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正合放紙鳶

東風正合放紙鳶

四川 成都市 / 林南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讚頌放風箏的詩。 在陽春三月、春色爛漫、 鶯歌燕舞、 風光宜人的日子裡,當你漫步郊外村頭和城市廣場時, 常會看到兒童、 老人和年輕人在歡天喜地、 興高采烈地放風箏。

     放風箏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 北方人稱風箏為“木鳶”, 南方人稱其為“鷂子”。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 魯國的公輸班就曾“削竹為鵲, 成而飛之”。 到了五代時期,“漢李鄴於營中作紙鳶, 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 使風入竹中如箏鳴”, 風箏即以此得名。

     在古代, 每到春光明媚的日子, 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室、 達官貴人、 商賈富戶,都喜歡去野外放風箏, 正如高駢在一首詩中寫道 :“夜靜絃歌響碧空, 官商僅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別調中。” 曹雪芹不但在《紅樓夢》中多處描述了放風箏的場面,而且他本人就是一個扎、 糊風箏的高手, 他還寫了一部製作風箏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 專門介紹了風箏扎、 糊、 繪、 制的工藝流程與放風箏的經驗。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風箏故鄉, 在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世界科技》 一書中, 就將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之一。 據報道, 在1914年, 以“風箏魏” 的稱號聞名於世的天津魏元泰所扎制的風箏就曾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為我國奪得了金獎。 我國首都北京以及天冿、 江蘇南通與山東濰坊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風箏之鄉。 這些地方所產的風箏千姿百態、 形象生動、 富有美感,花鳥蟲魚樣樣都有, 特別是開屏的孔雀、 婀娜的鳳凰、 翩翩的彩蝶、 翱翔藍天的雄鷹和長達數百尺、 有九十多節的蜈蚣風箏, 很受國內外民眾的歡迎, 每年都有大量風箏出口歐美以及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國外還有許多人把風箏作為藝術珍品收藏, 或做為裝飾品擺在室內或掛在牆上。

     放風箏是一項有益的戶外活動。 特別是在春暖花開的季節, 不管是男女老幼、 體強體弱, 都帶著精美的風箏, 來到綠草茵茵的草坪廣場, 或到郊外空曠的原野, 在沐浴著明媚春光、 呼吸著新鮮空氣的同時, 手牽著風箏, 時而急跑, 時而緩行, 頭望藍天, 隨著風箏的起降變化, 不但能讓人心曠神怡、氣血流暢、 精神振奮, 而且還能使腿部和臂部的肌肉得到鍛鍊, 達到舒筋活血之目的,放風箏還有益於肺活量增大, 極目遠眺更會使雙眼的肌肉得到放鬆, 使視力得到調節,從而達到清心明目, 恢復雙眼疲勞之功效。正如《燕京歲時記》 中記載 :“兒童放之, 空中最能明目。” 也難怪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在放風箏時, 總是目光緊追空中的風箏, 來鍛鍊眼神的靈敏性。

     我國古代醫生很早就把放風箏作為一種醫療手段。 如在《續博物志》 中說 :“引絲而上, 令小兒張口仰視, 可以洩內熱。” 近年在國外, 不少風箏醫院、風箏療養院也應運而生。“風箏療法” 主要用於神經衰弱、 精神抑鬱症、視力減退和兒童智力低下等症的防治, 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放風箏作為一項世界性的群眾體育活動,在1936年的奧運會上曾被列為表演項目。 近年來, 世界許多地區掀起了風箏熱。 如在我國的山東濰坊就舉辦了多次世界性的風箏大賽。 許多國家還成立了“風箏玩賞學會” 等組織, 世界各地形形色色、 多姿多彩的比賽更是不勝枚舉。 據說, 在日本曾有200多人用絞車和滑輪放過2.5噸的風箏。 還有一位英國人曾用8小時放完了17 069米的線, 將風箏放到了10 830米高的空中, 創造了世界上放風箏的最高記錄。

     放風箏作為一項群眾性的體育運動, 在放風箏時, 不論是兒童、 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不管是在郊外還是城市內都一定要多加小心,要特別注意安全。 尤其是在極目遠眺藍天的同時, 一定要注意腳下。 此外, 最好不要到電線杆林立的地方放風箏, 以免風箏與風箏線掛到電線與電線杆上, 引發麻煩和危險。

     “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 現在春暖花開、 天高氣爽, 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 青少年和老年朋友們, 都來積極參加放風箏這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