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認識一味中藥——土貝母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土貝母

導言土貝母又名假貝母,和川貝母是兩種不同的中藥,二者的植物來源、功效以及應用皆不相同,切不可混淆。土貝母有散結、消腫、解毒的功能,臨床主要用於乳癰、瘰癧、頸淋巴結結核、肥厚性鼻炎等。現代實驗表明從土貝母中分離出來的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腫瘤和殺精子等藥理作用,但對土貝母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

//////////

藥用土貝母

《本草從新》:“土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證痰毒。”《本草簡要方》:“主治消腫逐瘀,化膿,祛風溼,除痰。療乳巖,乳癰,疔腫,瘰癧惡瘡。”

土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拔毒。治乳癰初起,土貝母可與白芷等分配伍;或與白芷梢、天花粉、乳香(去油)配伍同用。治乳巖已破,常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同用。治療手發背,常用土貝母土炒後與生甘草、炙甘草、皂刺、半夏、甲片、知母配伍,加蔥、姜、水、酒煎。

治癧串(瘰癧的一種),可用牛皮膠(水熬化)加入土貝母,攤油紙上貼之。不論癧串已破未破,都可用土貝母與牛皮膠(敲碎,牡蠣粉炒成珠,去粉為細末)制綠豆大水發丸使用,每日早晚,用紫背天葵根,或用海藻、昆布,煎湯吞丸。治頸淋巴結核未破,可用土貝母水煎服,同時研粉,醋調外敷。

土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土貝母《本草從新》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

【異名】土貝、地苦膽、草貝

【性味】味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解毒,散結,消腫用於乳癰、瘰癧、痰核。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忌用。兒童慎用。

【用法用量】5~10g,煎湯;或和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敷膏貼敷。

食膳與實際應用

土貝母以個大、紅棕色、質堅實、有亮光,半透明者為佳。

土貝母驗方

王不留行散

治前列腺增生症

【做法】

王不留行 150g,天竺黃、虎杖、土貝母、沒藥各 100g,蜂房 50g。上藥用 4000mL的水浸 2 小時,煎 30 分鐘,取濾液,再加水復煎 1 次,兩次濾液混合,濃縮成稠液,加益智粉 100g,烘乾壓粉,裝瓶備用。每次取藥粉 0.3g,放入臍中,上壓一干棉球,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 1 次,用 5 日停 2 日,2周為 1 個療程,連用 1~4 個療程。

【解析】

前列腺增生症,貼敷療法主要以行氣活血、清利溼熱為法。臨床上可分為脾腎兩虛、氣滯血瘀、溼熱蘊結,臨床上每多兼雜,靈活應用。氣滯血瘀者可用沒藥消腫止痛;蜂房、土貝母解毒散結。溼熱蘊結者可用王不留行活血通經;天竺黃化痰消堅;虎杖清利溼熱。

登場書籍

中藥飲片圖鑑

本書以《中國藥典》為依據,將各中藥飲片拍成彩色照片,展示中藥飲片外觀性狀、炮製程度、色澤變化和鑑別特點,為炮製的質量控制在文字描述和實物之間搭起橋樑,為中藥飲片傳統鑑別和外觀質量控制提供直觀的參考依據,並附以中藥飲片來源、炮製方法、性狀描述、功能主治等文字說明。圖文並茂,清晰直觀,信息豐富,堪稱中藥飲片移動的“博物館”

中醫書院購書鏈接——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藥飲片圖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吳憲 蘭青山 任玉珍 ◎ 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所有圖片為出版社所有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在微信平臺內購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