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阿富汗的邊境地區,多荒漠、沙漠,水資源奇缺,雙方的主要矛盾,就是爭奪水資源。伊朗在波斯灣連美國都不懼,但在西南部邊遠地區,耗費人力物力只會徒損國力。反而是美軍倉惶撤兵後,阿富汗撿到大把美式裝備,在局部有一定優勢。
阿富汗是個內陸國,也是一個乾旱貧瘠的國家,不過在“以水換港”的置換協議裡,阿富汗卻是出讓水資源的一方。在伊阿交界的錫斯坦盆地,深入內陸,水資源掌握在阿富汗手中。阿富汗作為一個內陸國,所有貨物的進出口都要通過第三國進行轉運,因此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出海口。1973年,伊朗與阿富汗簽訂協議,阿富汗獲得港口使用權,伊朗獲得河流中26立方米/秒的淡水。
每秒26立方米,全年累計約合8億立方米多一點,而長江每年流入東海的水量是960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用長江八個小時的水量就能換取伊朗海港一年的使用權。
阿富汗境內多為山區、荒漠所覆蓋,呈扇葉狀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延伸向西南,最終在阿以交界變得平緩,此處形成的盆地名為“錫斯坦”。
錫斯坦地區的主要水源是阿富汗境內的赫爾曼德河、哈什河和法拉河,其中以赫爾曼德河水量最大,阿富汗境內第二大城市坎大哈就位於赫爾曼德河上游。錫斯坦盆地是中東內陸少有的可耕作的地區,人口比較稠密。殖民時代英國人草率地用赫爾曼德河的一條支流,將錫斯坦盆地一分為二,這也導致了兩國對水資源的爭奪異常激烈。
圖-赫爾曼德河
赫爾曼德河從興都庫什山流下,向西匯入錫斯坦盆地並形成薩比裡、赫爾曼德和普扎克三個終點湖,豐水期三個湖泊會連成一片,但到了枯水期就無異於三個小水塘。伊朗在錫斯坦盆地生活的人口約150萬,基本靠農業過活,早期還能勉強從下游分到部分水源,但隨著邊界兩側人口的不斷增長,水變得越來越不夠用。
阿富汗掌握著赫爾曼德河的大部分流域,但阿富汗也缺水,事實上在這個乾旱國家的內部,對水資源的爭奪一刻也沒有停止。
赫爾曼德河流經阿富汗多個省份,河流經過之地人們爭相建造水壩,導致抵達下游的水量越來越少。尤其當卡瑪爾汗大壩建成之後,阿富汗每年截留的水量高達5000萬立方米,可以灌溉阿境內17.5萬公頃的農田,伊朗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莊稼枯萎絕收。在錫斯坦盆地的用水問題上,阿富汗掌握著絕對的主動權,水源成為阿富汗向伊朗施壓的政治手段。
圖-大壩修築後
經過長期的調解和磋商之後,阿以雙方制定了“以水換港”的合作方案,可惜因為戰亂並未有效落實,如今錫斯坦盆地的荒漠化和鹽鹼化依舊沒有改觀。在這個過程中,阿富汗人發現了一種新的作物,它不需要太多水分,而且成活率極高,單位產量的價格遠高於糧食,它就是罌粟。此後鴉片便在錫斯坦盆地遍地開花,阿富汗和伊朗的種植者,很快將錫斯坦盆地打造成為超越金三角的鴉片種植基地,當地的毒品吸食者越來越多。
目前來看,雙方互不信任和惡性競爭,關係並不融洽。或許真要外部介入,等沙特、巴基斯坦等國來促進和解,雙方各退一步,可能才會有轉機。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