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1057),來自江西的“考神”劉幾,竟然落榜了。
消息傳出,不僅劉幾本人驚訝,舉國學子都驚訝。要知道,劉幾在國子監讀書時經常考第一名,他的寫作風格——喜用怪異之語和生僻字詞——更是被其他士子效仿,形成了一股名為“太學體”的寫作風氣。
但壞就壞在,劉幾遇上了另一個江西人:這一年的貢舉,恰好由翰林學士歐陽修主持。
歐陽修向來提倡平實文風,對艱澀怪異的詩文深惡痛絕。因此,他決定,在這次科舉中整治一番,凡作文有“太學體”之風的士子,概不錄取。
堂堂考神,於是名落孫山。
兩年後,一個名叫劉煇的江西人參加科舉,並順利走到了最後一關。
很巧,這一年的主考官,又是歐陽修。歐陽修對劉煇的文章大加讚賞,並將其答卷評為第一。
到了殿試奏名環節,當喊出“狀元劉煇”時,眾人循聲望去,卻頗覺面熟。
“這是劉幾啊,他改名了!”有人認出來了。
歐陽修知道自己親選的狀元竟然就是改了名字、改了文風的劉幾,一時驚愕不已。
沒辦法,考神就是考神。
或許歐陽修只能安慰自己說:“區區彼江西,其產多材賢。”誰叫咱們江西人考起試來這麼牛呢。
▲江西風光。圖源:攝圖網
北宋時期,科舉大興,朝堂上曾圍繞科舉發生過多次爭論。
最著名的一次,是山西人司馬光和江西人歐陽修的爭吵,關於科舉錄取方法是否公平。
司馬光說,北方有的路(相當於現在的省),幾十年來竟然連一個考上進士的人都沒有,可見全國一張卷統一錄取,這種做法看似公平,實則太不公平。應該按照人口比例,給各路分配名額,逐路錄取。
歐陽修對此辯駁說,科舉都是匿名考試,中榜後才知道籍貫,這麼公平的制度去哪裡找?北方進士少,只能說明北方人書沒讀好,說明不了其他問題。國家考試選進士,一定要在全國範圍內把最好的人才選出來,而不要搞成地區間的分豬肉。
雙方各有道理,但最終決定政策走向的,是政治鬥爭的勝利者。
在同為江西人的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科舉沿襲了全國統一錄取的做法;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上位,就開始試行“分省錄取”。
即便如此,整個北宋,南方人將九成進士收入囊中,北方進士僅佔10%左右。南宋時期,因為北方基本淪陷,95%以上的進士都來自南方地區。
為南方人霸榜作出最大貢獻的,是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進士人數高居全國前三。
儘管從進士人數來看,江西(5328名)比福建(7043名)少了將近兩千人。但從人才影響力的角度來看,江西絲毫不遜色。
兩宋期間,通過科舉入仕的晏殊父子、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黃庭堅和楊萬里等人,不僅撐起了大宋政壇、文壇的半壁江山,更是直接推動了江西文化輻射到全國。
自隋朝始開科舉,到唐朝逐步完善,三百多年間有籍貫可考的江西進士,僅僅64名,全部為唐時錄取。有學者統計,唐代共開進士科263科(有說270科),取進士將近7000人。可見,這一時期,江西進士人數佔全國比例還不到1%。
這也是整個南方地區在隋唐科舉史上的縮影。
當時,科舉最牛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區。包括現在的陝西、河南、河北及山東這幾個省份,產生了全國近70%的進士。尤其是西京長安和神都洛陽所在的關內道和河南道,兩地作為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考試政策和教育資源都傾斜在此,比別的地區擁有更多的錄取名額。
▲唐代能考的地方都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寂寂無聞。
政治本位決定錄取名額,唐朝科舉的公平性多少差了點意思。
不過,儘管當時江西進士人數少,但也有過十分亮眼的成績:會昌三年(843),江西宜春人盧肇首度奪科舉桂冠,成為狀元;兩年後,又一名江西宜春人易重,再次考得狀元。
在“麻衣盡舉一雙手,桂樹只生三兩枝”的唐朝,得中進士已屬不易,更何況是考上狀元?而偏遠的江西宜春竟然包攬了連續兩榜的狀元,更是讓人愕然。
但這並非單純的好運,而是江西科舉崛起的前奏。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諫迎佛骨遭貶廣東潮州,後改貶至江西袁州(宜春),擔任袁州刺史。
▲韓愈。圖源:網絡
民國《宜春縣誌》稱讚韓愈:“左遷來袁州,矯矯賢刺史。惠政紀豐碑,書院自公始。”韓愈到袁州後,積極興學,發展教育。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對袁州一帶好學重舉風氣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江西地域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韓愈來到袁州以前,袁州只出過5位進士,而之後,出了21位進士。還曾有過一種說法,稱盧肇、易重兩位狀元是“韓退之之教也”。越來越多人及第,激勵著當地士子努力讀書,讀書風氣愈發濃厚。
唐末,由於戰亂,中原一帶的經濟、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時,原來遠離朝堂的南方地區,反而成為了社會相對安定的淨土。不少北方人遷入江西,在此定居,為江西在接下來的科舉爆發持續蓄力。
趙宋取代李唐,真正的布衣時代來了。
宋朝統治者喜好讀書,在政治上,實行“崇文抑武”政策。科舉制度上,在考試門檻、錄取名額等各方面,朝廷盡力摒除過去世家大族對科舉的壟斷,讓寒門學子有途徑上位。
而隨著大宋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江西受到的文化輻射更強。曾經因地理位置不好而經濟匱乏的江西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這個改變個人和家族命運的機會。
比起唐朝,兩宋年間,在中央興學運動的推動下,江西地方官員興建州縣學:北宋,江西建州縣學(地方官學)覆蓋率達83%,其中13個州一級(北宋江西共78個州縣)行政單位全部建學;南宋,江西新創建了14個州縣學,並修建、重建或遷建55個受戰火損毀的州縣學。
在官學以外,政府也鼓勵民間教育發展。
江西民間有責任感的士人,紛紛擔當起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職責。宋代江西書院,在全國範圍內佔有絕對優勢。以顧宏義先生的統計為例,兩宋全國書院共762所,其中江西259所,遠高於第二名浙江的164所。
若是北宋和南宋對比,由於南宋理學發展,在朱熹、陸九淵等人講學活動的影響下,江西書院的數量接近翻倍。江西書院中,著名的有白鹿洞書院、雷塘書院、豫章書院等等。
▲白鹿洞書院。圖源:圖蟲創意
在政、經、文的多重利好促進下,兩宋時期,江西迎來了第一次科舉考試的高峰。
根據學者統計,北宋全國進士有19071名,其中江西有1734名,佔全國比例約9%;南宋全國進士有23319名,江西有3594名,佔全國比例約15%。與唐朝相比,顯然是質的飛躍。
江西這5000多名進士中,出了些什麼人物?
晏殊,景德二年(1005)進士,官拜宰相,江西詞派領袖。
歐陽修,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拜參知政事,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一掃西昆體、太學體等貧乏空虛、缺少真情實感的文學創作風氣,開創了內容充實、抒情述志等文風,影響數代。
王安石,慶曆二年(1042)進士,官拜宰相,主持熙寧變法,以一己之力拯救帝國財政危機,北宋最偉大的改革家。
黃庭堅,治平四年(1067)進士,雖仕途坎坷,卻開創了江西詩派,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楊萬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等,一生作詩兩萬多首,被譽為一代詩宗。
文天祥,寶佑四年(1256)中進士,且為狀元,為窮途末路的帝國挺身而出,以身殉國……
▲文天祥從容就義。圖源:網絡
這樣一群人,創造了江西文學與政治的黃金時代,不僅給大宋,也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偉大的財富。
在文天祥殉國後,宋史終於合上了無盡嘆息的最後一頁。
據統計,明朝兩百多年間,全國共有進士24595人,若15省平分,每省應有1639名,平均水平為6.7%。其中,考籍為江西的進士有2719名,佔全國總數11%;若從原籍角度統計,則江西進士有3067名,佔全國總數12.5%。也就是說,不管從哪個角度統計,江西進士人數都比全國水平高出約一倍。
在巔峰期,即明初的89年間,江西進士(938名)是同期全國進士人數(4369名)的21.5%。相當於,全國每5個進士中就有1個是江西人。
從江西內部各府的角度對比,考試最牛的要數吉安府,其次為南昌府。
▲明代江西地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數據上看,吉安府共有進士818名,南昌有625名,兩者加起來1443人,超過全省進士人數的一半。
曾經,在1400年和1404年連續兩次科舉殿試中,共有一甲進士6名,而吉安人包辦了5名。
全國科舉看江西,江西科舉看吉安,是真的。
明初江西科舉,為什麼這麼牛?
歷史學者何炳棣曾指出,明初江西科舉的盛況,尤其吉安府,是空前絕後的紀錄:“目前只能粗略地揣測這現象或與宋代江西人文之盛不無關係。”這種猜測無疑是準確的,江西過去幾百年的文化積累,是江西人在明朝初年迅速崛起的基礎。
但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因素。
當時流傳“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這是因為,明朝前期,江西士大夫不僅出仕者多,還有很多人(尤其是吉安人)進入了明朝政治中心,在中央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從永樂至景泰的八十餘年間,內閣共有宰輔23人,江西人多達8人,分別為胡廣、解縉、楊士奇、金幼孜、胡儼、陳循、彭時和蕭鎡,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胡廣、楊士奇和陳循為吉安人。
與此同時,江西人擔任首輔的時間也很長,尤其是楊士奇,長達二十年,歷經四朝統治。
可以說,江西人在明初,長期處於國家權力的中心,對江西士子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有著極大的鼓勵。
而明初,以楊士奇為首的“三楊”所開創的“臺閣體”,一度統治了整個文壇。臺閣體是一種以江西文學傳統為內核所發展的創作風格,作家以江西文人為主。在當時,大盛的臺閣體對科舉考試的判卷標準也產生了影響,考官會更傾向於這種寫作風格。那些從小受江西文化薰陶的士子們,自然比其他地區的考生更能寫出高分答卷。
不過,江西科舉從天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沒落。
從天順初至崇禎末,187年間,共有宰輔136人,其中,僅有13位江西人,佔比急劇下降。影響較大的有夏言、嚴嵩等少數幾人,但遠不及明初江西人在朝堂那般叱吒風雲。江西人逐漸淡出明朝政治中心,與之對應的是臺閣體的衰微,它在文學復古運動的大潮之中,逐漸被淹沒。
這個階段,浙江、江蘇輪番崛起,取代江西,成為全國最能考的省份。
到了清代,江西進士人數(1886名),在全國人數(26849名)中僅佔7%,比宋、明兩代都低。
而後,隨著科舉制度的日漸式微,直到廢止,不管是進士身份,還是中國古代教育,都走向了末路,轉而是近代教育的發展。
可惜的是,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江西,並沒有跟上近代教育的步伐。
在戰爭毀城、經濟封閉和書院轉型緩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江西失去了與沿海地區齊頭並進的機會。從此,再也不復當年“考神”的輝煌。由於存在感薄弱,這個失落的省份還被網友戲稱為“阿卡林省”。
但願,大家都記得,兩宋到明初之間400多年,那個群星閃耀的黃金時代。
那個永恆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江西。
那個還在默默蓄力、等待一飛沖天的江西。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華書局,2016年
艾公子:《歷史的暗線》,東方出版社,2022年
毛曉陽:《清代江西進士叢考》,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邱進春:《明代江西進士考證》,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鄧揚繁:《宋代江西科舉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夏漢寧:《試論宋代江西文學家的貢獻及其地域分佈特徵》,《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吳夏平:《從學官角色看韓愈貶潮與區域文學影響》,《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武傑:《江西古代教育盛衰考》,《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2期