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梅雨時節當防“黴”

芒種:梅雨時節當防“黴”


今日芒種。芒種為夏三月五(午)月之節,於二十四氣中排第九。芒種之意為:麥有當收,稻生可種。一為陰出,一為陽入。

古人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已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甚至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但一般不會持續太久。

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


每年五、六月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就是發生在這個季節。此時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因正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雲"梅熟而雨曰梅雨"。梅雨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的特有現象。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溼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黴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黴雨",簡稱"黴"。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黴也。"可見,"梅雨"或"黴雨"的稱謂由來已久,在中國流傳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中國曆書上向有黴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黴", 結束之日稱為"出黴"。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黴,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黴。入黴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黴總在7月8~19日之間。

梅雨季節,氣壓低,溼度大,天氣悶熱,這種特殊的氣候變化,會使人感到明顯不適,情緒容易煩躁。有時甚至為一點小事就火氣陡升,拔拳相向。曾有記者調查,這段時期醫院急診室收治的因口角而打架等導致意外傷害的患者比往日增加兩成左右。一醫院急診科接診兩位皮外傷患者,就是因為一點瑣事在激烈爭吵中扭打所致的。兩人一個是退休教師,一個是工廠技師,因在馬路上自行車相撞,互相埋怨爭執不下,結果互相推搡導致皮外傷。據瞭解二人平日待人接物都挺斯文,這次卻因一點點小事居然都火冒三丈,實屬反常。


梅雨天溫度多變,且溼度大、氣壓低,不只器物容易發生黴變,需要經常在晴日通風晾曬,人的生理及心理調節功能容易出現異常,如莫名的鬱悶、煩躁等。在此季節要控制好情緒,出現心理問題宜及時排遣,慎防心理"發黴",以免莫名其妙地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及傷害。


另外,在溼氣的作用下,人體的關節與腸胃也容易受到腐蝕,引起疼痛或腹瀉。就像黴氣一樣,只要有持續的陽光照射及風吹,很快就會幹燥,只要能給人體內部製造一個溫暖乾燥的氣候環境,溼氣被除掉,症狀自然也會迎刃而解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