下階級”,即使遠離朝堂,宋真宗仍舊十分掛念這位老臣。趁著“泰山封禪”之機,曾兩度駕臨呂蒙正府上。

宋真宗此舉固然有倚重老臣之意,但也希望呂蒙正多舉薦些族中人才,服務朝廷。

宋真宗曾問呂蒙正:“愛卿,你覺得你家這幾個孩子中,哪個能擔輔政重任?”

對此,正直的呂蒙正表示,他身邊的這些兒子都不中用。但是他的侄子呂夷簡,人還不錯,現為潁州推官,要是用得好,必然能成為一代名相。

不得不說,呂蒙正眼光精準。後來,身為“東萊呂氏”族人的呂夷簡也成為一代風雲人物。與呂蒙正出身略有不同,呂夷簡的祖父是呂龜圖的弟弟呂龜祥

早年間,叔叔呂龜祥和呂蒙正一起參加了宋太宗初年的那場科舉考試,成為190名進士之一,官至殿中丞知壽州。因其在任期間多有官聲,得民眾愛戴,故退休後,呂龜祥便定居壽州,成為“東萊呂氏”壽州支系始祖。

儘管同族不同支,但科舉傳家的特點也在壽州呂氏一脈中體現出來。除呂龜祥外,與呂蒙正同輩的呂蒙亨、呂蒙周、呂蒙巽也相繼考中進士,入朝為官。


呂夷簡的父親呂蒙亨在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的科舉考試中,成績也相當優異。但由於呂蒙正當時為相,呂蒙亨只能避嫌不參加殿試。

得知此事的宋太宗,不禁感慨:“斯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由此可見,在宋初,為了抑制世家大族的發展,官僚子弟入仕,沒有特權可言。即便有才識如呂蒙亨,皇帝也不便因此破壞規定。

一直等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呂蒙正罷相,呂蒙亨才得以晉升。

憑藉族中文風盛行的優良傳統,外加呂蒙正為官多年正直的為人品行,初入仕途的呂夷簡也以廉能、敢說話聞名於朝。

當時,宋真宗興起“天書運動”,各地均圍繞著皇帝造祥瑞、獻祥瑞。皇帝樂在其中,並頒旨各地多修宮觀,大興土木。百姓的日子有多苦逼,可想而知。

對此,初入仕途的呂夷簡以為不妥。他上書直言,批評宋真宗建築宮觀勞民傷財,請求停止。

好在宋真宗雖沉迷仙術祥瑞,卻也不是個真正的昏君,見呂夷簡的奏摺言辭懇切,大加讚賞,認為其有“為國愛民之心”,並未對其多加責難。

後來,經呂蒙正推薦,呂夷簡被宋真宗視為輔政治國大才,曾數度委以重任,出使遼國,權知開封府,並將其姓名書寫於屏風之上,令朝廷上下一度以為呂夷簡將繼其叔叔之後,在宋真宗朝繼續擔任宰相官職。

不過,宋真宗的本意或許並非如此考慮。在宋真宗朝任官20餘年間,呂夷簡未曾有機會進入中樞,參政議政。

直到乾興元年(1022),宋真宗駕崩後,臨朝稱制的劉太后才將呂夷簡請入中樞,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任相。


最愛歷史新書《疑案裡的中國史》1+2全套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4折,歡迎入手
👇

但呂夷簡對自己仕途上的“伯樂”,其實並沒有過多討好。儘管劉太后在獨掌朝綱上頗有手段,甚至曾一度想改姓稱帝,效仿武則天。

面對這樣的太后,呂夷簡即便身居高位,也只能謹慎從事,小心應對。因此,與呂蒙正相比,呂夷簡的正直在眾人看來並不徹底。為了平衡與劉太后之間的關係,呂夷簡盡力在各種日常小事中滿足太后自負的心理,給對方留下一個相對較好的印象。

不過,一遇大事,呂夷簡的犯顏直諫就立馬展露無遺。

劉太后為了讓宋真宗百年之後仍能與其喜好的“祥瑞”“天書”相伴於另一個世界,曾下旨要求,將宋真宗年間產生的祥瑞等物搬入太廟,奉於真宗靈前。但眾所周知,宋真宗年間的“天書”“祥瑞”一概為人造。而且為了迎合天書運動,在宋真宗在位的最後十幾年中,舉國上下無不在為荒唐的國君迷信行為大建宮觀,勞民傷財已甚。


▲臨朝聽制的劉太后畫像


當聽聞太后有此意時,呂夷簡不惜毀掉之前在劉太后那裡攢下的好印象,直言苦諫,告知太后此事過於鋪張浪費,且請入太廟等同國家未來將持續執行宋真宗過去錯誤的“天書運動”,對整個宋朝影響頗深。

不過,呂夷簡情商也頗高。他能理解劉太后行為背後隱含的真情,因此,在阻止祥瑞進入太廟的同時,也建議太后將祥瑞放入宋真宗墓中,蓋棺定論,停止這場“國家災難”。

於是,《宋史》在評價呂夷簡時稱:“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夷簡之力為多。”

誠然,在維護宋仁宗初年的天下太平局面中,呂夷簡功勞卓著。由於掌握朝政大權的劉太后只是宋仁宗的養母,因此,劉太后一直想淡化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的形象。在李宸妃病故之後,劉太后起初打算草草下葬了事。但此事不知如何被呂夷簡得知,趁著早朝的機會,呂夷簡旁敲側擊地詢問太后,宮中最近是否有妃子去世?

本來朝廷大臣過問後宮之事,在以往來說,多有不妥。但呂夷簡顯然想得更遠。

事後劉太后當面質問呂夷簡:“卿何間我們母子也?”呂夷簡也不說廢話,直言道:“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

在呂夷簡看來,宋仁宗生母之謎遲早要大白於天下,而太后的刻意隱瞞,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還極有可能讓得知真相的宋仁宗產生報復心理,在宋朝境內掀起一波問罪屠殺,如此一來,對劉氏家族、對宋朝都將是一場悲劇。

所幸,執掌朝政的劉太后腦子還挺好使,當即答應呂夷簡以皇后之禮下葬李宸妃。

果然,不出呂夷簡所料,在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從其八叔趙元儼那瞭解到自己的真正身世。悲痛之下,準備做出滅劉氏全族的決定。最後在呂夷簡等人的協助下,得知真相的宋仁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跟呂蒙正剛正不阿的品格相比,呂夷簡多少存有為自己仕途著想的“私心”。

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正式親政。呂夷簡第一時間便向宋仁宗遞交了八項理政建議,要求宋仁宗做到“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

儘管這當中有著呂夷簡一心為國的忠義,但身為劉太后稱制期間輔政的宰相,劉太后故去之後,他並未像丁謂、夏竦等人一樣遭遇貶斥,也著實讓一部分人眼紅。

宋仁宗的郭皇后趁機給皇帝吹“枕邊風”,稱“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皇后此言一出,呂夷簡隨即被劃歸劉太后一黨,結束了宰相生涯。

對此,呂夷簡懷恨在心。雖然皇后有機會給宋仁宗進言,但兩者不和的消息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深知其中關係的呂夷簡,遂極力支持宋仁宗廢后。此事遭到時任諫官的范仲淹反對,年輕氣盛的范仲淹以為廢后之事不可為。於是,呂夷簡與范仲淹這兩大名臣,自此結下樑子。

利用手中職權,呂夷簡首先對范仲淹發難。他要求有司壓下范仲淹等人的臺諫奏疏,導致宋仁宗最終做出了廢黜皇后的決定。

范仲淹等人並不罷休,他們決意在朝會上與呂夷簡一爭高下。但呂夷簡權大勢大,在范仲淹等人還沒開口說話時,便通過宋仁宗下旨外放范仲淹等人到地方上任官。


▲北宋皇宮正殿大慶殿模型。圖源:圖蟲創意


第一回合的較量,呂夷簡贏了。但外放為官的范仲淹並沒有放過一切可以彈劾呂夷簡的機會,於是第二回合較量,很快便到來了。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了一幅《百官圖》,在畫序處列明瞭圖中百官的晉升次序。其意思很直白,指名道姓地告知仁宗,百官晉升均需看呂夷簡的臉色,長此以往,呂夷簡等人結黨營私,不可不察。

呂夷簡知道後頗為不悅,認為范仲淹沽名釣譽,為人迂腐。畢竟,從呂夷簡的叔父呂蒙正始,呂家便時常為宋朝皇帝舉薦人才,已成一種家族傳統。因此,呂夷簡也就範仲淹獻圖一事,彈劾范仲淹“越權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結果,范仲淹再度被貶。但范仲淹乃當時文臣的楷模,此事一時間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

那群日後將出現在當代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人翹楚,如歐陽修、蘇舜欽等人紛紛上書為范仲淹求情,而書法家蔡襄更是直接寫了一首《四賢一不肖》,斥責言官對范仲淹被貶一事視而不見。

如此一來,歐陽修等人的行為反倒坐實了范仲淹結交朋黨的罪過。繼范仲淹之後,他們也被貶斥。

儘管黨爭激烈,但正如呂蒙正知人善用的那樣,呂夷簡在識才用才上也頗得呂家家風精髓。

宋仁宗慶曆年間,西夏作亂,呂夷簡不計前嫌,推舉范仲淹經略防禦西夏入侵事務。范仲淹完全沒有想到這位曾經的“死對頭”,居然會在國難之際,與自己冰釋前嫌。但呂夷簡顯得很大度,表示自己豈能對過去耿耿於懷。

從此,范仲淹對呂夷簡徹底放下成見。在呂夷簡去世後,范仲淹主動攬下了為呂夷簡寫祭文的工作。在祭文中,范仲淹第一次道出對呂夷簡的佩服,稱對方一生“股肱同體”,“雍容道行”

呂夷簡豁達的人生觀以及為國盡心的品格,成為了“東萊呂氏”家風傳承的一部分。但其小心謹慎、保守的一面,也被後人學了去。

儘管呂氏門人傳至“簡”字輩時,當官出名的人不多,但獲得科舉碩果者,呂氏第二代並不比“蒙”字輩少。除了呂夷簡外,呂家還有呂務簡、呂居簡、呂易簡、呂從簡等數名進士。

難得的是,呂夷簡的兒子們在政壇上的成就並不比其父低。其四個兒子——呂公綽、呂公弼、呂公著、呂公孺,更是位極人臣,屢入中樞。這其中,以呂公著最為知名。

如果說,呂夷簡的作用在於輔弼劉太后,協助仁宗皇帝開創宋朝盛世;那麼,呂公著的作用便是在激烈的改革過後,讓宋朝另一位高太后完成權力的平移,開啟北宋最後一個盛世。

呂公著起家於宋仁宗末期。

作為宋仁宗“慶曆新政”的堅定改革者,歐陽修在范仲淹與呂夷簡冰釋前嫌後,便一直承擔著抨擊宰相理政不當的任務,因此,呂夷簡沒少被歐陽修罵。但有趣的是,歐陽修與呂公著交情極好,在出使遼國期間,歐陽修還不忘對當時的遼朝皇帝宣傳呂公著的為人品行,稱呂公著“器識深遠,沉靜寡言,富貴不染其心”。

因此,頗得歐陽修賞識的呂公著在前者的推薦下,逐步走入權力中心。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呂公著與樞密直學士薛向同知樞密院事,正式進入中樞。

眾所周知,在宋神宗一朝,以王安石變法為核心的改革,曾在朝廷上掀起一陣革新熱潮。受其父呂夷簡為人處事風格的影響,呂公著對王安石激進的變法,並不看好。他似乎更偏向於司馬光的保守思想。

但這並不妨礙他與王安石之間的私人交情。與司馬光一樣,呂公著在年輕時,便與王安石是很好的朋友。

當時,作為南方人在北方做官的王安石為了少受朝中的派系傾軋,廣為結交好友。作為北宋文化家族也是宰相家族出身的呂公著,自然也是王安石頗為看重的朋友。

在變法以前,王安石與呂公著算是知心朋友,王安石為兄,呂公著為弟,兩人互相欣賞,就連司馬光也曾向宋神宗表示“臣善安石豈如呂公著”。


▲呂公著的兩位好朋友,王安石和司馬光


也正因如此,王安石在熙寧變法前曾提名呂公著擔任御史中丞,希望對方在其後變法中能為自己減少點阻力。

但事實證明,王安石錯了。務實且較真的呂公著看到新法種種弊端之後,不再顧及與王安石的私交,直言反對王安石變法,不惜與曾經的好友決裂。因此,終王安石之世,呂公著多在地方任職。

直到摯友王安石以及宋神宗相繼去世後,臨朝掌政的高太后才將其與司馬光召回。

在後王安石時代,司馬光是恢復保守舊政的領軍人物。但實際執行太后命令、恢復舊制的人,其實是呂公著。畢竟,繼王安石之後,回朝尚不足一年的司馬光也病逝了。

與其父當年向宋仁宗進言一樣,重返朝堂後,呂公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了一份《十事疏》給朝廷,希望臨朝理政的高太后能在修德任賢中,廣開言路。

儘管執政的高太后在很多制度上因循守舊,廢除變法,導致宋朝的改革中途流產,但在呂公著等人的輔佐下,高太后臨朝期間,北宋百姓總算度過了一段較為安穩的時光。

自呂公著之後,受元祐黨爭的影響,“東萊呂氏”在宋朝的官場鮮有宰執類的高官。但呂家向學之風卻未曾斷絕,據統計,自呂蒙正起,呂家一共有17人曾獲得宋代進士出身以上資格。而在呂公著之後,呂家在兩宋時期還出現了8位進士。

在此後百餘年的時光中,呂氏一族的重心逐漸偏向講學育人。

呂公著本人除了政治出色外,在朋友圈中,也不乏有開創宋代理學思想的“北宋五子”這樣的朋友。受他們的影響,在呂公著之後,呂家世代教育人才輩出。

呂公著之子呂希哲,世稱“滎陽先生”,兼具儒、佛兩家學問,主張“人應以修身為本,修身則以正心誠意為主”。而呂希哲的孫子呂本中更是南宋著名詩人、詞人,著有《東萊先生詩集》。


▲“小東萊先生”呂祖謙畫像


呂氏後人中,“小東萊先生”呂祖謙在宋代理學史上的知名度不亞於朱熹。在宋代傳統的書院教育中,呂祖謙率先提出了“讀書先做人”的理念,並將“明理躬行”等品德編入《學規》中,在當時反響極大。


為此,同為致力於教書育人的朱熹將自己的兒子送入呂祖謙門下,拜其為師,並要求兒子做到“事師如事父,凡事諮而後行”。

呂祖謙認為,書院教育非單純教人怎麼做官,而是為了更好地治國安邦。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才德兼備,方能持身以正。這種思維,與兩百年前的呂蒙正不謀而合,恰如歷史的一個回眸。

呂祖謙之後,呂家聲名漸衰。但這個家族的榮耀,已深深嵌入中國歷史之中,不曾磨滅。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5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97

羅瑩:《宋代東萊呂氏家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編輯丨艾公子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順利收官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疑案裡的中國史》1+2全套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4折,歡迎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