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為什麼要逃離緬甸?

羅興亞人為什麼要逃離緬甸?

幾個世紀來,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而爆發難民危機。緬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群名為羅興亞人的族群近幾年來不停出走緬甸,不僅讓鄰近的東盟國家陷入難民危機,也導致緬甸頻頻被國際社會譴責。這群難民究竟從何而來,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

今天的羅興亞人主要聚集在緬甸西南部的若開邦,這片地區古稱阿拉幹王國,以上座部佛教立國,因此在文化上與緬甸更為接近。該王國也與西邊的孟加拉地區有著貿易往來,不過那時候定居阿拉乾的孟加拉穆斯林很少,主要都是前來經商貿易的阿拉伯商人。1430年,當時的孟加拉蘇丹國的統治者扎拉魯丁出兵征服阿拉乾地區並在當地建立政權,自此以後便有大量的孟加拉穆斯林移居該地區,他們的後代也就是今天為人所知的羅興亞人。

1784年,隨著印度地區陷入內亂,緬甸王朝才得以收復若開邦地區。由於該地區處於伊斯蘭教和佛教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分界線上。緬甸在收復了若開地區後,信仰佛教的緬甸統治階層和民眾為了遏制伊斯蘭教在緬甸的進一步擴張,便把身為穆斯林的羅興亞人列為重點打壓對象。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再度失去了對若開邦的控制。緬甸在第三次英緬戰爭後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人為了方便管理以及發展緬甸,便將緬甸劃入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的移民日趨增加。英殖民政府在統治緬甸期間,在人口管理上採取了宗教統計人口的方法,即分別計算穆斯林和佛教徒人口,藉此賦予羅興亞人合法地位,但這種基於信仰的統計分類為日後羅興亞人與緬甸佛教徒之間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轉向推行以語系分類的民族識別方法,這一方法實施的結果是同屬漢藏語系的緬甸135個民族得到官方認可,而屬於印歐語系的羅興亞人則被歸入孟加拉族一支,不包括在緬甸民族譜系之列。與此同時,英國在緬甸實行分而治之制度,將緬甸分為緬族居住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在實行沿海農業開發政策時將原屬於佛教徒的土地租給孟加拉農戶,且在行政上較依賴孟加拉穆斯林,緬族佛教徒群體對此深感不滿,屢次與穆斯林爆發流血衝突。
二戰時期,英國為了阻止日軍通過阿拉乾地區向印度推進,便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組成的“孟加拉V支隊”。在英軍撤入印度之後,這群孟加拉人沒有依照英軍指示討伐日軍,而是血洗緬族佛教徒的村莊,並將他們趕出若開邦。二戰結束後,英國人要求V支隊將土地歸還給若開佛教徒,孟加拉人非但不從,反而意圖加入不久後要從英屬印度獨立出去的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英國行政長官說服了穆斯林領袖,希望他們和緬族、撣族、克欽族等緬甸其他民族組成緬甸聯邦。

現在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人口最多的省邦分別是仰光省、曼德勒、伊洛瓦底省、撣邦、實皆省和勃固省。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約佔65%)、撣族(約佔8.5%)、克倫族(約佔6.2%)、若開族(約佔5%)、孟族(約佔3%)、克欽族(約佔2.5%)、欽族(約佔2.2%)、克耶族(約佔0.4%)等。

1948年緬甸獨立後,同年出臺的《緬甸聯邦入籍法》和《緬甸聯邦選擇國籍條例》確定了羅興亞人作為少數民族的法律地位。然而由於當時對該法律的宣傳力度不大等原因,大部分羅興亞人並未藉此機會入籍緬甸。緬甸第一任吳努政府依然給印巴分治前來到緬甸的羅興亞人給予了公民權,羅興亞人因此成為緬甸西部的優勢族群。

20世紀60年代,吳努為了在大選獲得更多選票支持,許諾給予所有羅興亞人緬甸公民權。這下以緬族為主體的軍方坐不住了,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兵變罷黜吳努。新上任的奈溫政府認為,緬甸政府已經給予了羅興亞人公民權和參政權,該族群卻以武裝叛亂來作為回報。1978年2月6日,奈溫政府發動了“龍王行動”,大力清剿羅興亞叛亂分子,而同情叛亂分子的羅興亞村民也遭到緬甸軍方的拷打、恐嚇甚至謀殺,行動歷時5個月,大約有20萬至25萬名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國。

態度強硬的奈溫
1982年,緬甸政府頒佈了新的國籍法,不再承認羅興亞人的緬甸公民身份,羅興亞人自此成為“無國籍人士”。儘管如此,部分羅興亞領導人還是支持了緬甸本土的政治運動,1988年起,緬甸民間爆發了針對奈溫政府的抗議活動,最終奈溫被迫辭職下臺。1990年緬甸大選期間,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多數席位,羅興亞人的“民主與人權黨”也在議會中贏得了四個席位。但軍方很快就軟禁了昂山素季,並起訴、監禁了四名羅興亞議員。直到今天為止,羅興亞人在緬甸的學習、工作以及出國旅行等方面受到嚴重限制。

1988年後,緬甸政府斷斷續續對羅興亞武裝組織發動了幾次軍事行動,逃往孟加拉國的羅興亞難民人數日益增多。2014年,緬甸當局對羅興亞人的態度有所緩和,在若開邦首府實兌推行了羅興亞人家園重建計劃,為將近十萬名羅興亞人提供醫療與教育便利。不過該計劃依然要求羅興亞人提供1948年緬甸獨立前便居住於若開邦的證明,否則一律登記為孟加拉裔。
2015年開始,羅興亞難民搭著簡陋的小船離開緬甸,前往鄰近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地。然而他們的逃亡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很多羅興亞難民都會因氣候惡劣、感染疾病等原因在海上喪命。2022年12月26日,一艘載有180名羅興亞人的難民船在航行數週後沉沒,船上人員全部罹難。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羅興亞難民逃離緬甸。

在今天的緬甸官方和民間視角下,羅興亞人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據緬族歷史學者的說法,“羅興亞”一詞是由移居到阿拉乾地區的孟加拉穆斯林後代自行創造,因為英殖民政府時期的文獻記載裡只把這些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稱作吉大港人。緬甸人認為,反對羅興亞人並不等同於反對穆斯林,因為緬甸穆斯林群體中也包括了來自潘泰人、卡曼人以及帕術人等。這些穆斯林群體也沒有像羅興亞人那樣具有分離主義傾向,且大部分人如今已經被緬甸社會接納,和佛教群體相處得十分融洽。

羅興亞難民一般選擇孟加拉、馬來西亞和印尼作為最終落腳點,這些國家的穆斯林也曾因羅興亞難民危機一事集體抗議緬甸政府,並大力聲援羅興亞人。起初這些穆斯林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原則收留部分羅興亞人,甚至還有伊斯蘭政黨利用羅興亞人課題進行炒作以謀求政治利益。不過隨著海量的羅興亞難民不斷湧入,也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
以馬來西亞為例,截至目前為止,該國境內共有20萬名羅興亞難民,是目前羅興亞難民滯留人數最多的國家。由於羅興亞人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合法身份,因此他們來到馬來西亞後一直沒有工作機會,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馬來人紛紛要求馬來西亞政府正視羅興亞難民問題,但由於各種因素,該國政府目前為止也只將大約8000位羅興亞難民遷至第三國。

羅興亞難民危機導致緬甸內部局勢不穩,西方國家在針對羅興亞難民課題上掌握輿論主導權,限制了東盟國家的解釋與掌握。羅興亞難民問題究竟何時才能解決,或許需要時間來解答。
參考資料: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羅興亞難民危機解決路徑探析.林敏;
由羅興伽問題看東南亞地區被迫遷徙者的現狀和前景.劉暢;
不願收留羅興亞難民惹爭議,馬來西亞政府做錯了嗎?.鄭穎;
Rohingya conflict.Wiki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